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吉林省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思考(1)论文

吉林省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思考(1)论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02

吉林省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思考(1)论文

【摘 要】随着长吉图先导区开发开放的深入进行,吉林省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发展在利好政策的注入下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何扬长避短地利用县域经济来推进城镇化的发展成为新时期县域发展的新要求。

吉林省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新思路是:充分利用县域经济为城镇发展提供的产业优势,以县域的外向型经济来推进城镇化、以集聚型经济升级城镇化、以城乡结合的经济来逐步实现人口城镇化,通过县域经济集群式发展将所要求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充分协调,以实现推进城镇化发展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吉林省;县域经济;城镇化。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镇集聚”。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富民兴县的关键,也是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水平的体现。

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建设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城镇化的本质是改变农民的社会关系,是人口经济活动的转移过程,是区域发展问题,它所解决的是区域的增长极问题。大力推进城镇化,就是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大规模地转入工业部门和城镇就业,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出路。

2007年全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测评中,吉林省无一县进入全国百强县。全国县域经济强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 1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5 760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1·44%、139·15%。

吉林省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为地区生产总值65·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 5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 130元。全国百强县(市)人均生产总值约为吉林省“十强县”县均生产总值的2倍。

吉林省与全国差距最大的是县域经济,而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拉大的趋势。[2-3]

一、吉林省制约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因素。 1·城镇基础设施功能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

2007年吉林省城镇化率为53·16%,而同期全国城镇化率为44·9%,高城镇化率使吉林省小城镇数量不断增加, 2007年底,行政区划乡镇、街道890个,其中建制镇423个,街道269个,乡198个,[2-3]但城镇的经济实力不强,尤其是县、乡工业化发展比较滞后,严重制约经济的正常发展,影响城镇化的推进。存在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城市设施指标低于全国水平,吉林省城镇内在的功能发展缓步不前,在文化、医疗、通讯、投资方面表现出了城镇人口的生活质量偏低的现象。

原因在于城镇的发展缺乏有效的工业化水平做支撑,城镇自身缺乏吸引力。过高地估计了城镇的自我进化能力,相关的管理部门对城镇的发展潜力和处理能力没有正确的认识,没将城镇真正作为企业的生存载体,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完全失衡。

2·产业结构转换缺乏关联激活机制,制约城镇发展的工业基础。 2007年吉林省县域GDP中三次产业结构为26·6∶38∶35·4,与全省GDP三次产业结构比例14·8∶46·9∶38·3相比,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

二、三产业比重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是由于缺乏农民转产的关联机制,而农民实现转产的县域工业载体与黑龙江、辽宁两省相比明显落后。 其原因在于县域企业的利润结构和收入结构都以农业为基础,而真正发展乡镇工业没有有效的农业关联产业作基础,如吉林省过度依靠以农业为基础的加工业的发展,使相关联产业只局限于农副业的发展,县域工业发展很少,无法激活产业结构转换,使产业结构转换出现了逆向趋势,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同时,各级政府领导和管理部门重视城市大工业、大项目,不惜举债将规划区“做大”以获取土地开发的短期收益,忽视小城镇工业化发展和对农村产业布局的规划和引导。片面认为城镇化的推进就是将农村变成城市,忽视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造,使作为城镇发展支撑的工业发展明显滞后。

3·缺乏龙头企业作先导,城镇对劳动力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吉林省农民收入的结构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的收入偏少,说明工业的发展水平未达到充分的吸引劳动力就业的程度,其关键是缺乏县域主导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龙头企业的发展。

吉林省县域企业规模不大,吸引力差,提供的就业机会少,使得农民唯有从事第一产业来实现生存需要,出现了虚高的城镇化率。县域的企业关键不是做大,而是做活,做出特色。

依托龙头企业发展来推进城镇化,发展

二、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发展主导产业以增加吸引力和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4·县域城镇规模较小,极化中心不易形成。

吉林省县域城镇的吸纳和集聚能力弱,没有真正地成为城乡边缘区的极化中心。2007年底吉林省行政区划乡镇423个,总人口1 179·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4·8%,市辖镇平均人口为2·3万人,县辖镇平均人口为2·7万人。

