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8
探析轨道交通对我国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1)论文
摘要:从分析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入手,探讨了大城市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交通方式,提出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重点发展轨道交通,促进我国大城市的持续发展。关键词:轨道交通,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协调发展,既实现经济高效发展的目标,又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与环境的和谐,使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得以持续发展。
根据2002年的统计资料,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37.66%,城镇人口近3.6亿,地级以上的城市工业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已超出85%。但城市问题,也带来许多难题和困扰,其中生态环境、住宅、交通等都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大力提倡城市化的今天,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
尤其在大城市中,交通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1 我国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1.1 道路容量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只是近年来才有较快发展,人均面积由2.8m2上升到6.6m2。
尽管增长幅度较快,仍赶不上城市交通量年均20%的增长速度。1.2 汽车增长速度快、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加剧了交通拥挤 最近几年是大城市机动车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轿车、客车、面包车以至于摩托车增幅年平均在25%以上。
我国现有城市路网一般都是密度低、干道间距过大、支路短缺、功能混乱,属于低速的交通系统,难以适应现代汽车交通的需要。大量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混行,造成道路交通复杂化,增加了管理难度。
因此,尽管我国城市机动车人均保有量较低,但我国城市的道路交通拥挤状况大大高于国外同等机动车拥有水平下的交通状况。1.3 交通污染严重 我国城市机动车交通造成的大气污染约占整个城市大气污染的一半以上。
噪声污染主要来自交通和工业生产,而以交通噪声污染为主,各车辆造成的噪声一般在80dB(A)以上。1.4 公共交通日趋萎缩 1978年~1995年的17年间,全国公交车辆和线路长度分别增长了2.5倍和2.8倍,公交车辆达到0.62辆/千人,但公交车辆的运营速度由每小时12km~14km下降到5km~10km,新增的运力被运输效率下降所抵消。
其原因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方针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运营效率没有和经济挂钩,服务质量下降与企业生存无关,因而普遍处于亏损状态,公共汽车在整个城市交通客运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小。1.5 通管理技术水平低下 我国大城市中交通控制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的现代化设施很少。
管理疏漏不少,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大城市中特别是中心区严重短缺停车设施,车辆大都停在道路和人行道上,加剧了拥挤、堵塞和事故发生。
2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交通方式的选用2.1合理控制小汽车交通发展 借鉴国外城市交通建设的经验,单纯依靠增加道路交通设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挤问题。几十年来,城市交通行业所有努力常常围绕一个目的:为了提高机动性,不断加大道路设施的供给,以容纳更多的车辆通行,这又反过来刺激了小汽车的需求。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一个到处是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国家,才可能是长久发展和幸福的国家。2.2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城市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淘气的小星星
- 小狐狸变了
- 夜色斑斓春熙路
- 痛苦的小鸟
- 小草花
- 谁是真正的勇敢者
- 回忆臭球
- 我喜欢的书
- 小乌龟和小鹿
- 给姨妈和表弟的一封信
- 我的失望
- 争气球
- 去乡下玩的一天
-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
- 细细的小雨
- 关于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成就\问题及对策
- 试论音乐教育在中职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 浅析中职学校中的班级细节管理
- 试论大学教师权威存在的合理性思考
- 浅析如何在艺术类中职学校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视角下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
- 试析教师认知理论看高校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培养
- 关于适应终身的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体系的建构
- 关于职业技术院校应将企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
- 试析地方本科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师资团队建设
- 关于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特色研究探新
- 关于儒家传统道德观对高职毕业生诚信教育的影响
- 关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研究
- 试析高职创业教育新思维:理念\条件和途径
- 试析理论视阈中的女性领导培训设计
- 《伤仲永》中的七个对比
- 《未选择的路》教学案例
- 通假字
- 新教材《伤仲永》一文的两个注释商榷
- 《末选择的路》备课笔记
- 《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
- 《伤仲永》词类活用
- 《伤仲永》有关资料
-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 《伤仲永》学习目标
- 假若我是方仲永
- 借喻与借代
- 等待春天的日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反思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实录与反思
-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