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不同宗教思想在英汉谚语中的折射

不同宗教思想在英汉谚语中的折射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不同宗教思想在英汉谚语中的折射

论文 关键词:宗教思想 谚语 文化差异 文化背景

论文摘要:宗教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对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谚语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折射出不同的宗教思想和宗教观念。对不同的宗教思想和观念在英汉谚语中的折射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西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的了解。

宗教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民族文化有重要影响。由于各民族在 历史 、地理、 政治 、 经济 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因而其文化也各有其独特之处。民族间文化的差异经常在民族语言中有所折射,尤其折射在蕴涵文化意义的谚语中。因此研究英汉谚语中不同的宗教思想与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英汉民族的不同语言文化。

一、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信仰

(一) 中国 人的宗教信仰以佛教、道教和儒教为主

佛教于西汉末年由印度传入中国后,对汉民族文化影响甚深。佛教认为人只要弃恶从善,修成正果,就可以成仙成佛。如汉语谚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教中,人的生命包括前世、今世和来世。今世生命有限,前世,来世则无穷尽。所以汉语中有谚语:“不修今世修来世。”这“三世轮回”中还包括人畜之间的轮回交替。如果作恶,来世投胎会变成牲畜。佛教还认为人的所作所为能影响到今世和来世。因此有谚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形成与 发展 源远流长。道教的根本理教就是老子之道,即“道”和“德”。“道”和“德”是二义一体的。“要想得道,必须积德。”“道”和“德”都是行动的总准则。道教还有着朴素的辩证思想。如“柔胜刚,弱胜强”“物极必反”“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儒教由孔子开创,在先秦诸子时代形成。儒教思想包括“忠、孝、仁”,义这些美德;儒教还关心人在世间的位置、人际关系、人性与幸福等,其目的在于调和并统一人世间的各种矛盾。因此,汉语中产生了大量与此相关的谚语。如“天下人为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中国人信奉“儒、佛、道”三教。这三教通常互相补充,甚至融为一体,共同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这种三教合一的格局使我们有时难以清楚地判断某种思想的宗教来源。反映在谚语中的宗教文化也一样,有时受一种宗教的影响,有时受三教合一的共同影响。

(二) 英语 民族的宗教信仰以基督教为主

英语国家的人大都信奉基督教。《圣经》被基督教尊奉为经典,分《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旧约全书》是古代犹太人多种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的汇辑,叙述了世界和人类的“起源”以及法典、教义、格言等。公元前5到2世纪时为僧侣们所编订。《新约全书》是基督教初期的作品,叙述了耶稣的言行和基督教的早期发展情况。基督教信仰上帝,信仰人类始祖原罪和基督救赎等。基督教强调要以爱心与人相处,要尽到对国家、对别人的责任。凭借“信”,教徒才有自由,而自由只有凭借着爱的行动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例如:

Love makes one fit for any work.

That never ends ill which begins in God’ s name.

二、英汉谚语中所折射的不同的宗教思想观念

谚语是一种深受广大百姓喜爱的语言形式。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包含了人世间最平凡的智慧。宗教思想也经常在谚语中被折射出来。中外宗教差别从英汉谚语中的反映可以略知一二。

(一)至高无上的神—上帝与无神或泛神论

从严格意义上讲,佛、道、儒三教是无神教。佛教追求的是获得最高智慧的境界,而不是追求一个随心所欲的神。道教承认的神仙是人修炼而成的,神仙也可以下凡成人。儒教承认天和天命,但这种天和天命只是一种抽象而玄妙的力量,没有一个主宰的神。基督教是典型的主张有神论的宗教。基督教中的上帝是一个明确的神。英汉两种语言的若干谚语反映了这种有神和无神的差异。汉语中关于天和天命,关于人与神的关系的谚语有: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坐。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英语中,上帝的权和荣耀往往反映在谚语中:

Cod is above all.(上帝高于一切。)

