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8
试析比较视野中的德国青年弱势群体职业教育
"
论文摘要:对青年弱势群体进行职业教育,是增加人力资本的需要,是促进年轻人社会化的需要,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是全纳教育理念的实践。在德国职业教育领域,青年弱势群体的所指相当广泛,对青年弱势群体职业教育的促进措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本文通过与英国和美国的比较,凸显了德国青年弱势群体职业教育的特征,对我国弱势群体职业教育能起到借鉴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德国;青年弱势群体;职业教育
自从人类社会开始工业化以来,就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全球通讯开始普及,社会朝着服务型社会转型的今天,青年弱势群体的问题更加突出。对于弱势群体进行职业教育,是对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促进弱势群体有效社会化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教育公平和全纳教育理念。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对弱势群体进行职业教育,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它关系到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和教育的公平。国外弱势群体职业教育的经验,能为我们提供有效借鉴。英国、美国和德国对于青年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都有着独特的经验。其中,德国青年弱势群体职业教育以其较大的规模,完善的体系和科学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的参考价值。
一、青年弱势群体的含义
弱势群体,德语的表述为“Benachteiligte”(意思为处于不利境地的人群)。它是一个界限模糊的概念,“不仅弱势的内涵难以把握,造成弱势的起因也难以确定”。“因此,我们界定弱势群体,通常的依据是弱势群体所处的困境。”
德国职业教育领域中的青年弱势群体,指的是那些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获得培训机会或者工作机会的年轻人(年龄在27岁以下)。这些年轻人所处的不利境地各有不同:有因辍学而未能完成学业者;完成了学业但是未能获得职业培训位置的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获得职业培训位置然而中断培训者;完成了职业培训而找不到工作的失业者。如何帮助这些年轻人补足职业资质,增强他们的竞争能力?如何使得他们融入职业进而融入社会?概括地说,如何帮助“问题年轻人”或者说如何解决“年轻人的问题”,构成了德国青年弱势群体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英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弱势群体的含义是,寻找工作者,如失业者或潜在就业者。针对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救助措施,体现在职业教育服务体系中。职业服务主要是指由国家、团体或个人向寻找工作者,如失业者或潜在就业者提供职业信息、进行职业指导的活动以及向雇主提供用工信息、遴选合适雇员等的活动。 相比较而言,德国职业教育弱势群体的所指要宽泛得多。因此,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弱势群体所占的比例较高。
二、促进弱势群体职业教育的背景
(一)现实背景 在美国,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美国社会贫富分化的日趋严重。弱势青年群体的产生成为经济发展和贫富不均的必然后果。对这部分弱势青年群体进行职业教育,成为摆在美国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此,美国联邦政府根据1964年《经济机会法》(Economy Opportunity Act),创立了以“职业团”(Job Corps)为形式的青年教育救助计划。“其目的是通过教育救助,为16-24岁的美国弱势青年提供基础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生活技能辅导;并通过提供住宿等综合性的服务,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帮助他们成为责任心更强、就业能力更高、社会贡献更大的公民。自1964 年成立以来,职业团已经帮助两百万美国社会底层青年摆脱贫困,融入主流社会,成为美国弱势青年获得教育救助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战之后的二十年中,德国劳动力的紧缺和经济的复苏大大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然而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由于社会人口的变化,经济发展不稳定和现代化进程,造成了部分青年就业困难。为使这些青年由学校顺利过渡到工作,德国政府从1980年开始首次推行促进此项目。从此,促进体系成为和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及全日制学校职业教育并列的第三个职业教育体系。它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帮助那些有特殊促进需求的残疾年轻人来获得培训机会。它还致力于在市场供需远离平衡状态的时候,帮助那些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在培训市场上获得培训机会的年轻人。这种情况在德国东部新联邦州尤为突出.
