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观念变革与载体创新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观念变革与载体创新

"

[论文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作为体验式学习,具有生成性、整合性、情感性、个别性的特点,以此为基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需要重新认识课程属性、过程主体、资源构成、服务对象、教育目标,相应的载体创新则体现为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学校教育与校外实践教育相结合;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论文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观念变革 载体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承担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培养的课程教育,是指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组成的课程集群。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更加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更加重视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的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问题,更加重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持续开展。以此为背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也必须要呈现出满足这一目标需求的观念和载体的创新思考。

一、课程论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本质

课程本质是一个归属于课程论思考的问题,相关的讨论会涉及关于课程概念的探讨。对于什么是课程,教育学家们的观点也是各不相同,仅《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就列出9种不同的课程定义,在此不一一列举。尽管各种定义的出发点有所不同,但都在某种程度上部分地揭示了课程的本质,基本思想是认为课程是教学内容、学科或教材;课程是学生的经验;课程是计划;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认为课程可包含广义与狭义两个概念: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广义的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由于课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现代课程的发展来看,广义的课程概念更能体现出现代学校课程的特征与本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课程的内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以下五个发展趋势:现代课程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现实体验,主张学生在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整合学科知识;现代课程越来越重视在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越来越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整合互动的生长性;越来越重视开放形态下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资源整合;越来越重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学生不仅在课程中学习到计划范围的知识体系和规范,而且还学习到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即隐性课程带来的影响。

在课程论的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和观念创新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本质问题,具体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课程的本质呈现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学习作为体验式学习具有生成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师生协同互动、创造教育情境、体验教育生活、建构教育整合结构的过程,其中固然包含知识性内容的间接学习,但也包括了直接学习的经验因素,体现出生成性,表现出一种“未完成态”、一种“进行时”。思想政治素质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首先有赖于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思想互动的广度和深度。生成式学习的特点反映出教育过程中的非直接传递性、不可控性以及学习结果的不确定性。在信息社会中,简单化的、直接灌输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因为其具体方式缺乏对体验式学习特有的非直接传授性的关注而缺乏更有效的内化途径。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基础教育阶段相比在内容、方式、手段和载体上应该体现出一定的抽象性,但也应同时以丰富的道德体验作为基础和氛围。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作为体验式学习具有整合性。学习从内容上说,包含认知、情感、行为三种基本类型的学习,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认知类学习主要是通过专门的课程达到教育目标,而对情感学习和行为学习的关注和研究则相对缺乏。学生对情感的体验和需要状态、学生在行为中是否获得一定的行为方式并形成稳定的行为规范等方面一直以来的研究是不够的,也正是基于上述欠缺,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个性特点、人际互动、生活方式中表现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特点以及时代与国情的特殊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问题很现实地摆在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隐性课程建设是现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特定历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阶级性与社会性、主导性与普遍性、稳定性与变动性共存的特点发展起来的。它所具有的隐蔽性、变动性更利于在保持适当张力的氛围中达到教育目的,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性更为凸显。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作为体验式学习具有情感性。没有情感投入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学习是无法达到教育效果的,孤立的认知学习和行为学习不但毫无意义,而且也是有害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和学习都需要丰富的情感累积作为规范内化的必要途径。思想政治素质养成从根本意义上说是不可直接传承的,因为情感作为个人的心理体验有很大的内隐性和个性化色彩,只能通过体验式活动而不断累积,这就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在宏观上具有的价值传递性的同时,在现实教育过程中、在具体方式上体现出非直接传授性。

第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作为体验式学习具有个别性。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实现社会规范的个体认同与实践。如同所有的教育过程一样,对个人的差异性与个别性的充分尊重是教育过程中主体自由与解放的需要。在特别强调主体,『生的当今时代,缺乏个体尊重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是脱离实际的,也是无法满足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要求的,因此,教育能否触动大学生个体的内心世界是考量教育途径与方法适用性的标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其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观念变革

基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本质的上述认识,其课程教学改革的观念变革必然超越课程本身的思考而呈现出更广阔、更开放的视野。从人的主体视角观察,教育的目的要远远大于知识教学本身的内容,“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道德与智慧的完满与自足,知识是生命获得完满不可或缺的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只有让知识与价值、认知与情感、智慧与道德同步发展,生命才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观念变革主要体现为五个“重新认识”,以此对原有的教育观念、教学要素、教育目标和途径进行反思。

重新认识课程属性。课程的性质和属性是不同领域的两个概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属性是在教育学科课程论领域的内容,就属性而言,是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养成的载体、手段和媒介。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服务于教育内容、服务于教育对象、服务于教育目标的可塑性,简言之,课程属性是服从于课程性质的。

重新认识过程主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体系中的各个具有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个体要素都是主体,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课程人力资源的意义上都是主体。需要指出的是主体地位的分担与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并不矛盾,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是教育有效性的基础,真正的受教育一定要体现主体的过程参与。

重新认识资源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不仅仅是各高校社科部的教学工作,也是学校课程集群建设的组成部分,整合学校内外的学科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综合优势和社区、城市和所在区域的地域优势,如,中文系的文学经典研究优势、理工专业的科技伦理、经济伦理研究案例,实现校内整合、地域融合。

重新认识服务对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中,受益者是学生,但服务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历史使命决定的,要结合区域发展中的社区文化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机关建设等目标,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影响,培养一支立足大学、服务社会的专家团队,展现大学的文化魅力,立足学科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理论动力。

