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做好公众舆论的助推器(1)

做好公众舆论的助推器(1)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21

做好公众舆论的助推器(1)

摘 要 《焦点访谈》作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新闻舆论监督工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人民生活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从2004年5月《焦点访谈》播出的31期节目入手,分析其栏目特色,并挖掘各种特色对今后新闻舆论监督活动的启发意义,以资借鉴。

关键词 《焦点访谈》 电视新闻评论 新闻舆论监督

众所周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1994年推出的《焦点访谈》,一直以舆论监督而著称,曾被誉为“中国舆论监督第一品牌”。栏目创办10年来取得的卓越成就、对社会的贡献,可以说,在中国新闻史上是空前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焦点访谈》拥有如此辉煌的成绩呢?下面,我们就从栏目自身的特色来寻求答案,并结合这些特色相应地谈谈对电视新闻舆论监督操作的启发,以求从成功中汲取经验,为今后其他节目的开设和栏目自身的更好提升给以帮助。

1 “述”与“评”有机结合的“形象化政论”

从节目属性分类上来看,《焦点访谈》属于电视述评类的新闻评论节目。所谓“述”是指用电视画面和声音来叙述现场材料和背景材料,使评论时观点的形成有了客观事实基础。“评”则是对相应的事实展开的分析说理。那么顾名思义,电视述评节目就是将对新闻事实的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融于一身,在对事件进行横向纵向挖掘的同时,适时进行分析评论。

应该说,这种夹叙夹议的方法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甚为多见。《焦点访谈》也不例外。它的突出特色不在这种方法的运用上,而在于它应用得妥当而巧妙。具体地说,就是他较好地把握了如何将“述”中形象的画面语言与“评”中抽象的分析论述性语言相结合:用具体的视听形象支撑并强化分析议论的内容,用缜密的思辨性提炼和提升形象性的画面所无法表达的思想内涵和理性分析,使《焦点访谈》成为真正在画面上吸引人、在情感上打动人、在道理上说服人的“形象化政论”。因此《焦点访谈》的画面、音响、解说之间常常闪烁出令人折服的思辨光辉。尤其是主持人节目结束之前一番简短有力的点评,更是颇富哲理的分析论述,使《焦点访谈》舆论监督述评结合的价值再次凸现。

如5月14日播出的《青龙县里开矿热》中许多场面表现细腻、寓意深刻。片中一次次成片的山地因开矿需要被乱砍伐后的凄凉景象,还配合节奏快而有点沉闷的音乐,似乎在给人们敲响着大自然的警钟。还有山地附近的居民们经常遭受因乱砍滥伐而产生的强烈风沙的痛苦面部特写,红肿的眼眶和布满皱纹的脸、村民愤愤的指责让观众们对他们的辛苦生活产生同情,对乱开矿的行为愤怒。这种复杂的感情通过镜头的得当运用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这是电视声画语言形象化的表现。另外,在此片中一边是漫山遍野的采矿车在毫不留情地轰轰工作,节目的中间还经常插入已经不是山林的沙堆上树立的“水土保持示范区”、“山地绿化示范区”的石碑。将这些具有强烈反差的事物鲜明地展现在镜头前,观众对这些具有思辨意义的镜头的涵义不言自明。

主持人在结尾的简短的评论:“青龙县是一个贫困县,当地干部群众急于脱贫致富的热情可以理解,但是开矿要守法,要合理地开发利用,可是现在在开矿的利益面前,当地的政府和有关部门本该想到和做到的却被抛到了一边,人们看到的是一哄而起、盲目的开采和建设。现在我们常讲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经济建设中尊重规律、遵守法律,这个道理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现场材料的鲜活性与背景材料的深度性融为一体,形象的画面与明确的说理相补充,使得整个节目浑然一体、更具真实性、可信性和说服力。正因如此,“述”与“评”的有机结合才形成了《焦点访谈》的独具的特色。