(二)理论背景
1.人力资本理论。“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而教育和培训则是提高人力资本最有力的手段。”弱势群体作为经济生活中不可放弃的一部分劳动力,理所当然地成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对象。对弱势群体进行教育救助,能够提高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存量,促进经济的发展。
2.社会化理论。哈贝马斯曾经提出“教育是社会化的别名”的观点。因此,弱势青年作为现有教育体系的失败者,也是社会化程度严重不足的群体。“弱势青年的社会化程度严重不足,容易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为了改变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需要政府为他们提供一个全新的成长环境。”也就是说,政府应当为弱势群体提供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来促成其提高社会化程度。 "
3.教育公平理论。教育资源应当对所有的人开放。任何人不能因为其家庭出身、经济条件、种族、性别和学业成就而受到歧视。为所有人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应当是政府制定教育及职业教育政策的主要目标。而弱势群体所享有的教育资源以及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程度都不足。因此,为弱势群体增加教育选择,提供第二次教育的机会,是教育公平理论所要求的。
4.全纳教育思潮的推动。1994年6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西班牙政府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联合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入学和质量”,正式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概念。1999年召开的第二届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指出,职业技术教育要面向各类人群,特别是那些边缘群体,比如“失业者、辍学者、失学青年、边远地区处于不利地位者、农村居民、城市中的绝望者、处于恶劣劳动和生活环境的居民、残疾人、难民和移民等”。在全纳教育思潮的推动下,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成为政府工作关注的重点。
三、促进弱势群体职业教育的成效
“英国职业服务体系的建立,提高了青少年的职业素质。职业咨询机构提出的建议对青少年选择职业,培训技能都有重要帮助。另外,这些机构也在改变民众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认识”。因此,可以说,从实践效果来看,英国弱势群体职业教育是成功的。但是从观念层面来说,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救助并未获得社会共识。“这主要是由于英国当时主流经济理论剑桥经济学派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并不注重职业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英国职业服务体系的发展。”
美国职业团的救助效果是显著的。职业团的救助效果首先表现在提高参与者的收入水平上。职业团的教育效果还体现在增加了弱势青年的教育收获。弱势青年参加职业团,使他们获得了第二次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了他们的人力资本存量。职业团对弱势青年获得社会权利的影响,职业团的救助效果不仅体现在经济地位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上,而且还表现在社会权利的获得方面有了较大提高。
在德国,弱势群体职业教育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职业教育促进体系中受益的人为数众多。它的促进措施涵盖的面很广,包括预防初中辍学,预备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救助,职业补习教育等。通过各个环节的促进,大大提高了弱势群体所受职业教育的质量。在德国社会中,对于弱势群体实施教育救助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形成了完善的法律基础。对于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成为双元制职业教育之外的最为重要的职业教育领域。因此,下文集中分析德国弱势群体职业教育的特点。
四、德国弱势群体主要促进措施
在德国,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延续至今的对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促进措施,发展成了一个相互衔接、相互关联的有机系统。
(一)管理机构的专业化和法律体系的完善
弱势群体职业教育的促进有着完整的管理机构体系。它的执行机构包括欧洲社会基金组织;欧洲结构基金的跨国界合作组织;欧洲行动纲领组织;德国联邦政府以及德国联邦州政府。而对于上述执行机构的职责,德国法律中有着明确的说明和规定。各个执行机构之间是否能够协调一致进行有效合作,是否能为学习者提供切实的辅导和帮助,是促成学习者成功的关键因素。各个促进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必须具备系统的视角,来处理具体领域的问题。也就是说,各个执行机构在对弱势群体职业教育领域,应当实行专业化。
另外,弱势群体职业教育的促进有着完善的法律体系。德国社会法Ⅱ致力于帮助年轻人尽快得到培训或者工作;德国社会法Ⅲ致力于缓解年轻人失业状况,它规定了所有的工作促进措施和预期成果以及联邦劳动局的相关职责;社会法Ⅷ致力于提供社会教育学方面的指导。
(二)弱势群体职业教育的实践领域
弱势群体职业教育促进的实践领域包括:预防措施;准备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促进和补习职业教育等。
