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8
探讨从改写理论看郭沫若的翻译
[论文关键词]改写理论 意识形态 诗学 操控
[论文摘要]郭沫若不仅是我国的巨匠,同时也是一位多产的家。他对翻译研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本文通过勒菲弗尔提出的改写理论探讨意识形态和诗学对他翻译活动的操控。
一、郭沫若及其翻译
二、改写理论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批评和在西方学术理论界的崛起”①,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等提出了“文化转向”。在这种转向下,“翻译研究者不再纠缠于规定性的指令,而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一种描述性的方法上。翻译不再被看作是文本之间的转换,而是目的语中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文化行为、文学行为。”②这一重大成果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之后勒菲弗尔基于多年对比较文学和翻译学的研究,在他的《翻译、改写、文学名声的操控》中提出了一套全新,涉及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人的翻译理论体系——改写理论。他指出,“翻译不仅是层次上的转换,它更是译者对原作所进行的文化层面上的改写。” 他还认为翻译便是改写,改写即是操控,改写的动机“往往是出于意识形态的需要或诗学上的需要。”译者在某种明确的再创造动机下及多种操控作用下参与对原文的改写活动。
三、意识形态和诗学对郭沫若翻译活动的操控
四、结语
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使翻译研究挣脱纯语言转换模式的束缚,从文化的角度重新宏观地审视了翻译活动,从而扩展了翻译所涉及的研究领域。通过改写理论我们可以得出郭沫若诗歌翻译的动机及策略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他个人的翻译诗学和西方诗学观等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原作的改写,郭沫若让其更加符合当时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及诗学观,从而使作品被更多的读者接受并产生共鸣。
注释:
①孙会军. 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视阈下的翻译研究 [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4.
②孙会军. 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视阈下的翻译研究 [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22.
③ 郭沫若. 学生时代 ,创造十年.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参考文献: [2]Lefevere,A.(19
7
5)Translating Poetry. Seven Strategies and a Blueprint, Assen: Van Gorcum. [4]Y.C. Wang,(19
6
6).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West.New York: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5]曹万生,2003,《现代派诗学与中西诗学》,人民出版社,北京。
[6]戈宝权,1985,《郭沫若与外国文学》,北京文化出版社,北京。
[7]郭沫若,1957,《沫若译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
[8]郭沫若,1981,《英诗译稿》,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喜欢吃的西瓜
- 夏天的凤凰广场
- 迷人的夏天
- 好吃的西瓜
- 难忘的生日
- 夏天来了
- 小河边
- 夏日的凤凰广场
- 狐假虎威
- 我喜欢吃的水果
- 小鸟受伤了
- 大树爷爷脱险记
- 我喜欢吃的芒果
- 夏天的凤凰广场
- 冬冬是个懂事的孩子
- 辩诉交易中国化之契约观视角(4)法学理论论文(1)
-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下)(3)法学理论论文(1)
-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上)(4)法学理论论文(1)
- 多元化目的
-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上)(5)法学理论论文(1)
-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下)(5)法学理论论文(1)
-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下)(4)法学理论论文(1)
- 网络媒体的自组织架构与法律规制法学理论论文(1)
-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下)(9)法学理论论文(1)
- 物权法应当规定海域使用权制度法学理论论文(1)
-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下)(8)法学理论论文(1)
- 辩诉交易中国化之契约观视角法学理论论文(1)
-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上)(8)法学理论论文(1)
- 关于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关系的研究法学理论论文(1)
-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上)(7)法学理论论文(1)
- 《称赞》教学设计
- 《玲玲的画》教学
-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2
-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2
-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4
- 《酸的和甜的》教案2
-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
- 《我们成功了》教学设计1
-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1
-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 《笋芽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1
-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