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青少年逆反心理分析及应对

关于青少年逆反心理分析及应对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5

关于青少年逆反心理分析及应对

"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人人都有,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尤为严重。在现实条件下,在独生子女占多数的境况中,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日益成为困扰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非常棘手的难题。什么是逆反心理?它由何原因引起?为什么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尤为严重?当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时候应如何看待和应对?

[论文关键词]逆反心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分析;应对

一、认识逆反心理

对于逆反心理的意义界定国内外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有人认为,逆反心理是指个人为了维护自尊、以显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有人认为逆反心理是客观需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时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抵触情绪。还有人认为逆反心理是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从而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笔者认为这三种解释各有道理,因为,这三种情形都容易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不管哪种解释,都反映出逆反心理是对抗心理的一种,是个体对外界引导在态度方面的逆向反应。但逆反心理与其他对抗心理相比其性质却带有明显的非常规性。其明显不同在于:不但不接受外界的引导,而且不接受应该接受的外界引导甚至故意与之对着干。

逆反心理仅仅是一种临时性的态度变化,并非个体稳定的心理结构,它并非为某些人所杜撰,也不是青少年的专利,但青少年时期,由于各种特定原因,使其更加具有明显性和阶段性。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逆反心理人人都有,并非是青少年的专利。研究表明2岁幼儿就有逆反心理。只是青少年时期表现尤为突出和明显。作为一种跨文化的特殊心理现象,逆反心理也不是态度引导的必然结果,它只是一种可能的倾向。只有当外界引导在引导者、引导内容和形式以及引导情景等方面具有某些消极的特征时,才可能诱发对象产生相应的逆反心理。而这种可能性往往也有赖于对象特有的人格障碍和态度障碍。而一旦有关的引导特征消失、有关的人格障碍和态度障碍消除,个体便不会形成相应的非常规性质的态度反应——拒绝接受应该接受的东西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其产生原因是复杂的,具体来说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引导者特征有关的逆反心理

1.信度逆反:态度理论认为,在态度引导模式中,对象会不会接受传播的信息从而形成或转变相应的态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引导者的可信度是重要的原因。若可信度很低,即使当前的信息是真实的,也有可能产生逆反。另外,引导者作为信息源,其人格、仪表、语言等特征也可使对象形成消极的否定定势,从而怀疑信息的可信度,诱发信度逆反。

2.平衡逆反:即引导者与对象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可诱发逆反心理。当对象与引导者之间有矛盾时,即使引导者所持的立场观点与自己相同,对象也可能进行抵制,甚至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引导者的不同,来维持心理的平衡。

一般来说,教师的以下行为易使学生产生信度逆反和平衡逆反:教育方法失当,方法简单、生硬、粗暴,冷嘲热讽、独断专行、过分的责备、训斥,不能以身作则、处理事情不公平,对学生缺乏关心态度,当有些学生出现问题时,不是设法帮助其寻找原因,而是采用高压手段,片面评价,强制实施,动辄处罚,引起学生反感,就会逐步形成师生感情上的冷漠、疏远、对立。凡此种种,都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二)与引导内容和形式特征有关的逆反心理

1.超限逆反:一般情况下,适当的反复能增强引导的效果。但机械地、过度地(包括次数过度及内容容量过度)反复却容易导致相反的结果:教育内容单调,陈词滥调,学生感到厌烦,导致逆反心理:超限逆反是一种生理一心理的自卫本能,与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有关,当刺激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时就容易引起对象反应性质的变化:

2.禁果逆反:在态度引导中,简单而未说明充足理由的禁止可能会诱发禁果逆反。禁果逆反也称为“潘多拉效应”古希腊神话中,宙斯的侍女潘多拉由于宙斯的禁止,反而产生了不可遏制的欲望,终于不顾一切地打开了魔盒:所以越是禁止的,往往越容易使人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对于某件事情,长者只是禁止而不说明原因,孩子们便会对它的正确性产生怀疑,进而产生犯禁意向。禁果逆反主要源于人们的好奇。但简单禁止可诱发多种逆反心理,并不仅仅限于由好奇而产生的禁果逆反。与其他类型一样,禁果逆反没有普遍的意义,不是禁止的必然结果。对于顺从型人格而言,诱发的可能性会大为减少。

3.评定逆反:引导者对于某一事物的评定与实际情况差距太大会使引导对象产生逆反:如过头的批评反而会使被批评者不承认本已认识到的错误,而且也会使他人转而同情该人甚至为其错误开脱;而过头的表扬也往往使他人采取不同的立场,其效果适得其反。"

