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22
关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论文摘要: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深入,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更新理念,主动实践,积极处理好课标与教材、预设与生成、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等方面的关系,以使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论文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新课程改革;教学;关系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和灵魂。”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更新理念,主动实践,积极处理好教学中各方面的关系,才能使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落在实处,取得实效。
一、“课标”与教材的关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材与“教学大纲”教材不同,因为“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原则不同:课标只提出了教学内容的框架,而未列知识点,更没有像“教学大纲”那样对教学内容概述线索、陈述结论。“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课程目标”,其“内容标准”不是硬性地罗列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而是以这些知识反映和支持其“课程目标”。
目前,正在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的不少教师的教学思维还停留在大纲时代,“穿新鞋,走老路”,他们心中没有“课标”意识,缺乏对“课标”的深入研究、深刻理解与把握,往往仍用“教学大纲”的观念处理手中的“课标”新教材。由于生怕在高考等各种考试中“吃亏”,因此,对课本上的知识点事无巨细、“滴水不漏”一律讲解,这完全是“费力不讨好”,严重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可见,在一部分教师的心目中,“教材”仍然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垄断地位,他们是仍在继续“教教材”,而决不是在“用教材”。
“课程标准”是教学实施者进行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唯一根据,教材文本只是具体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内容的主要课程资源之一。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设计时,要对手中的“课标”新教材,取“为我所用”的态度,树立“尊重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理念,灵活、创造性地用好教材,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利用其所提供的弹性空间,围绕模块特定的内容,对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相关社会生活的新变化、相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等进行整合,即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开发、改造、丰富和完善,使之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赖以拓展思维实现超越的坚实平台。
有必要指出的是,教师在避免“教教材”的同时,还要避免“去教材化”倾向。“去教材化”倾向表现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既然教材是可有可无的教学资源,索性不研究教材,把过去的“以本为本”变成了完全脱离教材,以致使历史课堂变成了“故事会”、“资料展示厅”、“电影欣赏课”,课堂上根本不用教材,一节课下来,学生的课本都始终没打开。凡此种种,都浪费了最主要的教学资源——教材。
可见,依靠教材而不依赖教材,超越教材而不脱离教材,才能真正用好教材,历史课堂才能充满灵动和张力。
二、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产生的新认识、新概念,二者的关系是很多教师迫切关注的话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有生成的精彩。但是教学不能只依照“预设”操作,不能只按教案展开过程,教学更应该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完全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课堂教学就好像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在旅程中发现意外的信息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如果我们的教师一味按照预设施教,无视课堂的动态生成,那么就只能落入僵化、庸俗、沉闷的泥潭。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述抗日战争“日本无条件投降”时,播放了日本广岛、长崎遭受美国原子弹轰炸后惨烈状况的视频。学生观看后,有的说:“美国原子弹投得太及时了!”“日本人得到这种结果真是活该!”,对于这一出乎意料的课堂“杂音”,教师竟未回应,而是按照课前预设将教学导入了下一流程。
这一教学案例中的课堂“杂音”,其实是很好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而不应任其流失。学生认为日本被美国原子弹轰炸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这样的价值判断是不正确的。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决不能够缺位,而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二战中,日本人民也是战争的无辜受害者,美国投放的原子弹同样给他们造成了伤害;是军国主义分子使日本走上了侵略战争的道路,战争是人类共同的灾难,我们要以史为鉴,增强国力,追求和平与发展。令人遗憾的是,这位教师没有及时抓住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形成对战争与和平等相关问题的正确认识,殊为可惜。
我们强调动态生成,也要防止随意盲目生成。一方面,我们必须考虑生成时间的制约性,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来启发、引导生成,否则,必将远离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也不能将生成视为一种教学“时尚”,不能一味追求动态生成,否则,将会既偏离了生成的本质,也难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和生成是对立统一体:预设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动态性与开放性,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教学预设对于教学生成,应像海绵一样虽具有定型,却富有弹性:教学生成对于教学预设,应像风筝一样虽随风飘扬,却心有牵挂。如是,历史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思维碰撞中才能生成智慧的火花,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才会不期而至。 "
