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论高职院校专业“趋同现象”形成的原因及祛除策略

浅论高职院校专业“趋同现象”形成的原因及祛除策略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20

浅论高职院校专业“趋同现象”形成的原因及祛除策略

"

[论文摘要]专业“趋同现象”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趋同现象的产生归因于传统职业观的阻碍、高教管理体制的制约、过于依赖市场以及学校自身条件的限制。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祛除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趋同现象”,保障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设置 趋同现象 策略

高职教育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重要举措。目前,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含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已达1467所,占高校总数的69.5%;招生人数与本科持平,达到313.4万人;在校生合计964.8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短短的三十几年的时间里,有无到有,由小到大,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也满足了不同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应看到,高职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容忽视的问题——专业趋同异常严重。这个问题如不尽快加以解决,必然会致使高职教育缺乏活力,导致社会认可度下降,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趋同现象”的现状分析

二、专业设置“趋同现象”产生的原因探析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趋同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职业地位观的阻碍。自古以来,我国对职业就有“三教九流”之分,体现某一职业在社会中所处的等级、地位及综合排名,对社会成员的职业选择有强烈的导向作用。这种职业地位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当前最为突出的是,人们在职业选择中总是趋向高收入、稳定、工作环境好的职业,背离低收入、不稳定、工作环境恶劣的职业。特别是现阶段,由于我国国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升,大部分已进入小康阶段,在教育上也相应有了较高的消费要求,特别是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受教育者对此更是有着强烈的要求。如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商贸英语、文秘、会计、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有开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而这些专业都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即就业岗位绝大部分不是蓝领,而是属于白领。相反,如美容美发、保健按摩、殡葬服务员、女性兽医师、男性妇幼保健员甚至连男性幼儿教师等职业和岗位则被民众所歧视。因此,具有尊卑精髓的职业地位观对社会成员的择业、就业观念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也是造成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出现趋同的重要原因。

2.高教管理体制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院校统得过死、管得太严,高职院校自然就形成了“等、靠、要”的办学逻辑——过分依赖政府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自身的办学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而且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的管理也事无巨细,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如在专业设置上,其权力全部都集中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个学校设置专业时只能按照教育部所颁发的专业指导目录去申报,导致高职院校不能根据新时代人才变化需求,找到学校教育与社会的结合点,设置一些新专业,办出自身的特色。而办学自主权的缺失使高职院校对专业和课程内容不能迅速、灵活地做出相应的调整,专业设置出现模式化、呆板化,直接为专业设置的“趋同现象”埋下了伏笔。

3.过于依赖市场,产生盲目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认为:“市场不是理想的,存在着市场失灵。”也就是说,市场不是万能的,它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所谓市场盲目是指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某些缺陷和外部条件的限制,而使得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配置到最佳的状况。这种盲目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行为不谋而合。如每所学校都根据劳动市场需要来设置专业,目前我国劳动市场尚处于初创阶段,其自身还不够完善,所传递的信息也不对称,这种缺陷必然导致各个高职院校追逐市场热捧的专业,形成专业设置的趋同。二是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对专业设置产生制约作用,最为明显的是一些学生受个人兴趣、爱好、家庭及舆论影响,只注重利益取向,不顾及个人的能力趋向,导致专业供需的结构错位,也在诱导着专业设置趋向集中。据调查,某省的高职院校中竟有80%的学校几乎年年换专业,专业变化频繁。这种过度依赖市场,唯市场论直接导致专业设置陷入盲目,专业设置出现“趋同现象”。

4.学校自身的条件限制。如果说前面三个原因都可以归属于外部因素的话,那么学校自身条件的限制就属于明显的内部因素。一般来说,办好一个专业,不仅要有一套完整、科学、适用的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体系,具备一支有实力和水平的师资队伍,还要有满足专业设置需要的图书资料、实验仪器设备、实训基地和其他经费投入,尤其是特色专业或品牌专业的建设更需要上述条件的成熟。而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办学面临着困难:一是经费严重不足。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财政投入没有达标。许多高职院校的财政拨款所借鉴的基数还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标准,国家规定4%的比例还远未实现。二是师资储备不够。许多高职院校原有教师队伍的基础过于薄弱,师资培训渠道不够通畅,形式单一,课程与教师比例也不合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师生比严重失调,大部分专业教师超负荷工作。因为经费的限制和师资的匮乏,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只能考虑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走“趋同化”路径。 "

<>

三、加强专业建设,祛除 “趋同现象”的基本策略

当前,由于高职教育已从规模发展走向内涵发展,因此这种专业“趋同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将会对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

1.加强社会舆论引导,进一步转变社会的职业观。解决专业“趋同现象”,转变国民观念很重要。当今社会,职业之间本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不同的只有社会分工,而且社会要得到发展,就必须要有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社会分工。如果每个人都处在管理岗位上,都想成为白领,那么多姿多彩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将由谁来创造?各行各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能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从事艰苦、冷僻的岗位并不意味着社会地位就一定低人一等,现在整个国家都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需要各行各业。教育需要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人才,最终发挥出教育本身最大的潜能,这就必须科学引导社会大众转变职业观念。

引导国民转变职业观念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是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强力支持,努力提高处于劣势的各种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形成有利于他们成长的激励机制;二是要树立职业教育的自身品牌,合理设置专业,办出特色,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质量,让国民看到不同职业都有一个美好的前景,心悦诚服地去选择接受不同的职业教育;三是要大力加强舆论引导,渲染职业平等的氛围,改变国民对某些职业、行业的歧视。西方有些国家认为,职业教育不但能使整个国家的各种岗位上的技能不断更新,能使整个社会的技术含量、智能含量和精神价值含量不断提升,而且还能从整体上提高一个国家的民族素质。因此,在那些国家,职业教育一直都很受重视,甚至被一些人喻为“使社会走向博雅的杠杆”。而在我国,职业教育虽然没有达到上述国家的水平,但是技术工人创造的社会财富也是有目共睹的。如果国民逐步转变传统的职业地位观念,重新认识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相信我国的高职专业设置会走出一片新的天地,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各种技术人才。