重新认识教育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就项目而言,目标是建设精品课程;就学校而言,目标是带动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和观念的变革;就领域而言,目标是提高学校在全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中的影响力和好评度;就成果而言,目标是使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修养、认同核心价值、确证文化底色,形成积极人格和健康心理,从而终生受益。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载体创新

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反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载体建设,会顿感载体建设滞后的压力。事实层面中的载体缺失需要通过创新来弥补。

第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各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要展现的精神风貌、职业素质、民主素养、国际意识、人文品位、价值判断等都会对学生的“三观”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并间接影响到学生对制度文化的理解。教师本人不仅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尊重、平等、民主的教学互动,培养学生对社会规范的信任和归属感,以及确立人际交往的规则。在课程改革中可以通过文化热点建设引导学生参与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网站建设、宿舍文化和个人网页建设,把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课外生活结合起来,提高课程影响的保有度,要充分利用学生来源广泛、专业互补、文化多样、本群体认同程度高的特点和优势,为课程网站搜集文本和影像资料、积累典型案例,体现出在参与中受教育,在实践中促成长的教育本质。根据学生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做到讲理论先讲事实、讲结论先讲过程、讲规范先讲系统、讲政治先讲人文、讲社会先讲人生。总之,教学视野要宽广、课程导人要切身,把宏大性的内容讲扎实,把规律性的内容讲亲切,把规范性的内容讲细致,着力避免直白、空泛、粗线条、低响应的无效灌输。

第二,学校教育与校外实践教育相结合。综合化、网络化、实践化是当代学校德育的必然趋势,关于实践活动有两种层次的理解,从广义上说指学生参加的一切社会活动;从狭义上说则仅指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为了完成某种学习任务或从实践中进行体验以帮助某项学习任务的完成的校内外活动。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就是要把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而把校园和社会联系起来的基础,就是本土的价值观,即适合本国社会需要的政治思想观念。社会实践的形式主要有:教学实习、劳动锻炼、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勤工俭学、公益劳动、社团活动、合作交流、参观访问等,还包括社会风气、校风学风、学校管理、校园景观、家庭关系等环境体验。社会实践教育既有社会教育的属性,又有学校教育的属性,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紧密联结,是学生通达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重视实践环节的教育影响是各国教育模式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如日本的劳动教育活动、美国的学校企业双元式商业实践及社会服务活动等。

第三,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一方面根据大纲要求撰写富有特色的教案和专题讲授体系;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优势,通过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以情境促认同,展现中华文明的传统精华和当代魅力,引导学生确证自身的文化价值谱系。因为“无论我们自己多么现代化,无论我们的世界多么全球化,我们都不能不记住我们自己来自何处。只要我们记住了自我认同的文化根源所在,就不会忘记我们的历史,不会漠视我们各自的异质性和差异性。差异并不排除同一,异质并不意味着丰富多彩,意味着个性创造和自由竞争,意味着真正健全的人类现代化和全球化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

第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由于构成大学生文化生活实践的主要空间和时间都是占据文化生活大部分的课外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影响和期望由课堂教育的场景和时间拓展渗透到音像制品、简报、标语、学生文体活动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学生文化生活中就是十分必要的。在校园文化体系中,大学生社团活动的设计和管理中体现了学校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理解,也反映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水平。“有助于培养一种作为集体一员的感情,一种合作感和独特的创新感”。针对大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在校园文化中不间断地展示传播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征的文化载体的影响具有重要的隐性德育价值。大学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场所,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学校应在环境设施建设、校园文化视点建设等方面加强研究和引导,体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文化角色的关注、关怀和引导,培养大学生对先进文化的向心力、亲和力。定期推出经典电影展演和影评沙龙以及各种常规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展现课程教师团队的风采和优势,提高教师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在场度”,引导教师成为课程教育中的主导者和校园文化中的共建者,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让花乡披上绿衣
雨后的美
新世纪的学生——读《最后的奏鸣曲》有感
难买的生日礼物
大山的精灵——野菊花
外婆家的小竹林
20年以后的母校
白洋淀的芦苇
湖滨花园
神奇的魔法学校
减肥记
蓝天之站
给北京市小汤山医院的医护人员的一封信
粉笔头的自述
布什家族的野心
先进学校中秋节活动总结
预备党员全年总结
2012年植树活动总结
深入开展党支部组织建设工作总结
三防工作紧急会议总结
开学总结
销售行业的年终总结通用版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总结
全力做好年终岁尾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4月份爱国卫生检查月卫生检查总结
社会保障局和人力资源一季度工作总结
个人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上学期高三工作总结
学校中秋活动总结
2011年医药公司年终销售总结大会报告
突破会计信息局限 推行风险导向审计
对关联方交易的审计
注册会计师开展环境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非货币性交易审计初探
非鉴证业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回归财务数据:也谈风险导向审计
无形资产审计判断之探讨
剖析上市公司审计六大难点
间接委托模式下高校内部审计关系缺陷分析
注册会计师常用的网络交易数据库的审计技术
论审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方法与发展方向
论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四大因素
我国独立审计市场失灵的原因探析
评估前审计现状浅析
审计工作底稿的证据作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例
点燃兴趣,寓实于活──《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心得
解读《愚公移山》
手法多样,形象鲜明──谈《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形象
《愚公移山》的“对举”
《愚公移山》简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鉴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杂谈
《愚公移山》资料汇编
愚公形象新解
《愚公移山》有关资料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后记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