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关于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关于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

论文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 意义 策略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中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与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打破学科本位传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从教材取向、学生取向、教学过程取向等方面采取策略,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同时,还要处理好多种课程资源的关系,并对多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加工、整合和选择。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改变教师只“教教材”、学生死“抠书本”的教学观,改变视学生为“知识容器”的学生观,改变教师由于“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而对学生拥有绝对权威的师生观。资源的开放性和信息的共享特征,使教学超越狭窄的书本内容,让师生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课外资源进入教学过程,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生命历程中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与体验的过程。

2.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多种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同时还必须具有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潜在的价值。这对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等方面都将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

3.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应性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首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大量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会极大拓展原有的教育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品德、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发展。

4.有利于打破学科本位的传统

充分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将改变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资源单一和“学科本位”的状况,从而提高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促进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的联系。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1.教材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1)要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优势,用足用好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基本依据,蕴涵着丰富的科学和人文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教师要透彻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以及各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寻找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的联系,准确把握编者的编写意图,使教材的价值在教师的创造性使用过程中得到体现。

(2)要对教材进行选择、加工和拓展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出来的,因此会因编者对课程标准理解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再好的教材也会有局限性和不适应性,它不可能适应每所学校、每个教师和每个学生的实际,因此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选择、加工和拓展。 "

同时教材自身也存在创作中的空白,学习者与教材的对话又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由于学习者不可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本的思想,因此,这种不对称的交流,就产生了许多空白和不确定因素。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补充、拓展教材,把作者有意无意忽略的部分补充上来,把书本这部“小书”与生活这部“大书”融合在一起。

2.学生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新课改要求教师树立“学生是课程的建构者”的观念,学生不是学习的旁观者,不是对教师个人表演的配合者,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在进入学习过程之前的学习准备状态,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均影响其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教师要把它们作为资源去开发和利用。

(1)关注学生的“知识类资源”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是教学设计和调控的依据。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加工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基于此,并最终体现在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上。

(2)关注学生的“情绪类资源”

学生的情绪类资源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情绪、情感、自信、主动性等,它们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虽不直接参与对知识的理解,但却影响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激发深入学习的内在动力。

(3)关注学生的“问题类资源”

尊重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就是抓住了教学新的生长点。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教师要迅速判断其是否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对于那些价值不大的问题要采取延迟处理或一带而过的方法,防止被学生的一些无关紧要问题分散注意力,影响教学效率;但对于关键问题则要高度重视,既可顺水推舟,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深入思考,又可巧妙导学,适时点化,让学生在质疑和解疑的过程中达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4)要关注学生的“错误资源”

出现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准豁口。或因势利导,在错误中发现合理的因素,把学生从错误引向正确;或将错就错,让错误暴露无遗,使学生自己发现和改正错误;或将错误和正确加以比较,让学生自行判断,自己得出结论。

(5)关注学生的“差异资源”

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正因为有冲突,学生才会在争论、辨别中分享不同的思想,从而丰富和完善自我。因此,要将差异看成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重要课程资源。

3.教学过程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1)要扩大备课中预设性课程资源

教师在备课中,要查阅和准备与文本有关的各种资源。如上课的教具、实验器具,为不同类型学生设计的问题、练习,提供的阅读资料,采取的指导措施以及学生课前预习要查阅的资料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等。其中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是关键,因为它既是学生解读文本的中介,又与文本一起共同构成学生学习的资源。

(2)要关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

生成性资源有的属于预设内的生成,即教师基于对学情的把握,精心营造教学环境,通过师生互动产生出来的资源;也有的属于预设外的生成,即不是教师所期待、所能预料的意外因素。多数资源是有价值且易于处理的,但也有很多是偏离目标的没有太大价值的。教师要善于发现捕捉,分析判断,以便整合利用。

(3)从师生的总结反思中寻找课程资源

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从完成作业和从事各种课外实践活动的能力、质量和态度中表现出来。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学习中的成绩和问题进行总结,以便对自己的教学做出调整。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善于总结反思。师生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因此是课程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课程资源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处理好多种课程资源的关系

(1)要处理好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的关系

正式发行的教材,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权威性,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拓展课外资源的基础。教师要重视开发教材以外的校内校外多种课程资源,使其成为教材的补充、延伸和拓展。 "

(2)处理好预设性课程资源与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关系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不占有大量的课程资源,就不可能生成课堂上的精彩。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壶”与“杯”的关系,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营造的环境中,基于自己原有的基础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不可能按照教师预先设计的方案机械地展开。由于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会不时出现很多有价值有创见的观点、问题和情境。新课改要求教师及时发现、捕捉并合理整合、利用这种不时生成的课程资源,使其成为教学新的“生长点”,使教学过程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3)处理好显性课程资源与隐性课程资源的关系

显性课程资源是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隐性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和社会的风气、传统,教师的职业道德、人格魅力,家庭气氛、亲子关系以及师生、生生关系,等等。与显性课程资源不同,隐性课程资源的作用方式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它不能构成教育教学的直接内容,但它可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起着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开发显性课程资源的同时,应重视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资源。

2.要对多种课程资源进行加工、整合和选择

(1)课堂增加课外知识要经过加工和整合

在课堂教学中补充课外知识内容要适时适量,并要经过加工和整合,否则会使学生忽略对文本的基本理解,使教材受到冷落,造成教学内容泛化。

(2)学生收集的资料要与教学内容整合

很多教师只是让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读一读,展示一下,而没有与教学内容有机地整合为一体,出现了所搜集的资料与课堂教学内容不符的两层皮现象,给学生造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学习负担。

(3)教师对课堂生成的资源要加以选择

课堂上生成的资源有的是符合教学目标的,经概括整合后可加以利用;而有的偏离教学目标,就不能利用。如果对课堂上生成的信息资源不加选择,同等对待,一味迎合学生而置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于不顾,必然会造成教学行为的无序和教学目标的迷失。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段兆兵.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3

(3).

[3]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

(2).

[4]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

(6).

[5]陈慧英.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捕捉、利用与开发学生资源[J].教育科学研究,2005

(4).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助人为乐
我爱吃饺子
小苹果树请医生
可爱的小鸡
摘葡萄
天上的小羊
黑猫警长抓坏蛋
小猴捞月亮
我学游泳了
这样才是好孩子
火辣辣的太阳
美丽的荷花
考试
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研究
谈西方电影名的翻译技巧
文学与电影之间的关系解读
影片《让子弹飞》中的启蒙话语
影视剧作品中植入式广告的传播学视野
民法中的水权制度(1)论文
“新公共管理”及其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以人权为核心度量发展的四个维度
构建面向现代化的政府权力――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理论研究
析微电影的前景及其发展困境
关于行政救济制度的法律检讨
软件的质量责任(1)论文
动画在现代电影中的地位和价值探讨
红色元素在中国伦理电影中的应用与诠释
制度、体制、隐性规则与政治人
《比尾巴》教学设计二第一课时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七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一第二课时
《比尾巴》教学设计二第二课时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六第二课时
《雨点儿》教学设计三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一第一课时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四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五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三第二课时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六第一课时
《雨点儿》教学设计四
《雨点儿》教学设计五
《比尾巴》教学设计一
《雨点儿》教学设计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