翻新时间:2023-06-28
数学课上如何进行情境创设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就成为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下
面就此谈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创设情境的做法。
一、饮水思源,从筑基开始,提出问题,预设情境
我在上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习题课的过程中,从资料上选取了这样一道应用题。
(1)两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2)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前,快车从追上慢车车尾开始到刚好与慢车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双动态的典型应用题。一般来说学生是很难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事先并没有直接给出原题,而是将题目条件变改,出示给学生的是下题:
(△)列火车长l80m,时速为72km,一座桥长220m,火车从车头上桥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桥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动静态的应用题,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作出示意图分析、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在学生弄清此题后,我便开始进行教学。
二、挖沟引水,从研究、探索开始,延拓创新问题,创设情境
我要求学生将(△)中的条件“一座桥长220m”任意更换为其它条件。提示他们最好改变为动态的事物,重新自编应用题(学生分组讨论)。之后我将学生自编的应用题收集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一列火车长l80m。时速为72km。一山洞长220m。火车从车头进洞开始列车尾刚好离洞需要多少时间?
更有优秀的学生,在第二、三类题中增加“两车距离bkm”的条件,第一类题与(A)当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但第二、三类题则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这个过程产生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这个过程渗透了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的创设。
三、水到渠成,解决问题,体验情感
我要求学生自己解答以上自编的问题,他们都能准确的给出解答过程,并都能清楚的说出分析问题的步骤。此时,学生兴趣特别浓,结束之后。我告诉学生。事实上,我本要出示的原题正是第二、三
类的综合应用题。学生此时情绪更高,我便顺水推舟,启发学生今后遇到问题时。不仅要会解答,更重要的是要在解答过后善于总结,发现新的问题,因为我们在书本上遇见的常是一些较实际问题简单的问题。而实际问题往往又正好是这些问题的延拓。
下面再具体谈谈我对情境刨设教学功能的感悟。
在上初二《全等三角形》习题课的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对应相等,第三边上的高也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二三角形全等”。在解决这道习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仍采用前述“三步曲”模式,其功能主要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对于上述的几何证明题,学生都能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但我诱导学生不要停留在命题的原意上,分组讨论。试更换命题的条件,看结论是否依然成立。结果学生给出下面几种命题:
第一类:将“第三边上的高线”换成“第三边上的角平分线”或“第三边上的中线”。
第二类:将“两边”换成“两角”,并将“第三边”换成“两角的夹边”。
第三类:将第一类、第二类命题综合成一个命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或两角)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或两角)对应相等,第二三边上(或两角的夹边上)的派生线也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里派生线是指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给出上面几个命题以后。学生自己写出了证明过程,此时他们积极性很高。毕竟这些命题都是他们自己提出、自己解决的,因此我感受到:“教学生问比教学生答更重要”。但这几个命题中学生对“两角及夹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有用难。我告诉学生,学习相似三角形之后。这个命题的证明非常简单。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与学都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努力的付出、正确的思想和方法作指导,就一定有收获,在学习相似三角形之后,学生自己证明了“两角及夹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命题的正确性。并且他们前述几个命题都可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证明,过程更简洁,更为使我惊诧的是,学生未在我的指导下自己又发现了另一个命题的正确性:“若两个相似三角形中,有一条对应的派生线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从这个命题他们又发现,将“派生线”换成“三角形的边”命题也成立。
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反客为主。从作为问题的接受者转变为问题的提出者,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更有作用,更有意义吗?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妈妈,您听我说
- 母爱如奶茶
- 我心目中的春天
- 感受鲁迅
- 我心目中的春
- 我心目中的春
- 堂·吉诃德新传
- 英雄
- 爱因斯坦复活之后
- 妈妈,您听我说
- 献给母亲的歌
- 布鞋·母亲
- 妈妈,您听我说
- 忧劳可以兴国
- 我心目中的春
- 城市文化环境的评价标准
- 城市道路绿化技巧
- 中外景区规划师切磋规划理念
- 首博追求建筑特色木质幕墙独领风骚
- 论现今园林景观设计不足
- 园林规划设计软件实用性和园林设计图纸规范化浅谈
- 如何保持景观要素的一致性
- 姑苏水陆盘门 浓缩江南之“秀”
- 庭院设计十大原则
- 互通式立交的设计方法
- 为住宅规划设计挑“刺”
- 假山叠石的基本技法二
- 浅谈园林植物的色彩艺术
- 建筑的模仿与抄袭
- 个性装饰风格
- 《花的勇气》老师语录
- 《花的勇气》趣闻故事
- 《花的勇气》重难点分析
- 《永生的眼睛》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 《花的勇气》随堂练习 巩固篇
-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一
- 《花的勇气》随堂练习 提高篇
- 《永生的眼睛》考点练兵 阅读篇
- 《永生的眼睛》考点练兵 积累篇
- 《花的勇气》美文欣赏 爸爸的味道
- 《乡下人家》老师语录
- 《永生的眼睛》趣闻故事
-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二
- 《花的勇气》重点字词分析
- 《花的勇气》美文欣赏 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