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初中科学课堂问题设计实例剖析

浅谈初中科学课堂问题设计实例剖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0-16

浅谈初中科学课堂问题设计实例剖析

"

[论文关键词] 初中科学 课堂问题设计 误区 优化 例析

[论文摘要] 本文从课堂问题设计的重要性、问题设计的误区为切入,举例说明了课堂问题设计要“基于教学目标、基于有效观察、基于发散思维”等的优化。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就是不断引导学生生疑、解疑的过程。在呼唤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中,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一、问题设计的重要性

初中科学课堂问题的设计关系着学生的思考质量,反作用于课堂教学的效率。初中生自我表现的心理需求较为强烈,但又存在着主动表现的心理障碍。因此,富有艺术性的课堂问题设计,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表现,又有利于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从而使提问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诱导其展开合理、适度的定向思维,推动知识发展和创新,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目标的效率,并突破重难点。然而,不少教师因种种原因使课堂提问陷入有悖于教学科学规律的误区,问题设计缺乏系统性、目标性、思考性、导向性、基础性等,结果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问题设计误区例析

在各种各样的课堂观察中发现,部分老师并没有对问题的设计进行过认真的研究。因提问目标不清、信口开河而导致学生乃至老师自身手足无措的现象并非个别。例如,有教师在上“地球上的水”时,以娱乐节目的形式把学生分成4组,通过一连串问题的抢答、鼓掌、增减分数等形式把课堂搞得“轰轰烈烈”。但细细品味不难发现,这样的“热闹”到底有多少教学目标能得以落实?这种追求形式的活动,最终只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和抗拒心理。究其因是问题设计缺乏挑战性。有一节科学公开课,课题是华师大版八年级(下)第三章“电”的第一节“自然界的电现象”,上课时教师提问:“暑假中你们遇到最烦恼的事是什么?”学生齐声回答:“停电。”教师:“很好!我们今天就开始学习有关电的知识。”笔者听到这,一种悲哀马上袭上心头:这哪里是教育?分明是一种扼杀!其问题根本没有明确的指向。有一位老师在上“鸟类”时提问:飞机是模仿什么动物制造出来的?生答:鸟类。师:鸟为什么能飞?生答:因有翅膀。师:有翅膀就能飞吗?生卡壳。这样的提问根本无法达到教师的本意(引出本节课的重点:鸟类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原因在于问题的设计空洞浮泛,使学生茫然失措,其结果必然导致“冷场”。

此外,“为设疑而设疑”的提问也非常普遍,如常常问些“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使问题单调直露、缺乏思考性,而非“在不疑处设疑”。

纵观以上事例不难发现,不合理的问题设计是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创造性被抑制的重要成因之一。如何有效设计问题?这是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优化问题设计举例

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设疑策略,先应了解设疑策略与教学模式间的辩证关系,即设疑策略应处于下位,应服从于教学模式的总体设计。现以具体实例加以说明。

1.问题设计要基于教学的具体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主要描述学习者在接受教学过程后所预期的行为变化,且须以课程标准所限定的范围和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为依据。因此,基于教学目标的问题设计是教师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

2008年12月19日,在本县农村中学的一堂公开课上,授课教师对华师大版《科学》九下第3章第3节《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的教学引入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在播放“种子萌发长成植株”的视频后提问“感受到了什么”,结果出现“很神奇”、“美极了”、“种子发芽”、“植物生长”等各种答案。此时教师马上把话题转到“植物为什么会生长”这一话题上,许多学生的回答也就戛然而止,紧接着的是一些学生的不满。问题在哪儿?是因为视频和提问的目标指向不明确!若要生硬地得到“植物生长”这一答案,既有“定向思维”之嫌,又无法切入教学目标。若改为学生观看“温室效应”导致的利和弊的视频(如气温升高使作物生长周期缩短,使海平面升高等)后,分组讨论“地球温室效应日益严重的原因”(引导学生从二氧化碳增减的原因进行分析),汇报交流讨论成果,老师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归纳,建构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不但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更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问题设计要基于学生的有效观察