2.创新专业设置管理体制。从管理学角度来说,体制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及其相应关系的制度,也是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配置方式。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反映的是政府与高职教育之间优化配置的形式。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大多数都在省内,因此必须对于原有的高教管理体制进行创新,确立以省、市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在专业设置上,省、市主管部门要把自主权下放到底,支持高职院校根据校际资源灵活进行专业设置,高职院校既可以在专业目录范围内设置专业,也可以从实际出发设置新专业,还可以根据岗位或岗位群所需技能的变化,适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

3.建立专业设置和人才供求的预报与预警机制。市场是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但市场也有其弱点和消极方面,主要表现为它的盲目性。专业设置的趋同化与其不无关系。因此,及时通报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市场供求状况,并由此建立相应的警示机制,对减少高校专业设置趋同现象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应当建立专业设置信息库,及时向高职院校公布,动态显示出某一专业设置点数占所有高职院校总数的比例。当某一专业的设置点数低于高校总数的某个比例时,表明专业设置情况良好;当某一专业的设置点数占高校总数的比例超过某个极限时,就要警示各办学主体,说明该专业设置比较密集,若新增设该专业,毕业生可能存在较大的就业压力,应严格控制增设。教育部也可以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库,及时公布劳动力市场上人才需求变化信息。当某一专业的就业率在某个数值以上时,表明就业情况正常;当某一专业就业率低于某个数值时,也要警示各办学主体,说明该专业毕业生已经明显供过于求,要就业的话就会变得相当困难。因此,高职院校在准备增设某一专业时,就可以参考该专业的上述数据、情况进行分析论证,预测未来几年所需人才的层次、规格和数量,然后再决定专业的取向和专业的设置,同时也可以对现有的专业进行调整。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根据论证,没有开设一般的“商业管理”专业,而是针对当时深圳商场建设速度快、规模大,商场管理人才缺乏的状况,首创“商场管理”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避免盲目设置专业,减少专业设置趋同现象的发生。

4.根据区域经济的特色和优势,发展优势专业。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的优势,按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是高职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也是解决专业“趋同现象”的必由之路。每一区域经济都有相应的特色行业和优势行业,而且每一区域的特色行业和优势行业可能都不一样。优势行业一般都是属于支柱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高职院校针对这些行业办好相应的专业,既能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推动经济发展,又能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如针对广州的优势行业——旅游业,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就设置了旅游专业,并实现了该专业的高就业率。而对于特色行业而言更是如此,其他学校可能都没有开设相应的专业,高职院校就可以凭借地域优势,根据差异化原则,设置与之相适应的特色专业。如广东番禺曾是我国玩具产业的重要基地,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审时度势,根据该地区的特色,设置玩具专业,很好地满足了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又如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提出“错位设置、非均衡发展、星级管理、专业群建设”的专业建设理念,形成了以煤炭、气象为主体的专业特色。这些专业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地区的经济特色,效果非常好,并很好地避免了专业设置的“趋同现象”。

5.挖掘学校历史沉淀,突出专业建设的特色和重点。趋同化是外在表现形式的相似性和一致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缺乏对高职院校自身历史沉淀的挖掘。英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阿诗达曾说过“任何一所大学都是遗传的产物,具有学院特色的遗传特征是不变的”。由于每个高职院校的历史渊源不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专属自己的历史积淀。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结合学校的历史和自身的办学优势,努力发展某些优势专业。这些专业应与学校包括校名相近,与学校文化相协调,能融通,并适应行业、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容易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从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趋同现象”的生长根基,促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多元化的、各具特色的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总的要求是符合社会需求,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具体情况则不尽相同,各个学校也各有差异,但绝非盲目设置。高职院校专业“趋同现象”的解决,不仅需要高职院校对社会发展背景、行业背景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周密的分析及论证,还要准备好充足的教育资源。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趋同现象,共同开创健康、多样化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创造出和谐发展的高职教育新局面。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鸳鸯湖
春到人间
生活中的小实验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假如我是一棵大榕树
难忘元宵节
雷锋叔叔,你在那里?
致妈妈的一封信
怀念外公
美丽的凤凰山
给海军叔叔的信
春夏秋冬
妈妈,谢谢你!
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
浅析黄金企业管理审计的要点
政务公开与审计公告
浅议信息技术时代的网络审计
日本中小学计算机教学项目的效益审计
ACCESS数据库软件在税收审计中的运用
从企业信息化的进程看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
关于计算机审计人才资源管理问题几点思考
开展高等级公路效益审计的几点体会
切实搞好审前调查 提高审计质量、效率和水平
抓住“两个着力点” 深化房地产信贷审计
国家审计机关质量控制制度的完善思路
地税财务收支审计中舞弊的防范与检查
开展政府投资效益审计的几点思考
基建结算审计方法谈
OA系统的应用促进政府价值流优化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生字注音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赏读
《邓稼先》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学杂谈
让人物引燃激情 用激情燃烧学生──《邓稼先》课堂教学实录
臧克家生平简介
闻一多生平简介
《邓稼先》教学反思
《邓稼先》教学设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写作借鉴
《邓稼先》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学后记
《邓稼先》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