(三)与引导情景特征有关的逆反心理

即本属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由于引导的时机和场合不适宜,而使引导对象产生逆反。这里的情景也包括特定的情绪和心境。当对象处于沮丧、焦虑、抑郁、盛怒等状况中题外的引导,即使本应是可以接受的,也可能导致对象做出非常规性的反应:另外,有时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个体可能有相对占优势的需要和动机,这时的引导如果与之相悖也会诱发对象做出非常规性逆向反应。

(四)与引导对象特征有关的逆反心理

在态度引导模式中,对象的人格特征和态度特征也是影响引导有效性的重要环节。研究发现,当对象存在着人格障碍和态度障碍时便更有可能对有关引导产生对抗心理或逆反心理。对于自我防御机制突出、自尊心过于强烈的人来说,其诱发的可能性更大:

同时,个体一般都存在着一种趋向自主并摆脱外部控制的倾向,当外界付诸压力使个体感到其自主地位受到触动时就可能产生对抗心理甚至逆反心理对于正处于“心理性断乳”的青少年来说,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控,希望在社会群体或班集体中扮演合格成员的角色,得到较好评价和受到应有重视。他们认为自己是大人了,不希望别人将自己当小孩看,一旦感到其自主地位受到侵犯,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便会产生“自主逆反”。如果对方摆出一副“好为人师”的架势或咄咄逼人的态度,那么不管他是怎样的“大人物”或“权威”,人们都会产生一种反感逆反心理在中小学后进生身上往往表现得较为突出因为后进生受到的各方面的压力往往更大:另外,少年儿童由于年龄小,知识经验不丰富,自我克制与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求知欲强但易转移兴趣,自尊心虽强但又很脆弱,批判往往是盲目的。特别是当今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宠爱有加的环境中,面对逆境会表现得更为脆弱。这些都是导致逆反心理滋生的主观原因。

由态度障碍诱发的逆反心理是多方面的。其中,对象对于引导动机的认知偏差也会促使归因逆反的产生。当人们理解到对方的动机是想为自己捞好处的时候,称赞、迎合等行为也容易导致非常规性的态度反应。

另外,青少年性意识萌动、体内性能量激增,渴望探索性奥秘,若对其采取性禁锢主义就容易形成性逆反心理。

三、应对措施

(一)辩证地看待逆反心理

一提起逆反心理,很多人就误认为它只是一种不健康的消极的心理。其实,逆反心理并非都是消极的,既有它不利的一面,又有许多积极的因素;既有理智性的逆反,又有非理智性的逆反。

适当的逆反是人适应外界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机能。

1.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理压力。现代情绪心理研究表明,儿童在生理、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如果不敢宣泄、不及时宣泄,而是一味用意志压抑和控制,就会对生理心理造成危害。逆反心理强的儿童在遭遇挫折时敢于主动宣泄消极情绪,表达出被压抑的真实情感,就可避免封闭、畏缩和压抑等病态心理的产生,保持身心健康。

2.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保护功能。人在刺激强度过高、容量过大、机械重复次数过多等情况下产生的“超限逆反”就是一种生理一心理的自卫本能,是个体出于自然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心理反应。学习目标过高、压力过大、任务过重等,都会使儿童寻求解脱和逃避种种伤害,从而获取新的身心平衡。

3.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自我意识、促进思维发展。逆反心理产生时,青少年往往喜欢从相反的方向去观察和思考问题,从相向视角来看待和认识客体,具有积极的强烈的批判精神。这样,就避免了单一正向思维和单向认识过程的机械性,能一定程度上促进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教育者对儿童的逆反心理合理引导,可培育创新能力。

4.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独立能力。青少年渴望独立,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享受与成人同样的权力。家长及教师可在一定范围内让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给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去学习处理自己的事情,这样,就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引导他们积极上进。

5.曝光教育弊端。教育者对儿童负有保护和教育两大义务:但保护不是包办,教育不是压制:儿童的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的现状,是对教育弊端的曝光诸如过高的要求,过早的定向,毫不顾及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与情感需要的过度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引起儿童的逆反心理。

