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02
浅谈如何上好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赏析课
论文关键词:赏析课 问题 有方法多听 应注意 对比法 培养创造力
论文摘要:上好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赏析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针对音乐赏析课中存在的问题,谈了四大方面的想法和措施,同时它也是上好课的重点。
音乐赏析课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法单一。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给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音乐讲解时,把、作者、素材来源、曲式结构等等一一道来,用替代了音乐,课中大多时间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听音乐的时间很少;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常识,在课堂教学中,被动听音乐欣赏,听的稀里糊涂,甚至出现坐不住的现象。再则,没有统一的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的音乐赏析教材和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的方式和内容都是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和自己的学习经历。因此造成了另外一些问题:有些教师往往把自己专业学习的经验照搬过来,缺少对非音乐专业学生的了解,教学的难度过高,专业化过强,同时缺少教学方法,这些让非专业的学生很难理解和消化,导致教学效果差。针对以上问题,谈谈一些想法和措施:
一、有方法的多听
二、教学应注意
1.多听少讲。音乐是听觉艺术,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稍纵即逝。因此必须反复听赏才能对作品产生印象。教师应多让学生听而少讲,在听赏前给予学生提示、点拨即可。对于10分钟左右的作品,一节课中最少也应播放三遍,对于5分钟左右乐曲或歌曲应播放五至六遍。对于大型作品15-30分钟的,可多听几遍主题乐段或乐章,最后可完整听赏一遍。
2.知识渗透。应该简单地将音乐知识渗透教学其中,如作品有关的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和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人声的种类、音乐的织体、乐器的音色、乐曲的体裁、乐曲的形式、乐曲的结构、音乐背景的知识,这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所属风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创作个性以及具体作品的创作意图等等。把理性知识融汇于感性的体验之中,课中要有分寸,不可将赏析变成音乐常识课。
3.唤醒思维。在赏析过程中,充分发动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唤醒其思维能力,对音乐作品进行想象、演绎推理。如作品的意境、情绪、情节、情景、形象等,并让学生畅谈感受。
三、对比法教学介入
1.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的演绎。
2.同一题材不同乐器的演绎。
3.同一体裁的作品赏析。
4.节奏、节拍上的对比。
5.速度与力度上的对比。
6.音色,风格上的对比。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音乐赏析中用对比法进行教学,能给学生以强烈的印象,并拓宽音乐领域,但不能多,要有主次之分,否则,面面俱到会顾此失彼。
四、培养创造力
1.听辨音乐作品的基本情感。开拓学生的思维及想象空间,在音乐听赏时先不向学生简介、不告诉作品的标题,让学生辨别作品的基本情感。如:快乐、愤怒、哀愁、畏惧、幸福、紧张、无奈、憧憬、惊喜等。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培养和丰富学生健康的情感,对学生的健康、学习效率、人生态度均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捕捉音乐作品中的基本形象。让学生捕捉形象时,不可以那么确切,只要学生思考并注意听就可以了。如军队、战争、大漠森林、河流、相恋、小鸟、草原、高山、小溪、花儿、各种动物……然而有的作品情感性强、形象性弱就不千篇一律。
3.创作文章、诗歌、图画。
4.随音乐节奏创编律动。让学生随教师编写的节拍律动,打起拍子或跺脚。
5.音乐短句创编。让学生听作品后写自己熟悉的
一、二句带有情感的形象短句。
音乐赏析可以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音乐赏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之一,对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宗晓薇.《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初
探》[J]江西:九江学院学报,2008,02
[2]康瑜,康国威.《试论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J]山东: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7,03.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环境靠大家
- 呼噜小猪
- 快乐是一首诗
- 冬天来了
- 小小图书角
- 神奇的汉字
- 妈妈,我想对您说
- 软陶制作给我的启示
- 二十年后回故乡
- 难忘的春节
- 难忘的清明扫墓
- 父爱无边
- 秋天的颜色
- 竹
- 爽爽篮球赛
- 论“第六代”电影中的保守倾向
- 电影小品练习:磨刀不误砍柴功
-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上)
- 剧作家的责任
- 从《十七岁的单车》看新生代导演
- 小波转换影像压缩模式之研究
- 世纪转折时期的历史见证 ----论90年代中国的影视文化
- 从产业特征看韩国电影振兴
- 亚洲四大后现代电影大师
- 简析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
- 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群体研究
- 中国电影与全球化趋势碰撞
- 位置·策略·前景--对中国电影跨世纪发展的一点感想
- 电影剧作模式论
- 聋人题材电影中的文化意义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快乐练习:达标训练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15第二课时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7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13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5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4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14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8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6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