三、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倡导学生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开展探究学习。作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一般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的支持下,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进行的。其实质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在课堂上的这种学习过程,一般包括这样几个步骤:生成问题——激疑启思——合作探究——交流碰撞——引导深化。当然,它可以有多种具体的行动形式。例如,可以是在正常教学进度下进行的、含有问题探究的常规性学习,也可以从问题、立场、角色等方面分组探究;另外,它也可以根据需要而转化成课后更长时间的研究性学习等等。
运用探究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接受学习运用得好,也可以让学生学得主动有效,而探究学习运用不当也可能使课堂杂乱无章、离题万里。接受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式学习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学习方式之一,有着其他学习方式所无法替代的独特性和存在的必要性。无数的教育教学实践已经一再证明,面对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知识),在极为有限的学校教育的时间内,许多内容是不可能完全单凭着学生,通过“发现”、“体验”等方式系统掌握起来的;而接受式学习则因其在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把握基础知识和促进基本能力的发展方面所拥有的独到之处,而依然在传承人类文明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等特点,在接受学习中引入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融入接受方法,从而使两种学习方式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这一专题时,教师可以先按接受式学习的要求,讲解“课标”中的“内容标准”所规定的课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活动。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世界的宏大背景中认识和把握世界格局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力避就事论事,从而取得切入点具体、背景宏大、含义深刻的学习效果。在探究和研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利用新闻媒体、报刊、重大事件报道等媒介,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通过讨论会、板报等形式,发表对相关历史问题的看法,不断提高学生收集和整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观察力和历史理解力,巩固其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四、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但是,原有的历史学习评价体系却存在许多局限和不足,例如:注重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学生的潜能与发展;注重以考试作为评价的主要形式,方法单一,忽视其他的评价形式与方法;注重以分数为表现形式的定量评价,忽视以评语为表现形式的定性评价;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注重评价中的他评,忽视被评价者的自主评价,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相隔离,双方缺乏交流与沟通。传统的历史课程学习评价理念是建立在以选拔为主、分数为主、结果为主、他评为主的基础上,从而导致应试教育成为传统历史课程教学的基本导向和价值取向。
新课程下的历史学习评价,“必须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因此,新课程的历史学习评价方法应结合具体的评价内容,体现出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从过分强调量化的测试型评价转向重视质性分析的非测试型评价。需要强调的是,质性评价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评价,它常常与量化评价的结果整合应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有利于我们多维度、多层次地获得学生的学业绩效信息,使我们的评价更真实、更符合学生的实际,真正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改进历史教学。例如,建立历史课程学习档案就是一种不错的评价方法。历史课程学习档案一般由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建设。档案内容主要包括:考试成绩、史记习作、地方史调查报告、史实模拟和示意性等展品或电子媒介等制作、历史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师生和家长有关的评语等。在高中学习阶段,每一个学生都应建立起完整历史课程的学习档案,记录学生发展进步的过程与结果。历史课程学习档案是一种可以对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进行长期、稳定地综合考察的有效评价方法。它能够为历史教师提供其他评价方法无法提供的学生历史课程学习与发展的很多重要信息,并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对本课程学习进行持续性反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此外,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还要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知识与能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赘述。
总之,面对新课程,只要我们注重理论修养,不断探索、创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历史教学就一定能实现智慧的碰撞、经验的共享和理性的升华,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再逢中秋
- 因为选择不同
-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 胜似亲人
- 养蚕
- 可爱的小猫
- 假如我是科学家
- 观察
- 黄山导游词
- 观察豆子
- 我的蝈蝈将军
- 教师节里的润喉糖
- 开学了,我们笑了
- 颐和园导游词
- 时间都去哪了
- 民航会议议程
- 会议记录范例
- 中法文化会议议程
- 编写会议记录的体会
- 学术会议通知
- 会议管理制度
- 公司项目论证会议记录
- 会议纪律常见条款
- 会议记录的功能与误区
- 对会议记录者的要求
- 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
- 会议记录介绍
- 团省委会议纪律范文
- 远程教育会议议程
- 学生会会议纪律制定
- 论法约尔管理理论在油田HSE监督工作中的应用
- 从三江并流想国企管理
- 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下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 园林施工定额管理
- 国企管理应符合所有制性质
- 关于优化劳务派遣管理的探讨
- 我国民营企业负债筹资探析-市场营销管理论文(1)论文
- 测量放线施工方案
- 对现代企业管理中5S管理应用的探讨
- 国有金融企业客户关系创新-市场营销管理论文(1)论文
- 探讨无线传感器网络LEACH路由协议的变化
- 浅议商业银行成本控制
- 群塔防碰撞方案
- 图书馆员职业倦怠心理透视
- 企业管理会计现状与发展策略之我见
- 《春雨的色彩》课文结构分析
- 《燕子飞回来了》
- 《春雨的色彩》知识点:仿写例句
- 《春雨的色彩》知识点 生字
- 《春雨的色彩》知识点
- 《春雨的色彩》随堂练习
- 《春雨的色彩》课件 教案讲义
- 《春雨的色彩》文章问题分析
- 《春雨的色彩》作者其他作品
- 《春雨的色彩》重难点分析
- 《春雨的色彩》考点链接
- 《春雨的色彩》作者介绍
- 《春雨的色彩》知识点:阅读知识
- 《春天》
- 《春雨的色彩》课件 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