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试析高职院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施途径_试析高职院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施途径文档下载_免费文档下载-查字典文档网

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析高职院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施途径

试析高职院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施途径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21

试析高职院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施途径

"

[论文摘要]主体间性教育的提出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文章阐述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并提出了主体间性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途径,以期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主体间性 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

当前,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合作精神。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发展和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缺乏时效性。为此,只有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办法,才能解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主体间性教育理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的原因在于缺乏主体间性教育。因此,将主体间性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于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主体间性哲学作为理论基础的。“主体间性”最先由胡塞尔在《笛卡尔的沉思》中提出,经哈贝马斯、海德格尔、赫勒、许茨等人的发展和完善,是现代哲学所倡导的主要形态。其英文为“intersubjectivity”,许多学者曾将其译为“主体间性”“交互主体性”“主体际性”等。《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将它界定为:“主要与纯粹主体性的东西相对照,它意味着某种源自不同心灵之共同特征而非对象自身本质的客观性。心灵的共同性和共享性隐含着不同心灵或主体之间的互动作用和传播沟通,这便是它们的主体间性。”由此可见,主体间性理论中的“主体”,一方面超越了主体任何一方,是独立的、完整的自我;另一方面包容了双方相互交集的部分,即“公共主体”或“交往主体”,是主体的自我突破,并由“自我”走向“他我”,与其构成交互主体,或互为主客体的一种存在关系。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则包括了两种统一的关系:一种关系是‘主体—主体’的关系,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应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另一种关系是‘主体—客体’的关系,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把教育的中介即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从而与其构成‘主体—客体’关系,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主体间性思想和政治教育”。它的突出特征是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通过相互的交流与沟通来促进双方思想品德的提升。因此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称为交互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客体—主体”的双向、动态结构,其中两个主体是指师生,客体是作为师生共同的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师生“主体间的交往和理解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知识的交流,能力的相长,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体悟,人格的敬仰,不是物的机械运动,人与物的作用;是平等、双向、主动、自由和共有的,不是霸道、单向、被动、强制和占有的”。实际上,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被教育者不能简单地被当做认知和对待的对象。从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模式到交互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主”模式的转变中可以看出,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共同的中介客体(教育资料)的基础上实现交往主体的人际交往,进而达到智慧共建、意义共生、精神觉醒的效果。

二、主体间性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途径

1.坚持平等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就再次说明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对这种平等关系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第一,双方在法律地位和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与教师是同样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独立人格、生活欲求的个体,这种师生的同在性使教育者应当也必须把学生当做与自己同等的个体来对待。第二,教育双方在教育过程中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与权利。师生的同在性使他们可以通过互相倾听和发表看法,实现共同进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摒弃把教育对象看成是被用来改造和塑造的物质对象的观念,建构起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第三,明确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不能弱化教师的引导、组织、促进、管理的作用,否则,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也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坚持平等的原则,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首先,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双方的主体性。教育者要真正发挥其作为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管理者的作用,就必须要全面客观地了解受教者。教育者应具有根据受教育者的变化对教育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提炼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内容。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发挥,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教育活动、适应环境变化,对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有价值认同感,使整个教育呈现出独立自主、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发展状态。其次,要在教育的过程切实体现和落实教育主体间的平等对话。为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平等,彼此应在知情权、参与权、对话权等方面相互尊重。教育者可以从与学生的接触中获取更多的思想教育信息与灵感,进而促进自身的完善。教育者也只有在不断的自我教育、自我感悟中,才能持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和教育水平。 "

