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8
试论语篇歧义:言语行为理论视角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 语篇歧义 语篇分析 语境
论文摘要: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分析了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与语境、语篇的关系,用实例探析了语篇歧义产生的成因。本文认为Austin等人的言语行为理论可以用来分析现象,帮助人们减少无意语篇吱义,增进对语言本质的认识。
1.引言
2.言语行为理论与语境
(1)甲(对乙):“我不让你去。”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如下:
locutionary act(言内行为):甲对乙说出这句话。“我”指甲,“你”指乙。
il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甲说这句话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反对乙前去。
perlocutionary act(言后行为):甲通过说这句话,实际表达自己阻止了乙去。
在上例中,甲的言语效果—“阻止乙去”这一言后行为蕴涵了甲的言内行为与言外行为,甲的言外行为是通过字面意义(“不让”)表达自己的意图。
(2)A; What are the police doing?
B:I have just arrived.
( 3 ) A : That' s the telephone.
B ; I' m in the bath.
A : Ok.
从例(2)和例(3)的字面意义来看,说话人A与B之间的对话没有任何意义,但从言外行为来看,说话人A与B之间的对话却是隐形相关联的,它们的内在含义不能从对话表层语句上反映出来。适当对原表层结构进行“补缺”后,以上对话的表层结构在受话人大脑中产生了下面的言语结构,并完成说话人的言后行为。又如:
(4)I feel cold.
(5)“几点啦?”
(6)“猪你快乐。”
(7)..鼠年鼠钱鼠得手发酸……钱财鼠不胜鼠!”
从言外行为理论来看,要理解上面的实例,离不开具体语境。在例(5)中如果该语篇出自一位正在批评学生迟到的教师,其言外之义不是询问时间,而是委婉地责问学生为什么迟到。而要理解例(6)和例(7)的前提是,交际双方都有共知的事实与常识:猪年祝贺、鼠年发财等文化常识。否则,单从言内行为来看,例(5)的字面意思是试图打听具体时刻;而例(6)和例(7)的字面意义叫人看了不知所云,例(6)甚至让人产生语篇歧义:猪,你快乐?同样例(7)也会让人误解为:“输”钱“输”得手发酸,钱财输不胜输。这种让人望“文”生“义”的语篇歧义现象生活中数不胜数,如网上有人谑称电器品牌“TCL"为“太差了(拼音首字母缩写)”。
3.语境与语篇歧义
I)哪些成分必须出现;.
2)哪些成分可能出现;
3)它们必须在什么位置出现;
4)它们可能在什么位置出现;
5)它们可能出现的频率。
4.语篇歧义的成因
4.1语境意义缺省产生语篇歧义
语境意义和言外行为理论表明语境的构成涉及面广,任何语境因素的缺损都可能对语境的功能产生影响,导致语篇歧义的产生。
4.1.1上下文语境意义缺省产生语篇歧义
言外行为的实现有赖于上下文的完整性,尤其是当语篇中的施事一受事同体的句子,如果脱离了上下文,言外行为则产生语篇歧义。学家吕叔湘先生在《歧义类例》里讲了一个笑话:
(8)某游行节日前夕,一位负责筹备的女同志宣布:“今年游行,女同志一律不准穿裤子!”
吕叔湘先生解释说:这句话的语篇歧义不在说出来的部分,而在没有说出来的部分。从言内行为来讲,这句话没有任何字面意义或语法意义的错误。只因语境意义缺损,没有把该说出来的部分说出来,即应当将“只准穿裙子”等语义补充完整。因为语义缺省,造成语篇歧义,定会引起听众的哄堂大笑。
(9)连杨院长都不知道。
(10) He beat that woman with a book.
显然,例(9)的语篇歧义在于歧义句的两种理解:1)不知道有杨院长这样一个人存在;z)杨院长还不清楚某人或某情况。如果要完整地实现例(9)的言外行为则只需对上下文稍加补充:如果加上“她曾给你们班授过课呢!”,则可以理解为第一种语义;如果加上“全院学生逃课了!”则可以理解为第二种语义。而例(10)的语篇歧义在于对该句短语“with a book”施事者的两种理解:是他用书打女人呢还是他打手里拿书的女人?类似歧义,只有补全上下文,语篇歧义才能消除,实现言外行为。
说话人与受话人、交际双方所涉及的事情或人物都包含一定的背景,如共享知识(shared knowledge)、思维习惯、、风土人情、常识、事物的现状等在语篇内,说话人常在已知背景语境的的制约下表达自己的思想,受话人如果仅知道话语的字面意义,那除了能实现言内行为外,言外行为与言后行为就根本无法进行。曾有一台综艺小品节目《卖书》,外国留学生同个体书贩子的对话如下:
(1I)留学生:你有《》吗?