1.预防措施。预防措施属于源头领域,它的成败得失,对后续的实践领域影响重大。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防辍学;二是预防无法获得培训机会。
辍学的原因是多样的,但是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在学校的负面经历不仅带来学业挫折感,还伴随有人生的失败感。辍学就成了他们逃避失败的消极选择。因此,预防辍学的有效措施是及早诊断,及时发现学生的辍学倾向,并且对之进行个别化的心理辅导。
学生无法获得培训机会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学校习得的知识和工作世界要求不符合;二是学生对于职业了解甚少,从而无法作出正确选择。这就要求预防措施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加强职业导向的学习和职业辅导上。 "
这两方面的工作,对学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无论是师资还是学校管理,都必须得到专门化的培训和指导。这样才能使预防措施得到真正落实,这也是政府在监督促进措施的实施时一再强调的。
2.准备职业教育。在德国,Sekundaer I毕业生(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生)越来越难以获得双元制培训机会。2007年,只有43%的Sekundaer I的毕业生获得双元制培训机会。接近40%的学生进入双元制教育位置的等待行列。17%的学生决定避难就易,选择学校职业教育。
为了提高双元制培训的参与率,提高学生参加双元制培训的成熟度,从2003年1月1号起,德国《职业教育法》中增添了准备职业教育的内容。准备职业教育的对象是学习有障碍或者社会交往能力有待加强的弱势青年群体;准备职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传授基础性的职业行动能力,帮助他们获得参加职业教育的资格;准备职业教育的内容包括学习专业理论、进行专业实践、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补足主要学校文凭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在联邦劳动局的资助下,由社会教育工作者对年轻人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帮助其提高社会交往能力。社会教育工作者是相当专业化的:必须拥有大学文凭或者拥有相应资格证书,并且在准备职业教育领域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社会教育工作者不得由企业内人士兼任。
对于在学校成绩较差的学生而言,准备职业教育提供了另外一个机会。学校成绩较差的学生的普遍特点是抽象思维弱,形象思维强,而准备职业教育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和学校教育截然不同的学习途径。即通过情景化的环境,通过参与企业工作过程,来习得职业技能。学习形式是多样的,比如:引导探究学习法;项目学习法;订单学习法;资料的查询和展示;学习岛、学习角落的设置和媒体的使用等。崭新的企业学习环境使他们获得崭新的学习体验。另外,准备职业教育为他们提供了解企业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融入企业文化的能力,从而顺利实现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
为实现灵活性,提高受培者的成就感,按照《职业教育法》第69条第1款的规定,准备职业教育以学习单元的方式进行。制定学习单元的依据是教育职业的基本资质模块,学习单元明确规定了学习的内容和时间。
目前,准备职业教育主要是集中在Sekundaer I毕业之后进行。有专家建议,为了缩短进入双元制培训的等待时间,准备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阶段即可进行。劳耐尔教授建议,准备职业教育可以跨阶段在两年内完成。第一年在学校毕业班中进行,第二年在学校外进行。这样,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双元制的等待时间从三年可缩短为一年。
3.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促进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帮助弱势青年获得培训位置;二是对已经获得培训位置的弱势青年,帮助其完成培训。
出于多种因素,弱势青年完成职业培训的地点通常是在企业外,较为典型的培训地点是生产学校。因此,职业教育促进的场所通常集中在生产学校。成立生产学校的最初动力来源于丹麦的成功经验。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生产学校在德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生产学校在学校和工作世界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桥梁。目前在整个德国大约有30至40所生产学校。这些生产性学校无论是从名称上还是从运行方式上,都呈现很大的多样性。卡塞尔、汉堡和汉诺威的生产学校最为有名。从2006至2013年,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计划成立6所生产性学校。
与传统的学校相比,生产学校不是以“结业”(Abschluss)为目的,而是以“连接”(Anschluss)为目的。所谓的“连接”,指的是和职业的连接以及和社会的连接。生产学校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经历,从而使得厌学者和辍学者拥有稳定和积极的情绪。它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定向,进行人生设计,以此来帮助这些学生融入职业以及融入社会。
首先,生产性学校对于学生进行一个能力诊断,判断其强项所在,以发挥强项的教学策略来打破失败的恶性循环。其次,在生产性学校,其教学价值取向是整体性的。教学目标不仅在于传授专业能力,也致力于稳定其良好的社会举止,培养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再次,教学完全是实践导向型的,理论也是从实践中导出和习得。