而吉林省人口在4万人以下的镇多达373个,占乡镇总数的80%,其中2万人以下的镇,如果扣除农业人口,实际镇区的人口不到1万人。2007年吉林全省镇区人口平均约为8 600人,而5 000人以下的小城镇有262个,占全省小城镇总数的57·7%。

[2-3]小城镇人口规模不够,经济实力弱,集聚效应难以产生,这些都从根本上制约了吉林省小城镇对周边乡村的辐射能力。

二、利用县域经济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依据新形势下城镇发展的要求,吉林省在新的利好政策的注入下,充分利用县域经济的优势来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域的外向型经济来推进城镇化、以集聚型经济升级城镇化、以城乡结合经济逐步推进人口城镇化,通过这三种形式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将县域城镇所要求的人口、资源调动起来,实现符合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利用经济的推动力将城镇升级。

1·利用县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在长吉图开发开放政策的机遇下,吉林省应加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升经济的外向性。 县域经济作为一种特色经济和灵活性比较大的经济体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所以各县域依据“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指导方针,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经济推动城镇化:一是利用招商引资,改变城镇发展的被动方式,为城镇经济发展提供更广的资金来源路径。

二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在出口型企业向内需型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实现产业的承接,加强国际合作,发展城镇产业基础。这使城镇化和县域发展可以更充分利用外向化的优势因素,以外向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

第一,利用招商引资,改变城镇发展的被动方式。吉林省各县域在充分利用长吉图一体化发展的同时,通过鼓励和吸引外资投资吉林省原有的优势重点发展行业,将集中于大城市的产业发展到县域城镇,通过招商引资的扩展,加快各种生产要素在县域内聚集,促进外资注入县域项目,由单一拓展县域发展产业链过渡到商业利润链,提供激励机制,促进县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招商引资是实现县域经济外向性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外资企业未来的商业利润来换取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增加了县域城镇融资的渠道,这也改变了城镇的发展被动的局面,增强了自身的吸引力和聚集力。具体要求:一要不断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提高招商引资的效果。

深入研究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资本流动、产业转移的新特点,积极创新网络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招商引资方式,精心组织参加投洽会和各类专场招商活动,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招商主体由政府为主转向企业、中介组织为主。二要围绕产业链招商,围绕培育支柱产业、骨干企业招商,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发展内拓外联的创汇经济。

第二,实现产业承接,拓展国际合作,发展城镇产业基础。吉林省必须在搞清各县域产业发展的现实格局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按照县域自身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条件的优劣,积极扩大外引内联,加强与县外的经济联合与协作,由于有潜在的利润源可以吸引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出口带动的企业来投资办厂,县域可以进一步增加吸引力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为产业基础处于萌芽状态的城镇注入了活力,并可以充分地吸收和利用承接产业的优势条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这对城镇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具体要求:各县域城镇拥有构建与日本、韩国、欧洲的产业协作区的地域基础,可以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

为县域提升竞争力,通过产业协同区升级为主体功能区,为城镇集群式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引进项目中,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合作、区域合作,承接国内外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积极主动承接沿海地区和周边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利用产业转移契机,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经济的市场化改革。

注重引进一些技术档次高、成长性好、环保和有利于提升本地产业链的大企业和大项目。重点创新合作机制,放大合作效应。

创新国际合作机制,构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这是提升图们江国际合作机制的重要举措。要建设与国外接轨的图们江区域更加灵活开放的对话机制、交流机制等长效机制。

在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各种国际性高层论坛、商务活动机制。 2·利用县域集聚经济的发展升级城镇化。

在区域一体化的要求下,集聚经济的发展成为了必然的趋势。集聚经济是一种渐进式的经济,要求在积累足够的生产要素的情况下发挥集聚的优势,集聚经济的优势是可以实现县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重新组合,增加集聚中心的吸引力,使生产要素能更好地向城镇集聚。

所以吉林省各县域依据自身的区位优势,通过经济的集聚来升级城镇化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吉林省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集聚经济的实现提供足够的生产要素,以适应未来城镇的发展方向;发展关联性产业,促进县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在交通运输设施上实现共享共建,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基于主体功能区建设来推进城镇土地的有效流转,保障城镇发展的有序进行。