Truth is the daughter of God.(真理是上帝的女儿。)

(二)人人平等和森严的等级观念 基督教认为,人只妻有信仰,在上帝面}藻伞等的权利和义务。信仰使得人人平等。这种神学灵光掩盖下的平等,共有两层意思:一是人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没有创造君主和教皇,所以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职务不同;人生来有罪,在原罪面前,人人平等,不论君主、教皇都是罪人。二是基督教宣扬同胞之爱。基督教徒,无论男女老幼,全以兄弟姊妹相称,应放弃相互间的隔阂。因此英语中有不少反映平等关系的谚语,如:

We are all Adam’ s children.(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

Jack is good as his master.(大家都是人,哪个也不矮三分。)

Everyone is a master and a servant.(每个人既是主人,又是仆人。)

Human blood is all of a color.(人类血的颜色都一样。)

A king without learning is but a crowned ass.(无知的皇帝只不过是一匹带皇冠的驴子。)

A cat may look at a king.(猫也有权看皇帝。)

Six feet of earth make all men equal.(六尺土下不分贵贱。)

和基督教不同,儒教以孝梯为本,维护亲亲、尊尊的宪法等级制度。孝梯之道其实就是把人世的不平等建立在朴素的伦理情感及对生命感恩的基础上,并以此掩盖赤裸裸的社会不平等。因而,在“爱有差等”的伦理秩序中,永远附会不出人格平等的观念。这种不平等观念在汉语谚语中时有反映:

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小鬼斗不过阎王。

官向官,民向民,和尚向的是出家人。

官大一级压死人。

(三)基督原罪说与佛教性善论/佛性论

《圣经》中讲述着人类的原罪。亚当、夏娃在蛇的引诱下,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而知晓了赤身裸体的难堪,寻物遮丑。这触犯了上帝的禁令,被盛怒之下的上帝逐出了伊甸园,并以亚当从事劳作之苦,夏娃承受分娩之痛来解脱人类始祖犯下的这一原罪。其实,原罪只是一个隐喻,它表明:人类作为亚当和夏娃的子孙,从出生的时候就具有作恶和犯罪的意向。因此,英语中有很多关于罪恶的谚语: Sins are not known till they are acted.(罪未犯就不为人所知。) The sins of the fathers are visited upon thechildren.(父辈的罪孽会殃及子孙。)

Our sins and our debts are often more than wethink.(我们的罪和债常比我们想象的多。)

善是人的本性。这是儒家性善论的逻辑起点和第一原则。孟子说:“人性之善,犹如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所说的人性本善,意指在人的本性中皆有“善端”,即善的萌芽。汉语中有很多劝人从善的谚语。如:

恭可释怒,让可息事。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贪是诸恶源,诚为万善本。

佛教的佛性说也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不会犯原罪。所以,在 中国 传统观念中,人罪是逆境就引恶念而犯下的。是难以饶恕的。因此有谚语“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追。”

(四)上帝恩赐与因果报应

在基督教教义中,人如能赎罪,就能得到宽恕,就能得到永生,甚至能进入天堂,这都是上帝的恩赐,世人只要信奉耶稣,上帝就会不记前嫌,就会给人以新生命,甚至允许其上天堂。因此,人能否赎罪与自身的善行无关,而只是上帝的恩赐。如 英语 谚语中所说:

Crosses are ladders that lead to Heaven.(十字架是通往天堂的梯子。)

The way to Heaven is by weeping-cross.(磨难和忏悔,始能进天堂。)

The grace of God is gear enough.(上帝的慈爱是足够的家财。)

No coming to Heaven with dry eyes.(眼无泪水,难进天堂。)

God tempers the wind to the shorn lamb.(上帝送暖风给被剪毛的羔羊。)

