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简述运用对话教学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简述运用对话教学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02

简述运用对话教学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

论文关键词: 对话教学 语文课堂 实施过程 运用原则

论文摘要: 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地方,还是知识生成的场所,文化传承和创造的天地,更是人的精神生命、道德生命和人格生命养成的天堂。为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本文认为应采用对话教学。因为对话教学是师生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是实践师生互动与合作学习及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是通过各个层面的对话,使学生的人生品味、境界及价值得到提升的教学形态。

传统课堂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地方,教学的方式是独白式的,而现代课堂则不尽然。它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地方,还是知识生成的场所,文化传承和创造的天地,更是人的精神生命、道德生命和人格生命养成的天堂。但创造和超越不是在专制、等级禁锢和自闭的独白式教学中实现的,而是在民主、平等、自由和开放的对话教学中成长的。对话教学是运用对话精神在真正民主、平等、宽容的氛围中,通过各个层面的对话,使学生的人生品味、境界及价值得到提升的教学形态。

一、现代课堂需要对话教学

当代社会,对话已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作为对时代精神的回应,对话精神已被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一)对话教学是顺应教学观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观念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创造者,是课堂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它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敞开心扉进行交流和沟通。而对话教学正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教学方式,是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的一种有效教学形态。

(二)对话教学是新时期学生发展的需要。

新学生观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这就要求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积极配合教师教法的改变,积极参与到学习进程中去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获得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的对话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机会、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展。

(三)对话教学是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语文学习的每一个活动都应引起学生知识、能力、情感诸多方面的变化。但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无形中成为知识的占有者,教学成为单边活动,学生学习兴趣锐减。这是语文教育莫大的悲哀。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该使语文课堂教学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基础上,通过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在讨论、辩论、质疑等对话过程中,增强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提高教学实效,而对话教学正是这种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语文课堂上对话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课前充分准备,激发参与热情。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强调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因此,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语文教学不应也不能局限于教科书,而应融入生活、走向社会,师生应加强与时代、社会的对话,为语文教学注入时代活水。

1.教师要与时代对话,不断更新知识。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要求语文要重视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来影响学生,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课程资源意识,立足社会生活,开辟学习资源: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社会动态,都可成为课程资源。教师必须先参与、融入社会,与社会对话,走在学生之前,自主学习,进行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彼此间对话、交流。

2.学生要与社会对话,兼顾课内外。 "

新课改倡导关注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培养,这就要求学生不能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必须了解当代社会,吸收新信息。在教学中若只展开人与文本的对话就显得空洞,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它应该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热点知识联系起来,教会学生用眼观察,用耳倾听,用心去感受,这样学生才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如在教《离开雷锋的日子》时,让学生搜集有关见义勇为的事例,与社会展开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生成情感品味,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二)实施对话教学,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1.营造和谐平等的气氛。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平等愉快气氛中学好知识:要巧妙地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去挑战自己、发展自己、超越自己;要鼓励学生提意见,允许学生讲错,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教材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对话教学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

2.激活教学主体的对话。

教师、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两者之间的关系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学主体之间的对话意识是对话教学不可缺少的必要形式。

首先要注意师生对话,这是对话教学的最基本形式。根据新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有两个主体,一是教师——教的主体,二是学生——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体现两个主体的对话交流和互动合作关系,而不再是传统的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关系。师生对话过程不仅是师生语言的交流,更应该是师生心灵的彼此接纳,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沟通,是心理、情感的对话。如在教《论语》时,孔子赞扬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如果仅仅是翻译、得出结论,那课堂气氛就呆滞了,成了知识单向的灌输,如果教师问:你对颜回的这种生活方式是持什么态度?赞同、否定还是另有看法,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有人赞同: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安平乐道来解释;有人反对:认为新时代的人应该投身于社会建设之中,而不是孤芳自赏;还有人从孔子“入世与出世”观点进行分析,一分为二地评点……针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教师顺势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特点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深入分析,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过程中,教师用鼓励的眼神、赞许的微笑、肯定的语言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对话,学生的参与热情被激发,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

其次要重视生生对话,这是对话教学的必要形式。传统课堂上只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只流于形式,甚至根本不存在。实际上,生生对话是学生形成的以互相合作为基础的各种综合能力所必须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激发、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要在为学生创设对话的情景、明确对话话题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辨驳他人的观点,如针对学生想辍学打工的想法,结合演讲的教学,我组织了一场辩论。围绕“先上学还是先挣钱”展开辩论。正反两方积极备战,辩论时唇枪舌战,场面达到了白热化的状态。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引发了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一举多得,师生皆乐。

(三)采取各种措施,巩固课堂效果。

1.展示成果,体会对话的成功。

心理学认为,人具有被认可的需求。当他的努力获得他人的赞赏、肯定时会激发更大的热情投入此项工作。所以在学生积极投入对话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组织一系列活动。如组织演讲、小组辩论、课本剧表演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尽情展现自己的才情,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体会到主动探索、获得能力的喜悦,树立自信,激发潜能,多方面培养能力,让语文科成为他们成长的心灵家园。