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一种受思维影响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化的持久知觉活动。观察比一般知觉有更强的积极性和理解性,思维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观察也叫“思维的知觉”。观察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创造的开端。有效观察除了需要良好的记录习惯外,还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要有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周密的观察计划等。而合理的问题设计有利于学生开展有效的观察。

2009年3月17日,笔者在农村中学听了华师大八下第3章第4节《电阻》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上课教师在演示“并联在同一电路中的两个小灯泡发光现象”(69~71页“思考与讨论”中的实验)后提问:“两个灯泡的灯丝长度与粗细一样吗?与亮度有何关系?”结果,学生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重新观察后回答 “不一样,灯丝粗而短的更亮”。以上例子从表面看,学生参与度很高,效果似乎不错,但细细分析不难发现,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前的观察是无效的,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提问后的重新观察,且因问题过于明确,所以缺乏思考的深度,从而出现学生回答热烈的教学假象。因此,这种提问对学生进行有效观察并无多大价值。可做如下改进:在学生观察活动前,先给予“观察两种电路中的灯泡亮度,比较并分析造成灯泡亮度不同的原因,并通过讨论得出合理的结论”这一明确的观察目标,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有明确的任务驱动,使其观察的目的性更加明确(突出了比较分析的观察成分),这种任务驱动下的讨论也就更有思考性和挑战性。当学生得出“灯泡亮度与灯丝的长度和粗细存在关系”时,再追问“怎样的灯丝更亮?原因是什么?”其设问便隐含着学生观察目标指向的引导,有利于学生通过主动观察并获得结论,这不但有利于学生观察兴趣的培养,也有利于相关内容的理解记忆。

3.问题设计要基于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对,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课堂教学提问必须基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基础。

在上例的“探究导线性质与导电性关系的实验”中,学生通常用同一装置进行实验,然后根据灯泡的亮度说明哪一种导线的导电性好(电阻小)。若在学生实验前设问:若用该装置验证铜、铁、铅笔芯等的电阻大小时,最好如何选择材料的先后次序进行实验?为何要这样选择?或在学生完成该实验后,教师可能会发现不同学生选择材料的次序是不同的,此时教师可以质疑“若同一装置先观察铜的导电性后观察铅笔芯的导电性,结果发现前者灯泡较后者亮,是否就可得出铜的电阻比铅笔芯的电阻小的结论?为什么?”设计这样的问题可让学生发现,电源实际上也是一个变量因素,因为随着实验的进行,电源电量是要逐渐消耗的。因此,当教师问“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一设计缺陷”时,学生自然会想到调换材料的先后次序重复实验即可解决这一问题。

当然,问题设计的优化方法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三种,只要我们善于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就会不断优化设问的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2.胡秀琴《试论英语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意义和策略》(《科技咨询导报》2007.

4)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哥哥
喂鸡
拔牙
改掉坏习惯
呼啦圈比赛
我的好伙伴——“大黑”
呼啦圈比赛
小乌龟
我喜爱的香蕉
快乐的游戏比赛
呼啦圈比赛
快乐的呼啦圈比赛
汕头海滨长廊
我的梦
春夏秋冬我爱你
PHP聊天室技术
图像处理中分辨率的选取
试论西部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信息网站的用户管理与实现
基于椭圆曲线的嵌入式文件加密
Windows2000的新安装技术
NOVELL网络系统注册正本写错的另一种解决方法
浅析教师的影响力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试论弱智儿童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浅谈中职车工实训教学中德育的有机渗透
试析以落实《纲要》为契机推动吉林省高教科研工作
营业厅综合MIS系统的组成和应用浅析
移动互联网应用框架的分析和比较
试论新课改下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
试论新课程教学的理论基础
《葡萄沟》教后感
《葡萄沟》说课设计一
《葡萄沟》第二课时说课设计一
《葡萄沟》第二课时说课设计二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五
《葡萄沟》说课设计二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四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一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一
《北京亮起来了》综合资料一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六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三
《北京亮起来了》综合资料二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三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