书贩子:有,那是我爸爸。
留学生:有《孙子》吗?
书贩子:那是我儿子的儿子,还没生呢。
留学生:有《》吗?
书贩子:有哇,你问这干嘛?我家住在李家庄。咱北方叫庄子,南方叫村子,那云南边疆,叫寨子。
留学生:你真有学问!
书贩子:哪里哪里。买点什么书?
留学生:不买啦,Good-bye!
(项成东,2004:48)
书贩子与留学生之间的文化知识语境明显形成了语境差异,整篇交流歧义不断,尤其是说话人(留学生)的“你真有学问’,竟使受话人仅听懂字面,意义而未能领悟其言外之音,仅完成了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内行为,导致交流失败。
4.2语义“空位现象”产生语篇歧义
语篇中各句子的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本身存在“空位”现象,在话语行为中容易让人产生其它的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某高校教学楼门口曾悬挂一招牌:
(12)穿拖鞋者不得进人教学楼。
从该标示语的言内行为来看,其意思是指穿拖鞋的任何人都不允许走进教学楼。然而该句子的内涵意义隐含语篇歧义:不穿拖鞋者方可人内。所以,一天当一位衣着时尚的女孩穿着拖鞋正欲人楼被值班人员制止时,该女生看着招牌,不慌不忙提起自己的拖鞋,光着脚丫径自走人教学楼,并笑着留话说:“我没穿拖鞋可以进楼了吧!”显而易见.这条公共标示语并未有效实现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后来,该校模仿酒店,院的公共标示语—衣冠不整者不得人内。这样修改后,标示语中的“空位”语义便被清除了。
此外,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说话人常常有意利用修辞手法、推理、认知图式、读者和受话者的等方面来引起语篇歧义,其成因在于说话人的“有意歧义”,在此不一一阐释。
5.结语
笔者旨在通过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的不同层面来分析语境与语篇的关系、语篇歧义产生的成因。Austin等人的言语行为理论不但可以用来关注分析语言现象,而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利用语言之外的经验现象,使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减少无意语篇歧义,增进对语言本质的认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制作精美的夹画板
- 玩得真快乐
- 绿色的定义
- 我和鸽子一起长
- 打扫除
- 童年的我
- 一件令我难忘的事
- 我的小台灯
- 嫦娥新传
- 曾经快乐的她,不再快乐了
- 我的小小心愿
- 美啊!梧桐山的夏夜
- 明天会更好
- 生活需要乐趣--读《养花》有感
- 翠微游记
- 浅探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流程及成本控制(1)论文
- 论中国资本市场审计诚信机制建立和完善
- 环境审计研究:回顾与评价
- “后安然时代”审计委员会变革与启示
- 试论财务管理审计
- 法务会计、舞弊审计与审计责任的历史演进
- 建设班组资源管理(1)论文
- 关于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管理(1)论文
- 存货舞弊的形式及其识别
- 成本管理是铁路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关键(1)论文
- 环境审计理论结构要素及其构建
- 审计“道德风险”的生成机制及规避策略
- 审计查处挪用公款犯罪案例研究
- 审计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 独立审计质量的经济学分析
- 《伟大的悲剧》难句解析
- 《伟大的悲剧》课文背景知识
- 《伟大的悲剧》词语解释
- 《伟大的悲剧》结构分析
- 《伟大的悲剧》反思体验
- 《伟大的悲剧》学法导航
- 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伟大的悲剧》解读
- 历史的“灵感”──读茨威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 《伟大的悲剧》写作特点
- 《伟大的悲剧》课文导读
- 茨威格为失败者斯科特作传的理由
- 《伟大的悲剧》词义辨析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展示 参考图片
- 茨威格的生平和创作
- 《伟大的悲剧》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