2.借助交流,深化对话效果。

师生在课堂上运用对话教学之后,课后还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教学信息交流,以此来促进对话教学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师生之间可通过作业评改、网络交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是否感兴趣,问题设计是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以便下节课及时调整。其次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心得,集思广益、求同存异,积累阅读、写作的经验,避免边学边忘。

3.走向社会,让对话永葆青春。

带着文本中的思想,到社会中去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能力,让对话教学取得丰硕的成果。这是深化对话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学习了《北京胡同》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到家乡去调查传统节日、古建筑在城乡的存在情况,探求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实践,既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变化的责任心,又锻炼了分析、写作能力,培养了人文素质,大大拓展了语文学习的范围。 "

三、对话教学运用的原则

(一)加强学养储备,巧设对话话题。

对话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开放的关系,这对教师的学养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前首先必须备好课,深入钻研教材,读准、读懂、读透教材,仔细规划每节课内容;其次要精心设计问题,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解决的兴趣的教学问题。因为问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对话的成效;再次,问题的设置要有个度,难度不能过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从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解决意外情况,掌控对话方向。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过程,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固然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制定出应对课堂变化的多种预设方案,但课堂教学进程中的所有变化并不是都可以预测,对于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意外,教师要凭借自己的教学机智去积极应对。如一次在上写作课时,分析到“诚信”的话题,有人发言:“周围处处都是不诚信的人发财了,我不认同诚信。”许多人附和,我一愣,但马上反问:“这些不诚信的人后来怎样了呢?”学生静下来思考、分析,许多人发现,不诚信的人大多难以长久成功。我在他们思考后引导归纳:在社会转型期,的确存在这种现象,但不诚信就无法长久立足,他们可以获得一时之利却难以获得一世之利。同学一定要走诚信之路。这样的引导解决了他们的疑问,又完成了对学生的教育。因此,面对这种情况,一定要冷静面对,因势利导,从方法和知识上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

(三)鼓励创新思维,尊重对话结果。

学生的个性各具特点,他们的思维不是固定的,探究性对话的课堂更是激发了他们的个性才情。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个性的学生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求同存异,让答案变得丰富多彩。如在学《阿Q正传》时,在课后拓展这个环节,教师问:“现代社会还有阿Q吗?”学生脱口而出:“没有”,但马上回过神答:“有。”于是教师引导他们发现身边阿Q式的人物,让学生明白:阿Q精神仍存在于现实社会。教师又进一步引导:但阿Q精神对现代社会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你们是如何看待的?学生又深入分析,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形成三种观点:一是需要;二是不需要;三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在适当的时候使用它。教师不强求学生统一答案,而是摆出事实,让学生分析选择。这样的思考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显露出来,不仅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还提高了文本学习的效果。

(四)深入交流合作,扩大对话层面。

在对话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上课热情被激发,课堂气氛显得活跃,但是在热闹的表象下要有深入的探究,防止作秀、流于浅层的问答,避免课堂上气氛浮华不实,看似师生互答频繁交流热烈,但实质上是教师一人独白式的对话,失去了对话的平等、交流内质。

在以小组讨论式为主的生生对话中,教师要关注那些内向不善发言的学生,引导他们融入小组讨论,而不能让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成为少数思维活跃学生的一言堂。

对话教学是师生在双方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是实践师生互动和合作学习及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不断努力地完善它。

参考文献: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开国大典》观后感
春天的校园
我爱看的革命影视作品3
《开国大典》观后感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精彩的篮球赛》
《“女孩节”联欢会》
《开国大典》观后感
《雪孩子》故事梗概
《开国大典》观后感
《开国大典》观后感(6)
《开国大典》观后感(8)
我喜欢的革命影视作品4
《开国大典》观后感
中秋赏月晚会
生态视角下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思考
屋面防水的施工质量控制
试论农村整洁工程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论安全玻璃在高层建筑中的使用
十句话记住建筑面积计算规范
论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浅论工业厂房的建筑艺术
CFG桩复合地基的施工和试验
2012年全国建筑学专业分档排名
论文化广场设计
怎样写施工方案?
试论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发展和衰落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
对提高建筑安装工程质量的几点建议
浅谈高层建筑的美学价值
《小鹿的玫瑰花》随堂练习-----提高篇
《笋芽儿》教案一
《笋芽儿》考点练兵之量词
《小鹿的玫瑰花》同步写作训练素材
《小鹿的玫瑰花》教案二
《一粒种子》
《小鹿的玫瑰花》习作指导
《笋芽儿》教学目标
《小鹿的玫瑰花》 重点字词梳理
《小鹿的玫瑰花》重难点分析
《小鹿的玫瑰花》同步写作范文
《小鹿的玫瑰花》之老师语录
《戏答元珍》
《小鹿的玫瑰花》教案一
《小鹿的玫瑰花》随堂练习-----巩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