这一特色对电视新闻舆论监督操作化的启发就在于(以下简称“启发”):“用事实说话”的运用,“用客观事实的内在逻辑力量展示事物现象揭露事实本质。”并将多个视角的议论融入对实践原汁原味的展现中。以“评”为主体,“述”是为“评”提供依据的。事实过程的展开,给观众感性认识的论据,增强了评论的可信性和可视性,从而增加了评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观众在了解事实的过程中,具有了自己独立的评判,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调查细致入微,阐述事实不带偏见,全面准确地反映事情的来龙去脉,让受众对事件有充分的了解。

2 导向性与接近性并重的深度报道

《焦点访谈》作为强势媒体中颇具影响力的深度报道,必然会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因此在节目的选材和报道角度上,都注重导向性与接近性的良好结合。

节目自身的选材原则是“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就是抓领导和群众关注的结合点,抓党和政府正着手解决的以及群众强烈要求解决的问题。笔者从观看的2004年5月份《焦点访谈》的31期节目中发现,每期节目都抓住时下群众最为关注的事件进行述评。同时,这些全都是党和政府目前尤其重视的问题。如《“台独”没有和平 分裂没有稳定》(5月17日)对现在紧张的台海局势进行剖析;《给孩子更多快乐》(5月31日)在“儿童节”到来之际探讨对少儿发展影响颇深的民族动画片的制作,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问题。这些都是节目在选材上导向性与接近性并重的例子。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另外,在选取了适当的题材后,节目在报道的角度上也同样注重导向性与接近性的结合。即在报道“领导重视、群众关心”的问题时,一方面,强调“从小处着眼,大处见意义”,注重从群众身边发生的事情或其产生的态度拓展开去。如《一房怎能卖五家》(5月16日)、《不该提前的退休》(5月30日)等节目报道切入角度虽小,但是反映出了社会法律制度和相关体制方面存在的不足,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报道时要具备全局意识,从积极引导舆论、稳定大局出发展开论证、评述。不能因为对某些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报道时,忽略了大局意识。如在对某次暴力犯罪事件进行报道时,媒体应同时注意加强对公众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促进社会健康地发展。

启发:在舆论监督过程中,新闻评论既要反映民意又要稳定大局。具体地说,媒体要在选材上注意反映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选择有重大的有代表性的、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并要在报道相关事件时注意“以小见大”、具备全局意识,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健康发展。这是舆论监督应该遵循的选题方向和报道角度。

3 时新性与时宜性的和谐统一

新闻的时效性包括时新性和时宜性,这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评论虽然不及消息的时效性强,但是也要参与时效性两方面的竞争。

因为一方面,能否迅速、及时地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予以报道和评论,即能否把握时新性,是衡量一个电视台水平与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而《焦点访谈》时新性主要表现在对国际时事以及国内重大问题能迅速地作出报道与评析。如5月10日报道的《白宫遭遇“虐囚门”》,报道背景是最近全球都十分关注的美国虐待伊拉克战俘事件。具体的时间是:5月9日,驻伊美军发言人宣布,涉嫌参与虐待伊拉克战俘的美军士兵将于5月19日接受军事法庭审判。又如5月14日晚,西安警方宣布:近日引起广泛关注的宝马彩票案的重要当事人之一在山东落网,即将被押解回西安。于是,《焦点访谈》在5月15日的节目中就播出了《西安宝马彩票案追踪》。两期节目都是在事件发生后第二天就进行相应内容的新闻述评。这样的例子还举不胜举,其时新性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作为与消息形态有别、任务不同的新闻评论来说,只有“言当其时”,评论的针对性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所以还应该注意选择报道的最佳时机,即掌握时宜性。比如《焦点访谈》有一期曾经报道的《触目惊心的假发票》,策划了半年时间,但直到国务院召开电话会议,国家税务总局宣布启用新的防伪增值税发票时,才一举推出,并收到了良好的监督效果。这是因为节目内容一旦配合相关重要政策出台、重大活动、重大会议、重要纪念日和节日播出,可以使在人们在事先对后者有所关注的情况下,增强他们对媒体相关报道的了解与认识,以使节目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有时报道时机过早,条件还不成熟则未必能有效引导舆论;报道过晚,受众关注的热情已经消退,也不利于舆论引导舆论。再比如《焦点访谈》在“六一儿童节”前一天(5月31日)有关注孩子的专题节目《给孩子更多的快乐》;5月4日“青年节”那一天又有节目《飞扬的青春》等等,这些节目内容与最佳的播出时间相结合就能受到非常好的舆论效果。《焦点访谈》如此注重强烈的时新性与时宜性的统一,目的正是为了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启发:为了对舆论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舆论监督不能只注意追求时新性,而忽略了把握恰当的时机的重要性。要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有时媒体对某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暂时“不介入”,是为了等待更好的报道时机,这也是舆论监督的一种引导方式。而对于一些群众普遍关心、事实确认清楚的问题,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媒体力求快采快发、先声夺人,以争取报道的主动权;对于某些未经充分调查,或是还在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事情,则可慢处理,等待报道的最佳时机。

