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析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措施研究

试析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措施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09

试析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措施研究

"

论文摘要: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举措。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差距。缩小差距,实现均衡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论文关键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措施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而言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宏观上,它担负着提升整个民族文化素养的重任:即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越普及、越发达,其国民的整体素质就越高,社会发展的根基就越深,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也就越快。微观上,它是每个社会个体健康成长的基石,它对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格、性情等的形成产生重要促进作用。当代人格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内在的价值观念、思想操行一旦定型,几乎终生不会改变。由此可见,基础教育在塑造一个完备的人,进而塑造一个卓越的民族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是何等重大。

一、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以后,“三教统筹”、“一无两有”、“普九达标”、“两基验收”等措施推动着农村基础教育不断稳定快速地向前发展。这期间,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的确非常迅速,农村基础教育发生的巨大变化,甚至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然很落后。十六大报告指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仍很高。建国以来,国家把教育政策和财政投资的重点一直放在城市,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太少,地方财政无暇也无力顾及教育,再加上传统的教育体制的束缚等等原因,这一切都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太少,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较差 2.农村师资力量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大

农村师资力量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大是目前农村中小学十分突出的问题。由于城乡学校建设投资不均衡,导致城乡学校基层设施相差悬殊,广大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恶劣,再加上教师工资低、福利待遇差,许多优秀教师都争相迁往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即使勉强留下来任教的教师,抑或心不在焉工作态度不认真,抑或被家庭琐事、农活牵绊无法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工作,这更使农村基础教育质量难以保障。目前农村地区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学历真正的达标率其实很低,尤其是代课老师门槛很低。一般受过一些正规教育且有点“社会关系”的人都可以去农村中小学担任代课老师。这导致农村师资力量总体素质不高,小学美术老师不懂绘画技法的;语文老师不会汉语拼音用方言教学的;音乐教师不识五线谱等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一切都严重影响着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

3.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农村家庭教育缺位

目前农民素质整体不高使得农村孩子家庭教育严重缺位。与城镇人口相比,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整体偏低。调查显示,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是7.8年,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70%以上,高中文化的大概占16.8%,比例不是很高。另外跟城镇的人口相比,城镇受教育程度平均在11年,这反映出农村基础文化教育还任重而道远。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受自身素质低的限制,对孩子的教育形成“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局面,无法满足孩子的学习需求,更不用说胎教、早教,这些都与城市孩子有着巨大的悬殊,农村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完善家庭教育,保障孩子所受基础教育完整,是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

二、城乡基础教育失衡的原因

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城市化水平却不高,至今中国仍有80%的人口住在农村,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要靠国家政策和财政的支持,更要靠农民素质的提高,而农民素质的提高只能靠教育。然而,中国基础教育在城乡间的发展是极其不均衡的,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从一般意义上来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仍是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一直以来,受国家的经济政策“先富带动后富”的影响,使大部分基础教育资源、资金、师资、荣誉等,同样偏向性地投向了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进而使得城市基础教育不管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飞速发展。而农村基础教育,由于受经济发展的限制加之政策层面的歧视性对待,发展缓慢,后劲不足;导致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状态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明显,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城市的学校像欧洲,农村的学校像非洲”,这句话形象地指出了我国目前城乡教育的差距。虽然目前国家早已经开始转变政策,但是这种传统思想和长期形成的巨大差距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扭转过来的。早在很多年前我们就提出每年对教育的财政支出要占到当年GDP总量的4%,但这一目标至今仍未能实现。

2.师资素质和教师工资待遇问题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教师待遇较低、教师队伍不稳定是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许多乡村教师由于收入过低、工作负担重、压力大,出现了心态失衡,部分教师萌生了弃教从商的思想,不少年轻教师辞职外出打工。国家教育政策的转变也使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产生了诸多新的矛盾,比如竞争机制引入基础教育,商业化、产业化发展都使得农村优秀教师资源流向了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另外,当前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绩效评定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教育资源进一步两极分化。这种“马太效应”导致了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最大化。

3.二元经济制度造成了农村经济和教育观念上的落后

我国建国初期采用的是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的制度,从一开始就导致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异。这种二元的经济制度使城乡居民在经济收入、家庭教养方式等很多方面出现差异。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在上升。如果再加上城市居民享有而农村居民不能享有的住房、医疗、物价等补贴和各种社会保险,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更大。农村居民花在子女教育上的时间远不如城市居民,在农村普遍存在的观念是,孩子的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父母最多督促他们完成作业,而城市则存在大量的陪学现象。收入的差距,以及学校教育脱离农村实际,使很多农村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以及对子女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没有很高的要求。二元经济制度是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源。 "

三、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研究

中国是一个80%人口为农业人口的农业大国,但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不强、教育质量不高却是一个令人不可回避的现实,入学率低、留级率高、辍学率高、学习年限低等也成为农村基础教育中的普遍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使农村孩子享受到应有的受教育权,尽快实现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我们应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放手去做。