所以,对逆反心理,要有分析地对待:有的还是正确的,正是学生独立、成熟的表现,应加以鼓励。如对不端的人格、虚伪的行为、粗暴的手段、片面的思想、方法等的不满、抵触,教育者就要肯定鼓励;敢于怀疑现有的结论和传统的观点,对其进行新的探索,不但不消极,恰恰是求异创新思维的一种方式,具有积极意义;而对事情无端的怀疑和否定,盲目放纵反抗,对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也相对立、抵触的情绪和行为倾向,就有很大的消极作用了,尽管不是变态心理,但却是一种反常心理,已带有心理偏差的某些特征,它使教育工作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严重者会导致青少年形成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逆反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所以,我们必须分析逆反心理的成因,针对不同的逆反采取不同的方法。"

(二)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分析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给予真诚的关心与爱护,学生的心灵之窗就会敞开。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多数是班里的后进生,如果对他们给予尊重和理解,逆反心理就会解除。反之,如果一开始得到的就是批评、责骂,那么刚刚燃起的希望的火花,就会迅速泯灭,有可能重新回到“破罐子破摔”、故意捣乱的老路上去。所以,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要多给予正面的鼓励,使他们重新获得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三)尊重学生,培养信心

转变观念,克服“师道尊严”、自以为是的心理,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学生进步的动力。实际上,逆反心理正是自尊心的一种畸形表现。所以教育者要充分认识他们新发展起来的成人感和强烈的独立意识,时刻考虑学生的自尊心,采取平等、民主的态度,缩小彼此问的心理距离,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意愿;开放自我,了解学生,注意换位思考,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以期待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要特别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抓住“闪光点”及时表扬好的思想苗头和行为,激起他们的自爱心,唤起他们走向先进行列的信念,增强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信心,从而控制青少年的自主逆反。

(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母亲的亲昵的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就是说,对学生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要改善不良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亲密合作的良好师生关系,及时消除一些误解,切忌产生情感障碍和心理隔阂:作为教育者,切忌对学生冷嘲热讽,横加指责,坚持“以情制逆”,把学生当朋友,以诚相待,平等相处,满腔热情地关怀、体贴他们,通过与其交谈、讨论,达到情意相融、心理相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平等的态度、真挚的情感、良好的情绪,带着真爱去接近有逆反心理的学生,从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这种爱,并受到感动,逆反心理便会随之消除。

(五)正面引导,启发自觉

正面引导就是对思想问题要进行疏导,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用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

1.摆事实讲道理,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提高认识,反对压服,即使学生一时想不通,坚持错误看法,也不要急躁,而要给他一段时间去思考,采用冷处理,以使学生有一个反思审视,自省自悟的机会。

2.表扬为主。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渴求老师能够赏识自己,能够给自己一次机会。教师假如抓住机会,适时地表扬、鼓励他们,就能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热情,帮助他们体验改正错误、取得成功的欢乐和尊严。

(六)施以宽容,给以师爱

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艺术,它能起到“以柔克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会使学生体会到潜藏在教师内心深处的爱、信任和尊重,从而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

(七)增强“自我调控”意识,胸怀开阔,秉公办事

教育者遇事要沉着冷静,为避免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增强自我调控意识,做到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监督自我,真正为人师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胸怀开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学生一视同仁,努力提高自己的威信,待人处事要一身正气,廉洁奉公。身教重于言教,造就“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应,避免“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现象发生。即使有些学生有了逆反心理,也能逐渐化解。

(八)注意场合,时机得当

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因此教育者教育学生要在注意时机和场合特殊性的同时,注意被教育者的心理接受状态,避免使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在教与学活动所组成的综合动态系统中,确定最佳结合点,因势利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总之,教育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要因人而异,讲究艺术,也需要教师平时的经验积累,有时,还需要利用教育机智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爸爸,我想对您说
我与诚信交朋友
暑假趣事
暑假里的一件趣事
玩得真高兴
一瓶修正液
暑假趣事
游内蒙古大草原
我最喜欢“玩”
采蘑菇
我第一次学骑自行车
激流勇进
宠物迷
保护人类的妈妈——地球吧
我第一次做风筝
论宪法的自主性发展(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劳动法领域的哲学思辨(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深深植根于民间文化的创见
试析《周易·系辞传》的“象”范畴
中国传统文化与法的隐性冲突
我国宪法现代化的目标分析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论宪法的自主性发展(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近十年来中国大陆两汉儒学研究的基本走向和最新进展
宪法统治时代的开始?
宪政的规范结构
居士佛教与居士词论略
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比较研究(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南通翰墨林印书局里的韩国学者
略论儒学视野中的诗意心境
《威尼斯的小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之二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之三
《威尼斯的小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之七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之四
《燕子》学习要点
《燕子》教材理解:妙用“赶”表深意
《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四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之六
《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燕子》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