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从关联理论看语用翻译(1)

从关联理论看语用翻译(1)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从关联理论看语用翻译(1)

摘 要:关联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语言就要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要靠推理。而翻译中为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正是正确地认知和理解语言。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具有指导作用。依据关联理论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寻找关联,解释翻译过程中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从而更好地顾及读者的认知,达到翻译中的语用等效。 关 键 词:关联理论;语用翻译;语用等效 Abstract:Relevance to make theory holds that the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needs to find out relevance through context and inference. Pragmatic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can be achieved on the premise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Relevance theory has become a guidance to pragmatic translation. The study on pragmatic transla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relevance theory can make us comprehend source language better, find out relevance and illustrate the trivalent translation progress, which involves the writer of source language, translator and readers of target language. In this way the translator can identify well with the readers' cognition of target language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ragmatic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Key words:relevance theory; pragmatic translation; pragmatic equivalence

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的使用与理解,既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翻译虽然也是通过语言进行沟通,却和日常语言活动所不同,它涉及到源语和目的语两种不同语言,是一种语际交流。翻译研究着重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如何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语用学和翻译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1]。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1986年法国语言学家、哲学家Dan 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Deirdre Wilson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提出了涉及交际与认知的关联理论。关联理论这一语用学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交际的推理过程,尤其注重语言交际的话语解释原则。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翻译活动,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和翻译行为,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本文在概述关联理论核心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的关系,探讨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指导作用,并结合实际讨论语用等效翻译等问题。

一、 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

1. 推理是语言交际的核心

一般地说,语言交际的模式有两种:代码模式(code model)和推理模式(inferential model)。语言交际会同时涉及这两种模式,但在交际过程中,认知—推理过程是基本的,编码—解码模式过程则附属于认知—推理过程[2]。

依据关联理论,语言交际活动涉及两种意图: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前者指话语的字面意义,是交际者向交际对象传递某种信息的意图,后者则指交际者传递该信息意图的意图。交际者为使听话人懂得自己的意图,总是以明示的方式表达信息;听话人为了了解交际者的意图,必须将信息进行演绎推理。语言交际实质上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交际者对听话人的认知环境和交际情景加以评估,并据此通过话语向听话人示意/传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听话人则依据该话语提供的信息和相关的语境信息,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解码和推理,最终是对交际者的交际意图的认知。因此,交际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编码—解码过程,而是更重要的对话语和语境信息的动态推理过程。例如:

A: Do you like rugby?

B: I am a New Zealander.

B的话语给A提供一个推理的认知环境,使A获得B是新西兰人这个语境信息;A再从自己的认知环境中确认新西兰人酷爱橄榄球运动这个语境。于是A就以这两项前提进行推理,推断出B的意图,最终获得B 酷爱橄榄球运动这个结论,获得语境效果。又如:

A: Will Wendy be long?

B: She is with Tony, now.

B没有直接以yes或no来回答A的问话,而是采用了简洁的答话方式。假设A知道Tony做事雷厉风行,那么A会概括B的答语并结合Tony做事快这一语境信息推理出“No, she won't be long”这一结论(即B的交际意图)。但是,如果A知道Tony办事拖沓,那么A就会推理出“Yes, she will be long”这一结论。本例句说明,说话人可以利用相同的话语表达不同的交际意图,交际成功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听话人能否解码,更主要取决于交际者意欲传递的信息意图是否成功地示意给了交际对象,取决于交际对象是否选择了正确的语境信息[3]。因此,选择正确的语境信息成为话语理解的关键。

2. 关联性是话语理解的理据

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行为,明示—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是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关联性是关联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能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往往用一个单一的、十分笼统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排除其他的理解,而只认定一种是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即关联性。例如:

A: Did you enjoy your holiday?

B: The beaches were crowded and the hotel was full of bugs.

A获得B提供的信息时,就在其提供的认知环境和语境假设中寻找关联,进行推理。A最终会从“沙滩拥挤,旅馆有臭虫”与“度假”的关联中推断出B的信息意图,取得“假期过得不愉快”的语境效果。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了解到:关联性是理解话语的标准。我们根据话语信息,结合当时的语境假设去寻找关联;关联选取得当,就会取得相应的语境效果;有了语境效果就会取得交际的成功。正如Sperber和Wilson指出:当新出现的信息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能够取得语境效果,才说明语境假设取得关联;而且取得的语境效果越大,表明该信息与语境假设的关联越强[4]。

3. 最佳关联

Sperber和Wilson认为,成功交际的关键在于说话人和听话人能否找到最佳关联。而一个话语要建立起最佳关联,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当话语能够产生足以引起听话人注意的效果;该话语让听话人为取得这些效果而确实付出了一番努力。寻求最佳关联就是人们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自觉遵守关联原则:任一推理交际行为必须保证其最佳关联性。

