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外国学生汉语声调偏误分析

论外国学生汉语声调偏误分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14

论外国学生汉语声调偏误分析

"

【论文关键词】声调 偏误 负迁移 母语 非声调语言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以英语学生、韩语学生、越南语学生为例,描写了外国学生在汉语声调上的语音偏误表现,简要的分析了产生偏误的原因:如母语的负迁移、汉语声调自身的特点、过度泛化以及教学因素,并认为无论对非声调母语的学习者,还是有声调母语的学习者,汉语声调都会成为学习的难点。

一、引 言

世界上任何语言的语音都不可能没有声调的变化,只不过在非声调语言中,声调的不同不会影响词的意义。而在声调语言中,声调是有系统地利用不同调值来分辨音节或某一个词的语义,汉语就是极具代表性的声调语言。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调值为

5

5、

3

5、2

1

4、51,由于汉语声调这种升降曲折的变化,与大多数语言语音系统中的声调或轻重音差别较大,因此,成为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语音时,受母语语音干扰最多,产生偏误最普遍的难点,以至于中国语汇中有了“洋腔洋调”这样的词语。

从汉语语音来看,外国人学习汉语在声、韵、调上都会产生偏误,本文仅就不同母语的外国学生在向目标语靠近的渐变过程中,某一静态阶段的语音状况——汉语声调做一简要分析,分析外国学生在汉语声调输出过程中的偏误现象及产生偏误的原因。

本文的观察对象主要是汉语零起点及初级汉语水平的外国学习者,平均年龄二十四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语言材料大多以对外汉语初级水平教材为主,方法是随机记录、统计、总结、分析。

二、外国留学生汉语声调偏误表现

1.无声调语言——以欧美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为例

英语是非声调语言,英语学生对汉语的声调极为陌生,他们对汉语的每一个音节都有固定的高低升降的调子很不习惯。主要表现为:

(1)阴平55,读不到位,起点较低,但阴平调值是四声中掌握较好的一个,这个音类似英语平调。

(2)阳平35,往往起点太高,升不上去。有时尽管加大声音,把音拖长仍发不成升调,有的学生用英语的升调代替汉语的第二声,但是汉语的第二声是在一个音节上的音高变化,音高是渐升的,而英语是先平最后尾音很快上扬。他们会把阳平35,读成2

2

4、2

2

3、34或23。

(4)去声51,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许多学生降不下去,有时会用英语降调读,但汉语的第四声是全降调,调值51。英语的降调,一般是半降调。

英语学生更大的困难在于词语一旦进入语流,英语腔调就浓厚起来。因为他们常常把声调与英语的语调相混。如把汉语陈述句中和疑问句句尾的第

一、

二、三声音节都发成近似英语的升调,而把句尾重读的第

一、

二、三声音节都发成近似英语的降调。例:初学汉语的英语学生发音。

例1:你是学生吗?

例2:我不是中国人。

例1是用英语一般疑问句的语调代替汉语声调,把“你”读成高平调,把轻声“吗”读成上扬的调子。

例2是用英语陈述句语调代替句末“人”字,把“人”读成降调。

有许多英语学生反映,记一个汉字,又要记音(声、韵),又要记声调,太麻烦了。这样他们在学习时常常会顾此失彼,有的只记音不记调,有的记音记调,到了语流中却不能正确地把握。

2.无声调语言——亚洲以韩国学生为例 另外,根据语言学家们的统计,在韩语里,至今仍有50%以上的汉字音。又经专家求实考证认为:这些汉字音都是隋唐时代借去的。至今仍完好地保留在韩语里,所以即使相同的汉字字形,语音并不是现代汉语的语音,而是古代语音,采用反切法注音。韩语学生读汉字姓名时,经常能反映出中古时代的音韵。今天的韩国汉字虽无声调,却有长短音之分。

例1,“光”与“广”都读gwang,“光”短音,“广”长音。

例2,“饭”与“半”都读ban,“饭”短音,“半”长音。

可以说,韩国汉字音的长音是中国汉字声调在韩国语中的一种变异,没有声调,只有长短音的区分。但由于长短音大都不辨别意思,大部分人已经不去细分。这样尽管韩语中有许多汉字音,但它独特的语音系统,无声调的发音特征,仍使韩国学生在声调上产生很多偏误。主要表现为:

(1)第一声,高平调,起调不够高,声音拖长后跑调。读单字调子时效果较好,在连读时就会出现偏误。例如:天津(tiān jīn)读成天津(tiān jìn)。

(2)第二声,阴平35,会读成接近44,较平而无变化,第二声上不去,很像第四声。

(4)第四声,去声51,常会读成44,不能降下来。

由于韩国语言音高变化不同于汉语,韩语音节大多只有固定的一个调值,区别词义主要依靠声音的长短、高低、轻重,一般长音读得长而低。短音读的短而高。如:[ma:l]长音:话;[mal]短音:马。这样,韩语学生就去找近似汉语的音来处理汉语声调。而且起点落点不够高或不够低,调域窄。

3.以有声调的越南语为例

无声调语言,见到声调无疑是完全陌生的,那么有声调的语言是否有了好的声调发音面貌呢?并不尽然。

世界上有声调的语言有许多种,如北欧的瑞典语、非洲东部的班图语、美洲的大部分印第安语等。但各种声调语言的性质并不相同,大多数声调语言的声调只限于高、中、低的差别,像汉语这样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声调,不仅有高低之分,又有升降曲折之别,并不多见。因此,有声调语言的外国学生尽管能很快接受声调,但偏误却并不少见,下面以越南学生为例。

