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未来学校模式:复合网络中心

未来学校模式:复合网络中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未来学校模式:复合网络中心

"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教育应用的不断深入,未来的学校将会发展成一个包括技术-信息网络、人际-经验网络和社会-价值网络三位一体的网络中心。技术网络只会强化 而不会取代学校教育。在作为复合网络中心的未来学校里,个体社会化必须解决的认知、行为和态度特别是信仰等问题将会得到有效的统筹解决。

【关键词】学校模式;复合;网络中心

网络引入教育带来了这样一个问题:未来的学校模式将是怎样的?

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互联网的出现及其伴随信息技术的更新而获得的飞跃发展,不仅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信念,也在迅速改变着我们的教育以及千百年来习以为常的学校模式。可以预见,未来的学校模式将是一个包含技术—信息网络、人际—经验网络和社会—价值网络的三位一体的复合网络中心。

一、未来的学校是一个复合的网络中心

1.未来的学校是一个技术—信息网络中心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传统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功效。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或论述难以数计。综观近期的研究成果可知,信息容量大、传递速度快、自主性和选择性强、提高学习效率与降低学习成本等,是人们普遍赞赏的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功能。其实,把获得的知识(信息)与获取信息的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在教育过程中的完满结合,更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无以伦比的功能,西方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追求高效能的时代,当教育质量实际上成为学校生命线的时候,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便越来越需要依赖信息技术。

传统的学校是一个技术—知识中心。传统的教育教学技术曾经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引领风骚,如造纸技术、书写技术、演示技术等,这些技术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社会发展状况和知识增长水平相适应,而与知识激增、陈旧速率加快的信息时代的要求越来越远。传统的学校传递的是知识,学生学习的是经过国家、社会或教师裁剪、筛选、加工或改造了的信息,即知识,这有其真理性的一面,但这些知识不仅容量有限,而且传递速度慢,尽管适应了国家、社会的需要乃至教师个人的意愿,可未必适合学习者的水平、兴趣和特长。在作为技术—知识中心的传统学校里,学校是知识的中心,但基于旧式技术的知识传递是单向的,教师在学校里传递学生在学校里接受,并不构成“网络”,不仅限制了受教育的规模,而且学习者对课程没有多少自主性和选择性。

未来的学校将是一个技术—信息网络中心。传统的教学媒体将会退居次要地位,而网络技术将会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的主导技术,从而使学校成为社会区中技术先进、环境舒适、功能配套、指导有力的信息集散地。在未来的学校,基于对网络等现代技术信息的获得,在空间上突破了学校的地域限制而具有广延性;在时间上突破了学校的日程安排而具有全涉性和弹性;在信息获取方式上突破了单向、被动的传递限制,而具有平等性、交互性和多向性。信息技术化、技术网络化就使学校成为覆盖全球的信息“网络”里的一个中心。这种“中心”无法在学校之外形成,因为信息不完全等于知识。信息资源只有借助技术网络,通过课程模式转变为知识资源,它才具有下面的积极功效,而惟有学校才具备这种转换功能。技术—信息网络中心为学生和社区中有需要的人士提供获取有用信息(知识)的场地和指导服务。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在广袤的信息天地里,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兴趣、特长并有助加速社会化发展的信息,并将它们整合成一个一个相互关联、又不断加深拓展的课程,通过学习和训练,拓展认知领域,发展操作技能,提高心智水平,建构知识体系。

2.未来的学校是一个人际──经验网络中心

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行为经验习得的过程。行为经验的习得对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对于自然习得来说,学校教育可以为个体行为经验习得提供类型最多样、过程最简便、形式最集中、训练最有效的帮助。自从学校教育产生以来,“经验”的选择与实话就成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无论是传统教育理论,还是现代教育理论,对问题探讨的核心都是“经验”的选择与实施。虽然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取向和结论,但尽可能使“经验”在符合社会正统价值或主体集团利益的同时具有多样化、集约化和高效化,则是社会发展的强烈期望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传统的学校是一个书本—经验中心。在这样的中心里,以教科书为代表的书本是学习者获取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惟一的或主要的源泉,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也把学生局限在有限的教材之中。正如宋真宗的《劝学诗》所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盅粟。……男儿欲遂平生长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仿佛书中已包含了一切,人的成长无需外求。然而,传统教科书展现的“经验”无论是数量还是类型都是极其有限的,在文化价值上还具有单一性,根本无法构成一个江中个体多方面需要的“经验网络”,而且在来源上具有间接性,在时间上具有迟效性。这种缺陷可称为“经验本体不足”。在农业社会或工业社会初期,学习者尚可应付人生所需,而在工业社会后巨大作用特别是信息时代,这种“经验本体不足”不仅无法使学习者应对人生所南,就连应对学校生活都有困难。此外,传统的教育教学倚重书本知识,忽视实际经验;倚重间接经验,忽视直接经验,纸上谈兵,堂上种稻,这种缺陷可称为“经验传习偏颇”。这不仅使学习者获得经验的途径比较单一,而且获得的经验也比较狭窄,以致饱读诗书,空谈心性,不求实用。陶行知从现代精神出发批评传统学校的教育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并且认为不实行“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改革,就无以革除这一弊端。这种状况正在改变,而且也只会因为以网络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介入而发生改变。

