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简述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简述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06

简述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

〔论文关键词〕学科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摘要)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与融合,不仅为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实践领域,也为学科教育提供了变革的空间,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这种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育中的基本目标;其次要构建相互渗透的基本架构;再次要提供两者有效结合的保障体系,即实施的原则和措施,以达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的。

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深人,它与学科教育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就成为越来越受重视的问题。一方面,学科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流和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主要途径,如何提高学科教育的质量也一直是教育科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为目标。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即自觉的、主动的、有效的、科学的学习。因此,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与结合不仅为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实践领域,也为学科教育提供了变革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与完善,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然而,自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不尽人意,两者的结合大多还流于表面,甚至是牵强附会,为结合而结合,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怎样才能达到两者的真正结合而促进其协调发展?笔者就此进行了近两年的实验研究,我们认为,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必须是一个目标明确、层次有序和措施有保障的系统工程,任何一方面的忽略都可能影响目标的实现。

一、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育中的基本目标

目标的确定是结合与渗透的关键,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的焦点是学习过程,即如何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其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能力结构,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创新水平

这是在学习中发展智力因素的基本目标。它既包括处理外部信息的具体学习方法和智能技能的掌握,也包括监控内部认知过程的元认知策略的学习,这是学会学习的主体内容,也是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迅速变革的社会里生存、发展仅靠传统课堂教学中获得的有限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不善于有效地处理外界的大量信息,不能够积极调节、监控自身的认知活动,就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因此,促进学生能力结构的优化、掌握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意识与精神就成为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共同的目标。

(二)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正确对待学业的成功与失败

这是“学会学习”的支持性目标:一方面指在学习中充满自信,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又能正视自己的不足,正确对待学业中的挫折与失败,并善于克服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困难。虽然学习心态并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它是积极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目前导致中小学生各种学习问题,包括厌学问题大量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学习心态普遍不良。可见,良好学习心态的养成是由“苦学”向“乐学”转化的关键,也是提高学习动机的基础,更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有所获”的前提,因此也必然成为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

(三)培养浓厚的探究兴趣,激发积极的认知动机

这是“学会学习”的动力性目标,它包含不同的层次与类别。第一层为依附性动机,是依赖于教师的适宜奖励与支持而产生的对学习活动的兴趣;第二层为自励性动机,是依赖于对自身能力的肯定与社会地位提高而产生的学习热情;一第三层为求知性动机,它产生于对世界的探究与好奇,是依赖于认知需求的满足而产生的对客观世界的不断探索。不同层次的动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学习活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都可成为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因此,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应包括正确的激发、引导、调控学生的动机系统。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积极的学习行为

这是“学会学习”的行为化目标,从性质上看,既包括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包含不良行为的矫正;从作用上看,既有学习活动本身所需的行为习惯也有学习活动的支持性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可保证学有所获,而且将使学习成为良性健康发展的循环过程,通过“铸其行”而“修其心”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协调统一的目标。

二、构建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的签本架构

两者的相互渗透是一个由浅人深的分层次的系统工程,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教学内容的渗透:这是相互渗透的第一个层面,主要通过挖掘学科教学中各学科的教材内容来进行。由于许多学科教材本身的内容丰富多彩,既包含了学科教育的成分也包含了心理教育的成分,如语文、英语、艺术、体育及思想品德等学科教材,就包括" 了大量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发展潜能、提高素质的心理教育内容,从而使得内容的相互渗透成为可能。当然,这种渗透也有一定局限,部分学科内容与心理教育的内容距离较远,硬要结合难免牵强附会,但作为两者相互渗透的初级层面,它仍然是整体架构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教学环境的渗透:这是相互渗透的中级层面,主要通过营造健康、安全的教学氛围,培养良好的学习意识和能力,达到健康、快乐、主动学习的目的。由于学科教学多是在班级授课的条件下进行,是典型的群体互动活动,因此,教学氛围对每一个学习者都显得十分重要,不仅影响学习者目前的学习效果更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心态、认知水平和固定化的行为方式。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指具有安全性、自主性、交流性、合作性、开放性的教学心理环境,既存在于课堂也存在于课外,学生在此清境中可以畅所欲言、没有恐惧与过敏性焦虑;主动积极、充分发挥己之所长;开阔视野、不断创新求变革;信息互动、资源共享、协作支持、共同发展。目前,我们所看到的“自主教育”、“偷快教育”、“成功教育”、“互动教育”等教学模式的探讨都包含了此项内容的研究。由于它涵盖的领域较为广泛,因此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相互渗透的更重要的组成都分。

教学方式的渗透:这是相互渗透的高级层面,主要通过教学形式与方式的改革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全新的教育理念,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策略、科学的学习观念与科学健康的人格。如研究性学习的出现就是这种变革的结果,它改变了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获取知识的渠道和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也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内涵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教师的教学是服务于学生学习的手段。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实现了“乐学”、“盼学”、“善学”的目的,不仅从根源上避免了学习心理障碍的发生,更使得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从而促进健康科学人格的形成,使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本质的融和,实现了共同的本质目标。除此之外,还有如创造性学习、网络与个别优化学习等教学模式的尝试,使这一层面的相互渗透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在实际教育活动中以上几个层面可以相互支持,协同作战,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使学校教育活动更加协调一致、和谐发展。