4.补习职业教育。尽管政府、学校和企业作出了种种努力,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未能成功完成职业教育。在2007年,20-25岁的年轻人中,这一比例达到15%,其中外国人占36%。失败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学校和学习的挫折经历埋下失败的种子;结业考试成绩很差或者未能获得毕业,导致了未能获得双元制培训机会,而本人又拒绝企业外培训;错误的职业的选择;职业要求和个人能力以及支持措施之间存在剪刀差;到了需要挣钱养家的尴尬年龄,而且继续教育的前景不明朗,障碍太多;过早的怀孕和生育;长时间生病或者被囚禁;在学校毕业后打工延误了双元制培训等等。即使是由于上述原因,前面所有环节的促进措施都失败了,还有这最后一个补救的环节。
补习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帮助年轻人获得职业教育结业证书。实践导向的模块化的职业教育救助为年轻人提供了第二次机会。补习职业教育如何与继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五、德国弱势群体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零障碍的促进准入
从弱势青年的定义中,就可以看出,德国对于弱势青年的定义是相当宽泛的。只要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碰到任何困难,都可以到弱势群体促进措施中寻求帮助。相比之下,英国职业教育服务体系仅仅针对寻找工作者。而美国职业团救助的对象范围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
(二)完善的促进体系
德国弱势群体职业教育体系有着完善、详尽的法律规定,针对不同职业教育阶段有着具体的促进措施。各种促进措施已经成为企业和职业学校教育以外的第三条道路。
(三)科学的教育理念
主要体现在促进措施的内容以获得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为目标,不局限于对专业能力的促进。对于青年弱势群体来说,学习能力的缺乏是其致命因素。因此,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也属于促进措施的重点内容。
(四)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
弱势群体往往是理论学习的失败者,这意味着应当转换学习方法,寻求其它的可能,比如加强实践导向的学习方法。生产学校模式就是这样一种尝试。
(五)模块化的考核机制
模块化没法取代结业考试,但是它在促进措施中的作用是明显的。它能够确保通透性和衔接的灵活性。模块化的好处还在于,将学习成果进行小块分割,能够对学习者起到激励作用。
综上所述,对于德国弱势群体职业教育,因其管理体系的专业化、法律的完善和实践领域的层次分明,使得它成为和正规职业教育相并列的一大体系。在国际视野中,德国弱势群体职业教育的这些特色尤其明显。对于我国而言,如何依照国情,对弱势群体进行科学界定;如何建立对弱势群体进行职业教育救助的完善体系,德国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这就是我
- 未来的世界
- 我最喜欢的人
- 一件伤心的事
- 好书伴我成长
- 梦之章引子
- 风趣老爸
- 我的3n老爸
- 我不是淑女我怕谁
- 数学老师最受不欢迎的脑细胞颁奖仪式
- 都是屁惹的祸
- 妈妈,我爱你
- 找自己
- 我的奶奶
- 老师我想对您说……
- 党风廉政建设心得体会
- 中小企业管理的心得体会
- 业余党校学习心得体会
- 参加工会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 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 2010大学班长工作心得体会
- 2010暑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
- 工商系统读书思廉活动心得体会
-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心得体会
- 学生会第五期学生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 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
- 骨干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 2010经典文化教学心得体会
- 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 Dijkstra算法及其应用
-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消除
- 大学生消费问题的调查和分析
- 利用概率方法证明不等式
- 食油采购加工模型
- 曲线拟合方法的选择
- 比赛项目的排序
- 浅谈因势利导逆反心理 积极实施素质教育
- 试论心理学知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
- 浅谈初中生物理学习的逆反心理及其对策分析
- 物流配送路径问题的改进遗传算法与仿真
- 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
- 论析高职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 Hermite矩阵的正定性的讨论
- 第二类Fredholm积分方程的近似解法
-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 《致女儿的信》
-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 《敬业与乐业 》教学设计
- 《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夜》教学设计
- 《出师表》
-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6
- 《雨说》教学设计8
- 《陈涉世家》
-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 《隆中对》教学设计1
- 《故乡》教学设计1
- 《唐雎不辱使命》
-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6
- 《沁园春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