越南语为有声调语言,带入声韵尾,其声调含义包括抑扬性和顿挫性。调值相同的两个音节是否带入声韵尾会导致其顿挫性不同而决定其是否为两个不同的声调。据教学观察,越南学生学习汉语的进度常常比其他母语背景的学生快,但遗憾的是其语音面貌并不理想,学习多年汉语,却难以摆脱“越南腔”。

(1)从调型上看,越南语没有全降调

(51),没有高平调

(55),低升调(13,14)。而且调型后半部或升或降都非常短促,没有汉语的平滑均匀。

(2)从调域上来看,其相对于汉语的声调来说,越南语声调的升降幅度较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越南学生的母语对汉语声调偏误是: 2)阳平念为44(445)受越南语锐声影响,但越南语锐声的发音特点是开始时持平,约近一半时开始上升,上升段的调值为35,但在问音节时,持平阶段大为缩短,甚至消失,这使得锐声在有些时候发音特点与汉语阳平十分接近。所以,他们掌握阳平比较容易。 4)51去声,读成约31值或32值,这是越南语学生缺陷最大的声调,是其偏误最多,较难学习的声调。

所以尽管越南语有声调,在有些音理方面较易学习,但不同于汉语的声调系统,似乎对汉语声调的输出产生更加顽固的干扰。 "

三、产生偏误的原因浅析

以上多以静态声调发音状况为例。在动态声调中,语流音变:如轻声、儿化、变调中存在的偏误也很多。

纵观外国学生汉语声调的偏误,并不是如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非声调母语对声调语陌生而难以掌握。其实从有声调语言的泰国语、越南语为母语的学生来看,并不能因为某些有声调语言的共性所产生的正迁移,而改变他们发汉语音调的困难状况。但我们也发现许多不同,如学习汉语声调由易到难的顺序不太相同。例如,英语、韩语学生的掌握顺序是阴平——去声——阳平——上声,越南语学生是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外国学生汉语声调输出产生偏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母语的负迁移

用母语的语言规律代替目的语语言规律,是中介语语言最直接的表现。从理论上说,偏离发生在两种语言的接触,而本质上总是利用自身语言中最接近对象语音的音位实行取代作用,这可以叫做语音或音位的接近性原则,在陌生而难度很大的字音面前,外国学习者自然会从本族语中寻找与之相近似的音位或音素进行语音模仿,结果造成偏离。如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把声调与英语句调相混。

2.汉语本身声调系统的影响

一千多年前,汉语声调被发现辨义,后来赵元任先生创建了5度制,但这五度音高如何在发音调时体现,让学习者很难把握。因为汉语声调主要表现为相对声高,相对声高既指不同的人之间音高范围彼此相对的,又指不同的人之间相同调类的音高也是彼此相对的。这对外国人掌握汉语声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过渡泛化

由于学生掌握目的语知识的不足,把他所学的不充分的,有限的目的语知识,套用在新的语言现象上,结果产生偏误。这种偏误在心理学上叫做“过渡泛化”。如汉语三声变调是学习难点,有的学生发单字调第三声或老师领读第三声时,没问题,但只要自己一说一念,一进入语流,就会出现诸如半三声读成全三声,几个三声连读都读全三声。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想当然凭直觉对三声给出了自己的规律。

4.学习因素

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声调时多是靠模仿,由于其有限的目的语知识不足以完全明白其音理。这样在发汉语声调时任意性很大。赵金铭先生认为,声调从物理上解释:声调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音高。从生理上看:是声带的松紧变化,声带松,发音低,声带紧,发音高,声调的性质取决于音高的变化,而音高的变化取决于声带松紧。这种发音原理与分析则必须通过学习者在不断地试验、体会才能渐渐领会。这样在接近目的语正确声调的时候,就会因学习者各方面自身因素而有差异。

5.传授因素

包括教师训练方式等问题,教师的经验、学识水平的问题,教材的音理知识不足,知识点不准等知识展现的问题等等,都会使学生产生偏误。

四、余 言

汉语有声调,汉藏语系其他语言也大多有声调,以这些语言为母语的人学汉语,难点在于处理声调、调值的不同,也就是相应调类的分合,不同调值的对应。母语为无声调语的人学汉语,如果建立起调类、调值的概念,掌握方法,却可能比母语为有声调的人学的更快些,因为少了母语声调的干扰。总之,在汉语语音学习中,学好声调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因为每一个声调出现的频率都要比任何一个声母或者韵母高许多。语言的准确性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声调是否准确,否则就无法区别“到了”、“倒了”、“骑车”、“汽车”,而直接影响到语言交际。了解偏误的原因,对汉语语音教学会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周小兵、朱其智.对外汉语教学习得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傅氏梅、张维佳.越南留学生的汉语声母偏误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4

(2)

4 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5 刘 珣.对外汉语教学引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精彩的消防表演
扫墓有感
小虾
保护水资源
祖国在我心中
体会奶奶的一天
我的愿望
节约用水
一次有意义的班会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东方明珠——上海
感动·运动会
Li Ping ’s Bedroom(李平的卧室)
小学生日记一则
电----人类的导航者
论用委托贷款解决农村金融问题
浅论农用气吸式精量播种机的选择与维修
关于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创新浅析
论几种马铃薯田化学除草剂的使用技术
农村准社区化教育模式的研究
浅论杜仲栽培管理与采收技术
浅论珠三角道路绿化养护
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初探
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保障措施研究
浅论关于动物源食品安全性的思考
农村社区健康教育模式的分析
新中国农村改革的历程及经验
我国农村发展社区教育途径刍议
试述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村民自治均衡发展
浅论意识转变与新农村建设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12
《小熊住山洞》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小熊住山洞》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5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14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9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4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13
《小熊住山洞》教学实录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15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8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7
《小熊住山洞》教学案例
《小熊住山洞》第二课时教学评析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