未来的学校是一个人际—经验网络中心。由于对网络技术的教育应用,作为学习对象的“经验”有效地突破了书本的局限,而建筑在广阔的人际关系上。一方面,进入学习领域的经验数量和类型大大增加,在文化价值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多质经验本身就是一个“网络”,“经验本体丰富”成为现实。另一方面,经验的习得不仅可以在书本上、在现实交往中进行,而且可以在网络里、在虚拟的情境下实行。这就拓宽了经验习得渠道,从而使多样化的渠道也成为一个“网络”。传统学校也有人际交往,但大量的交往特别是师生交往是不平等的,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很大的局限。未来的学校模式将会因“网络”而使教育中的人际交往包括师生关系变得更平等、民主,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高扬" 。总之,在人际—经验网络中心模式的未来学校里,人际交往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形式,而且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学生通过人际交往学习垂涎经验和社会经验,在人际网络中获得实用的知识技能,得到生动、直接、深刻的情感体验,藉此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人际—经验网络中心具有书本—经验中心无法比拟的功能,它所追求的不只是观念层面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触及人的情感和行为,这对人的态度、价值、信念的形成和巩固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3.未来学校是一个社会—价值网络中心

知识、经验和价值是学校教育和个体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传习可以使学习者的认知、行为和态度(包括信仰)得到改善和发展。价值培育或价值认同向来为学校教育所关注。在我国,价值教育更是形成了长久的传统,千百年来,知识与经验都让位于正统价值观念特别是伦理道德规范的培养。即便到了现代社会,这种信念似乎并未改变过。就教育的现代社会功能来说,美国功能主义学者T. Parsons 等把社会结构分为有机行为体系、人格体系、文化体系和社会体系四大部分,学校教育不仅发展“有机行为体系”,而且还影响“人格体系”,使个体学习并掌握“共同价值”、“社会规范”和“情感表达方式”,最终形成一种以价值为核心的态度体系。

传统的学校是一个学校—价值中心。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主要依赖学校,在形成怎样的价值观和如何形成这种价值观方面,学生始终处在被灌输者的地位,没有多少自主选择的余地。学校在灌输价值观的时候,尽管不会有违国家主导的价值标准但在国家主导价值标准的学校选择问题上,免不了带有浓郁的校本功利主义色彩,如对全面发展目标的认知和全面发展教育的举措,在应试教育的文化氛围里就普遍出现片面性,这就说明学校—价值中心模式实话的是一种狭隘的价值观。学生无法感受主导价值体系的全貌,而且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很容易被校外非主流或对立的价值观的“新颖性”所吸引。与此同时,学校在灌输价值观的过程中,通常采用单向授受方式,为了保证授受的有效性往往还采取许多“有力”的措施,这种被强制感诱发出许多接受障碍。在民主与文化多元的社会里,限制学生对多元价值的了解,往往会降低他们对主导价值的接纳程度。这是现代社会学校—价值中心模式暴露的越来越严重的弊端。

未来的学校是一个社会—价值网络中心。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将不仅仅依赖学校,社会各种价值体系,包括主流的、非主流的和叛逆的,都将可能进入学生的视野,特别是借助技术网络而流布的观念更是形形色色,无处不在,学生接纳哪种观念更新,取决于该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和具有教育责任的人所发挥的指导回升,但选择的主动权在学生。指导选择与灌输接纳不同,一旦确立某种观念,那么,这种观念在认知上是明了的,在情感上是认同的,在意志上是决然的,在行动上的一致的,也就是说,他将达到知行合一,矢志不逾的“信仰”的境界。

二、技术网络只会强化而不会取代学校教育

信息社会的技术将会成为重要的变革力量,它对学校教育具有强化功能。 然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网校的大量出现,是否会取代学校和教师,这是许多人都极其关注的重要问题。我们在确认网络技术的教育应用会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和教与学的行为的同时,也必须确认技术性网络仅仅是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一个环境,虽然这种环境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它永远无法取代能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或创设多种环境的学校。

首先,从教育媒体的发展来看,任何媒体包括技术网络都不是万能的,它们各有优势,不同性质的媒体之间没有替代性。而媒体在教育中的介入将呈现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先进的趋势。国外学者(如安东尼·贝茨、嘉格伦等)也认为,媒介不是信息,就信息传递而言,任何一种媒体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而且,网络技术的教育应用需要依赖大量丰富的教学软件劫持依赖教育人员细心维护和严格管理。因此,网络技术再完善,也不可能改变其作为教育、教学的工具(手段)这一本质。

其次,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教育和培训是保存和增加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的首要系统。这些系统传播知识的速度和效率决定了人力资本的开发率。”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寻求和努力实现教育与培训的最大的速度和效率。教育的主体是人,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教育过程中相互依存的两个要素,教育是人培育人的活动,这是其最本质的特征。人类随着自身的不断进化选择了最有效率的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外创造出学校教育,这是人类教育的最大创新。学校教育是不会早于人类社会而消亡的。