4 正面宣传和揭露性报道两手抓 在正面报道必然增加的同时,揭露性报道并非一味减少,而是根据各个阶段的需要作出调整。比如,《焦点访谈》的总制片人梁建增在接受外界采访时透露,针对2004年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的出台、社会情况的变化,央视计划将把这一年《焦点访谈》中的舆论监督比例提高到50%以上,并将在“三农”问题、国有资产流失以及未成年人保护等热点问题上加大关注力度。于是,效果很明显:在对2004年5月份内31期节目的内容分析中,有25篇为揭露性的报道,占报道总数的71%。人们心目中那个神圣的“尚方宝剑”又回来了。

启发:把握分寸,正确决定监督的数量界限。舆论监督中绝大多数是批评揭露性的报道,应该说这样揭丑型的报道使许多社会不良现象、不法之徒的丑恶行径曝光,许多积聚了多年的社会问题在《焦点访谈》的关注下,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从而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但是在我们的媒介“大刀阔斧斩乱麻”的同时,应注意适当的正面报道可以让人民感受到社会的美好、生活的多姿多彩,从而更加安居乐业、幸福生活。其实,所有的所谓“正面宣传”或是“负面报道”就其对社会产生的效果而言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当然,在这里,数量上的界限并非指二者在数量上应绝对地平衡,而是应根据需要灵活调整二者在节目中的比例。因此正面宣传与揭露性报道两手抓,也应成为所有新闻评论节目值得借鉴的报道策略。

到现在,《焦点访谈》已经开播十年了。十年的艰辛、十年的坚持、十年来打造的栏目品格其实都来自于新闻工作者们的强烈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只有对祖国和人民有深切的热爱,才会有如此强烈的责任感。无论新闻人们将来会如何去努力,只要胸怀责任、用对方法,新闻舆论监督就会在促进社会的发展与完善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 高有祥.电视新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 田大宪.新闻舆论监督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蚂蚁
深刻的教训
致大哥的一封信
难熬的一节作文课
暑假中的一件事
辛勤的园丁
记一次班级成语擂台赛
校园一角
我给奶奶“上课”
毅力
现在我宣判
换角度想一想
秋意
书趣
企业项目管理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当前交通物流行业现状思考
工业管道压力试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研究
配网馈线自动化通信方式分析
400吨曲面压制机研制探讨
基于GIS的电力综合智能调度平台应用解决方案
公路工程的机械设备维护及管理问题探析
电力企业战略绩效管理研究
青少年模拟“专利交易” 培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输电线路杆塔基础施工技术及方案优化探讨
“七彩童年、绘聚昆虫世界”
让人“眼花缭乱”的家用净水器
浅析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常见故障与解决办法
浅谈埋地管道聚乙烯补口带补口工艺
刍议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技术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反思
我上《五花山》的教学反思
《白公鹅》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反思之二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小木偶的故事》教材解读
在交流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五花山》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2
《白公鹅》教学反思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小狮子爱尔莎》教学反思
《白公鹅》备课建议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