三、建立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的保障机制

目标与理论框架确定之后,如何实施就成为结合与渗透进程的关键性环节,我们认为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实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将保证两者的结合与渗透在科学与理性的范畴内进行;其次是具体的实施措施,它使理论的构想具有了操作性,从而对教育实践更具指导意义。

(一)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的基本原则

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并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或牵强附会的生拉硬扯,而是辩证的有机结合,因此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适当性原则:即要把握好相互结合与渗透的“度”。强调学科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并非否定以往学科教育的积极作用,而是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发展性,因此,学科教育首先应明确自己的教育目的,发挥自己的优势,不能为结合而结合丧失或迷失了自身的基本方向使学科教育心理学化,因注重背景而忽略了主体,抓不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明确自身的价值与作用,一方面,它是一种教育的新理念而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或一个学科,因此,不应将其课程化而必须渗透到学校活动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它在学科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是促进学科教育从“课程化”向“人性化”,从“以教材为本”向“以学生为本”转化,更好地发挥学科教育的作用,而不是否定学科教育的作用更不能取而代之,只有掌握好两者结合与渗透的“度”才能达到真正结合的目的。

适宜性原则:即要根据不同学科的要求量材而行。不同的学科内容差异较大,教育的要求与目标也各不相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相互结合与渗透不能不考虑这种差异,不仅在教学内容的相互渗透上要因“材”而行,即使在教学背景和教学方式的渗透上也要考虑其特点与差异,有的注意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的侧重科学探究与发现,每个学科在两者的相互渗透中都应有一个最佳的结合点,但各个学科的结合点是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的。

适应性原则:即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层次量“力”而行。不同的学生原有基础不同、人格特性不同、自我实现目标不同、自我发展与教育的能力不同,因此,对学科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也不同,小学教育阶段学科教育主要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健康的学习行为;初中教育阶段则要注意开发学习潜能、培养创新意识;高中教育阶段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发挥。故而,学科教" 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结合还应考虑在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否则这种结合就只能流于形式与空泛。

(二)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实施措施

与相互渗透的结构相对应,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人手:

第一个层面是教学内容的相互渗透,强调在知识传授和教学目标之外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如热爱生命、认识自我、适应社会、主动发展等,实际上不少教材内容本身就包含着心理教育的因素,关键在于实施者的挖掘与探索以及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当然,这种探索必须注意两者的融会贯通,切忌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另外,课程改革本身也越来越注重发展性目标,越来越强调“走向生活”、“走向创新”,越来越具有弹性,这就给两者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更好的保障,使得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真正融会贯通、相得益彰。

第二个层面是教学环境的相互渗透,强调创设健康、安全、愉快的教学氛围,达到自觉学习、主动发展的目的。健康的教学氛围是具有安全性、自主性、互动性、合作性的氛围,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因获得鼓励而畅所欲言;因思维碰撞而产生灵感;因友好互动而激发动机;因体验成功而增强自信,从而不仅主动积极地吸纳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健康愉快、敢子探究的学邵口态,避免了各种学习障碍的发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科学的教育理念、敬业、爱生的良好情感、教学的引导与组织能力是起关键作用的因素。

第三个层面是教学方式的相互渗透,强调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旧有教学程式,建立新的评价体系,促使学习科学化。既包括教学手段的更新,如多媒体的应用、实践活动的介人等;也包括教学组织形式的更新,如: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互动式学习、开放式学习的尝试等,它可以从根本上把学生从被动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逐步养成“会学习、会思维,乐于不断获取新知和主动探索,善于搜取、辨别和加工各种可能信息,并根据自己的个性设计近期的发展方向”的“顶尖”素质,为终身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第四个层面是行为训练的相互渗透,强调灵活的借用心理辅导的相关策略去除不良的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的养成一直也是学科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但由于其自身手段的局限一直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辅导中却有不少根据学生心理规律设计的行为调整方法,这对支持性学习习惯的养成十分有帮助,在学科教育中运用它不仅使不良习惯的去除更有效、良好习惯的养成更稳固,更重要的是使学习习惯的培养成为可以控制、调节的科学的过程,成为系统教育活动中有机的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与结合是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发展、改革的方向之一,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践价值,也可使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①《透视课堂》(美)ThomoLGood等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②《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关)undoCampben等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③《教学的革命》(美)Me州uH~著,宇航出版社。④《学习心理学》李维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⑤《个性优化与人才发展》贺淑受等编著,世界图书出版会司。

⑥《走向渐课程》任长松著,广东教育出版社。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家乡的炮台
农贸市场
游宁波海洋公园
乐开怀
让书香飘满校园——写给学校领导的建议
忘不了他
龟兔赛跑之科技版
金鱼死亡之迷
书香诱人
比奇智斗火星侵略者
一定要跑,拼了命跑
控制时间的手表
阿星和博士聊天
丛飞爸爸,我们爱您!
美丽的网络开花吧!
浅论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作用及模式
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浅析学校艺术教育有效模式研究
试论职业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关于心理测验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
浅谈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
试论现代职业学校艺术专业教师的形象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浅谈高等学校艺术普及教育刍议
浅析传统教育的教师地位与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地位之比较
浅谈当代大学生中艰苦奋斗精神缺失的现状分析及解决办法
关于甘肃省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浅论高等学校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
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与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
《春雨的色彩》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说课稿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
《未来的桥》品评交际教学案例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