第三,从学生的成长来看,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表明,成长着的学生会遇到许多他们自己无法解决或不能很好面对的问题,需要有经验的人给予指导;成长着的学生有许多网络无法给予满足的成长需要,网络之外的学习和活动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不是抽象的人,他们总是生活在具体的、特定的社会里,他们有必要社会化,社会要求他们社会化。而出于商业得益的“网络社会”利用学生的求知天性和无(少)—知特点,兜售大量的阻碍社会发展的东西,危害学生的成长。基于循序和发展的价值观,社会必然会危房成长着的学生积极融入主流社会接受主流社会的价值体系。“网络社会”的无限选择性和特定社会的有限选择性构成了尖锐的矛盾,这就导致在特定社会开放学生选择时空的同时限制(甚至干预)学生的某些选择。这一任务主要由具有左右学生选择功能的学校及其代表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教师来承担。

第四,从教师的功能来看,教师具有传递、引导和左右(限制、干预、矫正)的功能。受聘于各级各类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教书育人)的教师,不仅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学生基于网络的学习过程中依然具有别人无法比拟的作用。Pedersen等人(1978)通过研究一所小学的才是对学生的真实影响得出“教师不只可以影响学生现在的生活,还可以改变他的将来”的结论。经过训练后的具有社会主流价值化倾向的教师,其专业素养、职业责任和社会约束,可以帮助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传递真实的知识和主流的观念,引导并激励学生社会化,特别是在自由度和选择度很大的网络学习中经常跟学生在一起生活或活动的教师比家庭组织或其他社会机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和行为的引导和左右更具实时性和有效性。

第五,从网络教育的实践来看,随着网络的不断延伸和被广泛使用,网络的信息虚假、理论错误、伦理缺失、道德沦丧、污秽泛滥、犯罪流行等,正日益成为信息时代严重的社会流行病。纯化“网络社会”成为当今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国际社会正在为此作出努力。当然,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网络社会”问题会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但就现有的技术来看,依靠学校的监控和引导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即便是在技术监控不成问题的未来,学校依然有其独具有优越性。

总之,技术网络是一种手段和工具,它所承载的信息是庞杂的,只有经过学校和教师的筛选或辅导才有可能成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学习课程。如果确认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或顺利社会化,那么,就必须确认技术网络永远无法取代学校及其教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作为复合网络中心的未来学校,将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或顺利社会化提供全面的服务。或者说,个体社会化必须解决的认知、行为和信仰等三大问题,将会在以复合网络中心为标志的未来学校里得到有效的统筹解决。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知识经济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J].电化" 教育研究,1999,

(1). [3] 张芳森.浅谈高师院校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培养[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

(1).

[4] 佟元之,阎岩,张文惠.基础教育教学减负增效的思考与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0,

(4).

[5] 王奎珍,张鑫.谈谈电脑多媒体网络教学[J].电化教育研究,2000,

(4)

[6] 黄堂红.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教育改革的关系[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0,

(5).

[7] 郑燕祥.教育的功能与效能[M].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

[8] 王佑镁,李尧英.地方高师教育技术现代化:问题与出路[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

(3). [10]魏奇,钟志贤.教育传播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未来的玩具娃娃
打弹子球比赛
分数的威力
春天的旋律
我真幸福
我敬佩的一位警察叔叔
我家的微波炉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家中喜事连连
奉献
顽强的蚂蚁
金色的九月
迷人的星空
祖国我爱你
读《绿色的办公室》有感
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科工作计划
社区居委会低保工作计划
企业党委书记工作研究会工作计划
小学广播站工作计划
2012年信用社营业场所工作计划
社区居委会2012年社区服务工作计划
社区民政工作计划
旅游风景区工作计划
2012年残协工作计划
2012年街道社区工作思路
2012年居民社区工作思路
2011年公司工作总结暨2012年计划
棕榈泉市场部工作计划
综合治理暨维护稳定平安创建工作计划
质检部2012年工作计划
论消费者撤回权的构成与行使要件(1)论文
谈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策略
场外衍生品交易担保之信用支持制度研究-以“海升
林木营养与施肥
论绿色包装的时代价值
从媒介环境学解读马嘎尔尼访华失败原因
台湾公司法律制度的变迁与发展(上)(1)论文
环境监测现况和问题
关于我国设置公司种类股的思考(1)论文
高校城市化的生态影响
环境学科背景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和前景
浅谈从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看我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得与失
比较法视野下商业贿赂治理立法研究(1)论文
公司解散后的终止时间-制度困境与路径选择(1)论文
《王二小》
《桂花雨》教学设计三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后记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一
《我要的是葫芦》(精彩教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三
《秦兵马俑》的教学设计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三
《秦兵马俑》一课来谈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
《秦兵马俑》一课的网络教学
《鲸》教学设计二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案
《四季》的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案
《陶罐和铁罐》一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