最佳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人们对话语和语境假设的推理越成功,话语的内在联系就越清楚,这样人们在思辨和推理过程中无须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取得好的语境效果,从而正确理解话语,使交际获得成功。

二、 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的关系

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理论,也是一种交际理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因此两者有着很好的兼容性。关联理论的语言交际模式代码模式和推理模式可以很好地说明翻译过程。信息的载体是代码,翻译自然就是源语代码和译语代码的转换过程。代码模式过分强调了代码的静态、机械的转换过程,而忽略了译者在转换过程中的推理作用。而推理模式则更强调依据语境寻找关联的动态推理过程。如果说代码模式的翻译观是语义的翻译观,那么推理模式的翻译观则是语用的翻译观。关联理论能够解释翻译这一复杂的语码转换现象。在语码转换过程中,关联性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说, 关联理论对翻译现象有着最强的解释力[5]。

语用翻译就是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即要解决翻译操作中涉及的理解问题、重构问题以及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和原作的语用用意(pragmatic force)的传达及其在译作中的得失等问题。语用学的翻译观可以说是一种等效翻译理论,可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分别研究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问题。何自然认为,在翻译中要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就是要正确地认知和理解源语。即译者首先必须正确识别和理解源语语言的基本意思和规约意义,然后根据源语的背景信息和语境特征等关联知识,推导出源语语言的隐含意义和原文作者真正的交际意图。同时,译者也要考虑译文读者。为了让译文读者能够理解译文、推理出相关的含义,译者须对译文读者的知识面、认知能力和经历进行评估,还需要考虑他们的阅读期待,然后用译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这就要求译者具有百科知识,具有推理能力,具有将语篇中出现的新信息和自己记忆中的已有知识(即背景知识或称旧信息)结合起来,找出其中的关联的能力[6]。

概括地说,关联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要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要靠推理。而翻译中为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正是正确地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因此,关联理论成为指导语用翻译的理论。

三、 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指导意义

1. 翻译中如何理解原文

根据关联理论,要准确理解原文,必须先重视原文的语境,通过对语境的分析,找出原文与语境间的最佳关联,从而获得理解原文的语境效果。

例如: He was fond of talking that his colleagues nicknamed him “magpie”. 句中 “magpie”意为“喜鹊”,在英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中理解为“唠叨,饶舌”,但这个认知假设在汉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中不存在。在汉语中“喜鹊”与喜事、吉利、运气相联系,与“唠叨”无关联,在汉语中与此假设关联性最强的形象应是唧唧喳喳的“麻雀”。

2. 寻找关联

译者要依据百科知识、原文语言提供的逻辑信息和词汇信息,以及原文的文化背景信息等对理解原文有用的信息。因此寻找关联的过程就是提取各种各样有效信息的推理过程。

例如国外某地修复教堂的新闻报道中有句话:“The cushion will be replaced by volunteers.”如何理解这句话? 若要准确理解它,首先译者要找出这句话与什么语境假设具有最佳关联。而这要靠译者的百科知识(常识):教堂座位上设有坐垫,有些坐垫则供教友跪拜之用;志愿者指志愿给教堂提供捐助的人士。那么这句话不是要求志愿者取代坐垫,而是希望教友志愿出资,更新坐垫或坐垫的布料。

由此可见,每一个话语都会建立起一种关联,围绕着关联就可以定出理解某一话语的标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目的语读者和源语作者拥有不同的认知环境,所以,译者在表达他的理解时,也要寻找最佳关联。

3. 翻译是一种包含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的行为 语言美是心灵美的外化表现

语言象似性的认知研究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课余生活
我的妈妈
爱干净的妈妈
美丽的云彩
观察小蚂蚁
暑假南昌一日游
有趣的北湖公园
第一次购物
快乐的十分钟
秋天的图画
我的课余生活
老师,我拿什么献给你
美丽的家乡
秋天的快乐——捉蜗牛
镜子里的我
企业员工入党自传
街道工作人员入党申请书
工人入党转正申请书
2012年11月教师入党申请书
中学教师入党转正申请书
证券公司职工入党申请书
2009年教师入党申请书
教师入党申请书范文2
2011年公路局职工入党申请书
在岗职工入党申请书
数控工艺员入党转正申请书
2010银行员工入党申请书
教师入党申请书范文1
2009年最新社会工作人员通用入党申请书
工人入党申请书范文
城市电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
浅议风险导向审计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
从安全心理学谈电力安全生产
电力班组怎样抓好反违章的安全管理工作
消防应急照明系统及其电源的选择
农电安全问题探析与思考
变压器的运行维护和事故处理
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和控制
电气线路防火技术分析
火电厂安全管理信息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超细干粉在住宅电气线路火灾中的应用
加强电气火灾原因调查的若干问题
电气消防安全检测行业规范与发展
浅析继电保护的检修
耐久性混凝土技术分析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乌塔》教学设计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后思考2
《珍珠泉》教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2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乌塔》教学反思2
《观潮》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