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德育教学中的心理阻抗及其克服

论德育教学中的心理阻抗及其克服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论德育教学中的心理阻抗及其克服

"

[摘要]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阻抗则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着的阻碍理解德育的要求、阻碍将这种要求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内化为自身品质的心理因素,它使学生对德育采取漠视或拒绝的态度。心理阻抗的形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消除心理阻抗,最终实现德育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德育 教学 心理阻抗

阻抗原本是心理学中的术语,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指的是个体潜意识中的自我防御机制。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阻抗则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着的阻碍理解德育的要求、阻碍将这种要求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内化为自身品质的心理因素,它使学生对德育采取漠视或拒绝的态度。众所周知,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更好地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具有基本品德和素质的人才。如果离开了个体的内在接受机制,一切教育活动将变得毫无意义。所以,研究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阻抗问题便成为当务之急。

一、心理阻抗产生的原因

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阻抗,是学生以已有的主观世界作为媒介,对客观现实进行折射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我们分析心理阻抗的成因时,亦应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入手。

(一)心理阻抗产生的客观原因

对德育培养目标的高期望值是形成心理阻抗的客观因素之一。应该承认,对大学生的理想培养目标当然要高于大学生的现实水平;但如果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则会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一方面会使学生因目标的高不可攀而丧失追求的勇气;另一方面因现实目标的失落而陷入无所适从的迷惘。这与德育的初衷是相悖的。

对个体需要的忽视是形成心理阻抗的客观因素之二。作为个体积极性源泉的需要是产生动机及行为的原动力。忽视这一点,德育不仅变得无的放矢,还会因受学生内驱力的丧失产生心理阻抗。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并非作为真理的化身居高临下地向学生施加外在要求,而是立足于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外塑与内化的统一来实现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

德育的“适应不良”是形成心理阻抗的客观因素之三。德育工作自身的缺陷也使其效果不尽如人意,对德育工作起了“内耗”作用。德育本应是系统工程。德育的运作方式,应是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这样,才能造就生动活泼有效的德育工作局面。但这诸多“结合”在德育中并不到位,“系统工程”之中有弱项,甚至近乎盲点,这就大大削弱了德育的效果。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给学校的德育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课题。对此,德育教育显得力不从心,而理论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使得德育教育变得苍白无力。这就使学生对德育产生怀疑,从而形成心理阻抗。

对学生主体作用的轻视是形成心理阻抗的客观因素之四。德育教育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对作用于其的各种信息要进行选择、整合、内化,这是个体的内在接受机制。离开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德育难以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只有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德育的终极目标,即学生能动的自我塑造并转化为自觉的、积极的社会行为。

浮躁的社会心理氛围是形成心理阻抗的客观因素之五。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冲击下,急功近利成为普遍存在的心理倾向,重实轻虚、重智轻德、重理轻文成为主要的价值取向。在这种心理氛围的影响下,作为择业敲门砖的各种等级考试及所谓的“有用”学科炙手可热,而对无立竿见影之效的德育则敬而远之。

(二)心理阻抗产生的主观原因

大学生原有的认知偏差是形成心理阻抗的主观因素之一。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德育已形成了认知定势,认为其是空洞的理论说教,甚至把其作为政治课的代名词。这种认知定势阻碍了外塑与内化的有机统一,形成对德育的拒绝、排斥甚至逆反。 "

个性的缺陷是心理阻抗形成的主观因素之二。在应试教育中成长的学生,必然导致各种程度的人格缺陷。缺乏开拓创新、独立自主意识,养成了依赖、被动盲从的陋习,进而演变成不思进取的奴性人格;缺乏热情、朝气、自信,形成呆板、封闭、胆怯的性格特征;他们自我期望高,而承受挫折、自我修复的能力差;人性冷漠、自我中心,缺乏交往与协作能力……一句话,许多学生成了只会死记硬背并掌握一定考试“技术”的工具、机器,一旦进入环境较为宽松、内涵较为丰富的大学,十多年的应试教育遗留给学生的人格缺陷,必然迅速而又集中地暴露出来。这些不良的个性都会导致学生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形成心理阻抗从而影响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二、消除心理阻抗的基本对策

针对心理阻抗所由产生和主客观原因,德育教师在设立德育目标、界定德育任务、明确德育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操作效果评价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思路:

(一)准确定位

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往往人为地拔高、夸大德育课的重要性。这种虚假的感觉容易使人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应将德育教育的功能从天上拉回地面,不应该也不可能企求十全十美的期望自标。德育课不是立竿见影的,更何况人性的进化是最缓慢的。知难行易,知道不等于悟到,悟到不等于做到,做到不等于得到。

(二)了解需要

学生的需要是动态的、多层次的,因此,应变想当然为设身处地,摸准学生思想和心理的脉搏,及时捕捉注意学生在认知结构、道德水准、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老师产生共振,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隐蔽动机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每门课的教学目的,老师们往往习惯于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地和盘托出。殊不知,在这个问题上曲线最短,即人有一种“因为神秘所以神奇,因为神奇,所以神往”的心理。没有了悬念,学生自然就失去了想象的空间和探究的欲望。所以,适时适度地隐蔽动机,吊一吊学生的胃口是十分必要的。

(四)增加亲和力

一位哲人曾说过:要想让人相信你说的话,首先让人相信说话的人。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能否产生众望所归的心理效应,能否有效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赢得学生的信任。人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一时的好恶常常会影响一个人理智的选择。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因反感任课教师继而排斥这门课是常见的现象。鉴于此,老师在树立自己的学识威信和品德威信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自己的情感威信,即爱生如子,为人谦逊,态度和蔼。使学生产生信赖感和亲切感,从而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我们坚信,只要不断地探索,把握德育的科学规律并持之以恒地实践下去,就一定能够减少乃至消除心理阻抗,最终实现德育的培养目标。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在网上投稿啦
我想告诉同学们
寒假中的一件事
小鱼的哭泣
看哪:垃圾筒里长出了一棵小树!
苍兰
我爱家乡的橄榄
跟我说“再见”
谢谢“总复习”
我爱故乡的柿子
愉快的植树节
我和爸爸的对话
我以前的同桌
我爱故乡的龙眼
难忘的一次放烟花
节约水电征文活动的策划书参考
端午节校园活动的相关策划
班级联谊活动策划书
中秋节商场策划书
文学知识竞赛的策划书参考
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策划书参考
中秋节超市促销策划书
大学生化妆舞会的策划书样文
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调查策划书
征文大赛策划书样文
大学英语辩论赛策划书参考
时尚婚礼的相关策划书例文
毕业生欢送会上的策划书参考
乒乓球联赛的相关策划书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策划书
育人兮,须善铸魂
浅谈新课改下开放的科学教学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营建民主与科学的师生关系
坦诚相待 热情鼓励――浅谈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从04年政治理论试题看05年研究生考试
多媒体网络课程中视频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班主任素质之我见
重构我国公共财政体制下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
21世纪:求解21道中国教育难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高职学生人格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学习方法讲座(三)
打破旧课堂结构 运用新教学方法
为什么教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桂花雨》教学设计二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二
《梅花魂》教学设计二
《窃读记》教学设计一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二
《梅花魂》教学设计三
《桂花雨》教学设计一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三
《梅花魂》教学设计一
《窃读记》教学设计一
《窃读记》教学设计二
《窃读记》说课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一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一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