2.与生活实践相融合,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脱离社会共同生活需要这个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根本没有存在的意义。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曾说过:“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主体间性哲学倡导教育应该回归生活。学生只有自主地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感受其主体性的发挥,通过生活实践将内化的思想品德要求外化为实际的行为规范。因此,使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现实的社会生活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实践的融合是指要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契机,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更加明确地把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开发人的潜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宗旨,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享受人的尊严、人的幸福等权利,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实践的融合,首先是要把教育主体置于一定的生活场景之中,在生活中寻找二者的契合点,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贴近生活的需要;其次是要使教育内容根植于生活,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来丰富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人的一种实践活动,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是人对自己生存处境和生存意义的感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以现实生活世界为底版;三是要以生活为依托,注重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和实践性;重视紧跟时代的教育载体的重要作用,这些教育载体包括文化载体、管理载体、活动载体和大众传媒载体等;提高教育者的素质,增强其主导性,使他们在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的前提下从生活中提炼真理,从而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省察生活,自主选择自己的生命存在方式。当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并不是要用社会生活取代思想政治教育,两者有本质的差异,而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学生的生活之中,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来实现教育效果的提升。

<>

3.构建交往式教育模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近年来虽然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效果并不明显。在教师话语权的支配下,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学生缺乏对于教育内容的理性反思和切实感受,以至于师生相互之间难以形成真正的理解,也很难达成共识。利用交往模式构建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有利于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增进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而这种相互间的沟通与交流,将会为思想政治教育打下情感基础;另一方面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性。交往式教育模式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双方以社会生活为客体,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间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往是在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上从知识、思想、经验和情感等多方面、深层次的相互交流,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双方在各自不同的立场上进行独立思考,通过沟通最终达成一致。

4.充分拓展网络教育空间,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场域。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上网用户总数为1.11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达到6430万人。目前中国网民数和宽带上网人数均居世界第二。其中学校的校园网建设发展迅速,网络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平等性,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种交往完全建立在双方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并且网络的虚拟性及隐蔽性使交往双方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交流信息与情感。这种平等性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点击、浏览、下载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身份界限被淡化,因而也就避免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经常出现的逆反心理,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平台。第二,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和资源的共享性,使教育者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及时更新教育内容,还可以选择与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相关的信息,为受教育者提供服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功能。第三,网络呈现方式的形象生动,增加了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第四,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使教育者可以有效利用网络,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表露真实想法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教育。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开展两个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是显性的课堂教学,另一个是隐性的校园网建设。在显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网络设计形式优美,内容丰富,图、文、声、像兼具的教育内容,使他们乐意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显性的课堂教学相比,我们更应注重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发挥网络的渗透教育功能。此外,还可以大胆地吸收学生加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中,让学生在参与教育工作中实现自我教育。

总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深入其中,探索其规律,因时因地因人地灵活实施教育,并对教育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求真务实地做好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老师给同学起绰号
“小蝌蚪”找妈妈
学游泳
悠悠球决斗
钓鱼比赛
渌江河
涧河的哭诉
我学会了放风筝
秋姑娘的画笔
孙小圣到此一游
吊兰
自己遇到的难题是怎样解决的
一封感恩信
妈妈对我的爱
陀螺大战
浅析安乐死问题法学理论论文(1)
略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缺陷法学理论论文(1)
美国消费者集体诉讼初探(2)法学理论论文(1)
破产免责制度的现代理论法学理论论文(1)
论经济法的价值本质法学理论论文(1)
浅论医疗侵权的举证责任倒置(2)法学理论论文(1)
关于隐私权的探讨(3)法学理论论文(1)
浅论医疗侵权的举证责任倒置法学理论论文(1)
罪犯婚姻权论(2)法学理论论文(1)
网络环境下版权的司法保护(2)法学理论论文(1)
论单位犯罪的认定(2)法学理论论文(1)
论单位犯罪的认定法学理论论文(1)
关于隐私权的探讨(4)法学理论论文(1)
浅析沉默权法学理论论文(1)
网络环境下版权的司法保护法学理论论文(1)
《自己去吧》教学设计,教案
《蓝色的树叶》教案
《乌鸦喝水》阅读教案
《四季》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司马光》阅读体验性学习的尝试与思考
《司马光》阅读片段赏析
《乌鸦喝水》阅读学案
《四季》教学设计
《爷爷和小树》课后反思
《司马光》课堂实录
《乌鸦喝水》第一课时阅读教学设计
《荷叶圆圆》教案
《乌鸦喝水》阅读
《比尾巴》教学设计
《乌鸦喝水》阅读课后研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