与基督教不同,佛教的因果报应论成为民间)‘一泛的信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马上就报。”佛教还用生死轮回与十二缘起结合,进一步解释因果报应。人如果做了好事,来世就变成人,人如果做了坏事,来世就有可能变成畜生、饿鬼。因此有谚语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行。”又说,“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三福:一日有三恶,三年必降三祸。”

(五)博大仁爱与大慈大悲

《圣经》中虽然强调上帝爱人类,人类敬上帝,实际上不过是让人们互爱,即宣扬博大的仁爱精神。《新约》中的上帝,为了赎免人类始祖所犯的原罪,上帝竟以自己唯一的儿子的生命为代价替全人类谋得了幸福。上帝无条件地爱世人,而作为上帝的子民更应该无条件地爱上帝、爱他人。西方社会提倡“自由、平等、博爱”,就是受基督教影响的结果。如英语谚语:

Love begets love.(爱产生爱。)

Love makes the world go round.(爱使世界更美好.)

Love is the true price of love.(爱是爱的真正代价。)

佛教极度推崇慈悲精神。“慈”指使众生快乐,给他们幸福。“悲”指去除众生的苦恼,使之摆脱痛苦。佛教认为慈从悲来,悲必为慈。“悲”原意指痛苦,由痛苦而产生悲情。一个人深刻感受到自身的痛苦,也就能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产生悲情, 自然 地、由衷地衍生出对他人的友情,并扩展为对一切众生的普遍的平等的慈爱。所以,汉语中有许多关于慈悲的谚语。如: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佛屠。

佛法无边,慈悲为怀。

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三、结语

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宗教信仰对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谚语又是经过千锤百炼后流传于人们生活中的一种语言形式,它言简意赅,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其中往往包涵了深刻的文化意义。本文对中国的佛教、道教、儒教及西方基督教的基本思想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概括。从有神与无神、平等与等级观念、原罪说与性善论、恩赐与因果报应、博爱与慈悲五个角度,对中西不同的宗教思想在英汉谚语中的折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希望能借此增进我们对中西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的了解。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举手之劳
请文明养狗
天使撑起的绿荫
我不愿意再看到……
幸福的味道
我的名字
我的名字
汕头城区的新貌
书,我成长的伙伴
失败不是永恒的
海峡情思
华山索道
快乐的飞雪
中国人的公德
家乡的秋天
腹腔镜胆微创手术主治医生事迹材料
市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演讲稿
综合队保证班班长先进事迹材料
公安局治安大队教导员事迹材料
顶管项目部副经理事迹材料
项目部安全员先进事迹材料
项目女经理事迹材料
公司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工程施工公司试验室主任事迹材料
车站副站长先进事迹材料
手术室护士先进事迹演讲稿
小康村优秀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县公安局治安大队队长先进个人事迹
项目部生产部部长先进事迹材料
社区女民警先进事迹材料
审计独立性探析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独白式课堂教学的审视
关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制定的若干问题(一)
内部控制:一个棘手的任务
美国舞弊审计准则演变史
论民间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刍议会计报表审计中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最新发展及其启示
学习动机与学业绩效关系的研究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比较研究
“三曹”生命意识与文学审美观
评国际舞弊审计新准则及其借鉴
4项审计准则要点剖析
财政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判断和移送问答
从《祝福》看肖像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关于“然而……”的理解──鲁讯《祝福》语言艺术赏析
《祝福》的文化思想批判
《祝福》千问
幸与不幸──《祝福》的人生价值
浅谈《祝福》中的“说说清楚”
从《祝福》看“鲁镇”的女人们
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祝福》的对比艺术
小说叙述语言的语用分析和读解──鲁迅小说《祝福》语言例析
谈《祝福》中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眼神里透出的悲剧命运──《祝福》祥林嫂的眼睛描写赏析
《祝福》“然而”后面省略的是什么
从《祝福》中的孩子形象看小说的悲剧色彩
《祝福》中体现的人性弱点
一个蜷缩着的灵魂──看《祝福》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