1.抓住新农村建设契机,创新筹资渠道,完善基础教育设施

教育设施的完备是开展教育的必要前提,一个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不健全,会直接影响这个地区的教育质量。建立健全广大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设施是个艰巨的工程。完成这个工程,全部依靠政府或国家财政的扶持是不切实际的。教育自身必须想办法走出这个困局。如此,我们可把基础教育建设当做一项可盈利性投资,进行多渠道吸纳资金。所筹得的资金交由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将全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建设。这样既能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农村基础教育建设的积极性,又能最大限度地把社会闲散资金筹集起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同时我国新农村建设正在火热进行中,完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这也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标志,保证下一代的优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新农村。新农村社会风貌的整体改变,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影响是显著的。现代知识分子对物质生活的高要求已成为一种趋势。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满足了未来教师和公务员对生活品质的基本要求。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压力和劳动力市场的饱和,促使他们在将来择业时偏向农村。这股新鲜血液的注入,会给农村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这一切归根结底还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改善。总之,国家政策和财政的支持是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强有力的保障。

2.调整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壮大农村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的完善和提高是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城乡教师工资待遇不平等,是农村吸引不到优秀师资力量的最主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统一城乡教师岗前考试制度和录用标准,统一工资发放标准等。城乡教师录用标准的统一是教师工资待遇等同的前提。

但由于受到农村地区环境和发展的限制,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却多劳少得,同等能力前提下,却不能享受城市相对舒适、快捷、方便的生活环境——包括便利的交通、方便的购物、相对发达的医疗卫生条件及其子女享受更优质教育的机会等,实际上,这些都应计入他们的劳动成本。因此,理论上讲,在工资水平统一的前提下,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应优于城市教师;评职称时,相同条件下,对农村教师也应优先考虑。

现实却不尽人意,农村基层教师不论是在工资水平、福利待遇、还是社会地位上,都远比城市教师低,光荣职称离他们更远,除非个人教育事迹非常突出,原因只因为他们的工作地点在农村。这种陈旧的传统思想已经束缚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很久了,急需割除,这样怪诞的现实也亟待改变。欲走出“农村师资力量差——教育水平低”这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必须切实提高教师工资水平。师资力量的完善和提高是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3.切实提升农民素质,使农村家庭教育科学化、合理化

农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联系是间接但密切的,从教育学基本内容来看,儿童在成长期所受教育,不仅来自学校、社会,更重要是来自从小到大生长的家庭环境。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行为举止、思维方式、为人处事和教育孩子的方式等,尤其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就目前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这种状况令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十分被动。

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高度支持和政策上的偏向,使得目前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状况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也产生了提高精神生活水平的需求。教育部门应抓住这个时机,通过各种形式提高科学文化农民素质,提高农村地区的社会文化文明风貌。现在农村孩子普遍缺失的家庭教育也会随之弥补过来。这会为农村基础教育追赶城市平添一份不小的筹码。从这方面来看,农民素质的提高是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催化剂。

4.设立“农村儿童心理”的心理学研究方向

目前心理学上关于“农村儿童心理”方面的研究尚不成熟,已经开展的大部分研究都是把整个儿童界定为研究对象,如儿童心理学。虽然可以借鉴和运用这些研究结果对农村儿童进行心理教育,但是其专业性和针对性不强。因为这些研究结果大部分是西方心理学家根据对自己国家儿童的长期研究而得出的结论,而我国的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些研究结果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国家的主体,农村是应给予最多关注的特定领域,但是由于国家政策长期倾向于城市,造成城乡诸多方面存在差距,农村儿童跟城市孩子的成长背景、心理状态等有诸多不同。实际上,目前我国心理学上对于农村儿童的研究是个薄弱点,甚至可以说是个盲点,因此我国的心理学尤其是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应该有针对性地对此设立研究方向。比如,可以把研究重点放在:某个年龄阶段内,农村跟城市儿童认知结构的差别,形成这些差别的原因是什么;教育者应该怎样利用农村特定的社会环境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农村和城市的不同生活背景会给孩子的成长及以后的生活学习带来多大影响;农村和城市儿童学习动机的激发和问题解决方式有什么区别等等。如此深入地了解这个特定的群体,既能很好地把握我国农村儿童心理特点,又拓宽和完善了我国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而且能给以后农村教育带来许多可借鉴的研究结果,解决一些相关时问题时也能对症下药。长此以往,必定使城乡孩子们所受的教育质量趋于一致。

四、结语

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曾预测说: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在中国,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广大农村。我国要实现由传统农业国向发达工业国转变的质的飞跃,归根结底,在农村基础教育。随着国家政策和财政支出对农村地区弥补性的偏向和支持,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和其他公共设施会逐步建立并完善,农村师资力量的扩充以及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肯定会以更加稳健的脚步向前迈进。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愿化作.....
等待放学
假如我有一朵三色花
童年你不要走
妈妈的翅膀
妈妈的爱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假如我是妈妈
假如风有颜色
学校天天放假该有多好
爱的力量
福娃迎奥运
最爱的颜色
你是花神最勇敢的种子
感悟生命的坚强
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探讨
关于继续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思考
浅析就业导向下高职学生素质拓展的路径选择
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略论
试论BBS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素质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在IT专业中的实践研究
试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及途径
浅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的路径选择
浅析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及创新思维的几个原则
试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试论建构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浅谈高职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浅论就业导向下的大学生团队精神培育探析
试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对策
试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
《松鼠和松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
《松鼠和松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
《松鼠和松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