第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为集聚经济的实现提供足够的生产要素,在县域范围内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实现以特色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特定的工业品生产体系的构建和特定服务产品供给体系所构建的县域经济。通过县域具体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目标不在于产业的提高与升级,而在于使产业的转换更符合城镇发展的要求,通过产业的调整和转换利用已有的集聚要素,并伴随着城镇自身发展所要求的规模的扩大,可以使集聚经济更可能符合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实现产业的转型过程中,以农业作为基础的县域在转型中,为防止稀缺资源的浪费,更需要合理地将县域发展的有效要素进行集聚,实现集聚经济,将民生进步作为衡量产业结构调整优劣的标准,以经济的升级为起点为城镇的升级打好基础,克服盲目的城镇化。

利用集聚经济来推进城镇化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要注重调整,因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低,升级条件成本高,所以要在稳固原有的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克服盲目的跟风调整。二是在大规模的生产性投入上要量力而行,把握投入的最佳时机,在有条件的县域实现生产工具的升级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是对城镇进行合理的规划,不以损害农业来发展城镇,通过规划来实现城镇发展的最佳布局。 第二,通过发展关联性主导产业来推进县域城镇集群式发展。

依据已存在的县域规模和集聚优势,县域城镇要在更多的相邻城镇中实现分工合作,打破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条块分割”和垂直分工联系,加强县域之间以及县域与中心城镇产业发展协调和经济横向联系。吉林省的中、东部具有打造城市带的先天优势,而这也是吉林省目前发展状况的要求,因为一个区域如果没有一个城市带(群)作依托,就无法在这一区域形成强有力的增长极。

由于省内双核心城市长春、吉林在集聚发展的同时,扩散效应作用不明显,城镇之间的县城经济联系较弱,县域分布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分异。所以在相邻的县域之间发展产业关联性高的主导产业,可以加强相邻县域的经济联系,通过比较优势互补的方式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成为了一个高度整合的集群式经济发展带,经济发展的要求必然加速城镇的集群式的发展,借助集群式发展可以整合区域内的产业和市场,可推进长吉图区域内及与其相关的省内其他地区高速公路、铁路、民航、水利、能源、市政、环境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培育地区性的主导产业,使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提高,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实现城镇的升级发展。

第三,以主体功能区建设来推进城镇土地的有效流转。主体功能区的建设使县域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能够有效地供应,工业集聚程度高,集群式发展明显,工业部门的竞争优势会更明显,实现了规模经济使工业化极化发展的程度与具备规模的城镇相对应。

同时也会克服工业发展造成的用地增多和环境污染,使得人地矛盾和人与环境的矛盾愈加明显的状况得到缓解。主体功能区的建设既是一种过渡性的城镇经济发展基础,又是工业规模开启的阶段。

以县域的土地流转机制改革成为实现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保障,通过主体功能区建设实现县域土地流转机制的创新。 吉林省县域在建设主体功能区上通过可以利用扩权强县政策的优势,发挥政策灵活性的优势,突出实现土地流转的交易机制来创新土地制度,实现县域城镇发展对耕地的最小占用。

具体措施: 一是突出主体功能区的作用,在适宜的开发地区建设县域工业集聚和规划,调整产业布局,在主体功能区的推动下发展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来服务于农村的发展。二要运用行政手段合理规范企业的扩张,突出重点的开发区和限定工业界限,减少为扩张而强占耕地所造成的土地资源的浪费。

三是土地流转中要保障农民的权益,依据合理的方式补偿占地农民的利益,依据有关法规条例及相应的监督管理组织来进行立法和执法,保证农民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有法可依,增加农民对执法的信任感。四要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组织体系,发挥政府的调控优势,对如土地转让市场、各种中介服务机构统一管理,合理定价,保证土地流转的可控性。

3·依据城乡结合经济逐步推进人口城镇化。 县域经济作为一种民生经济,改善民生成为了重点。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农民在政策上和制度上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建立城乡、工农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不现实的。究其原因在于实现完全城乡一体化不现实,城乡的一体化是一种相对的一体化,而在实际中更多地表现为城镇与乡村的结合,所以在县域范围内实现城乡一体化,就是发展城镇经济与乡村经济结合为基础的特色经济的发展,根据农民的意愿与县域的实际发展状况,将特色做大、做强,以此为切入点增强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引导特色产业的集约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缩短耕种农田的时间,使农村剩余的闲置劳动力能更合理地向县城去谋生,使人口城镇化能够合理推进。 第一,城乡保障相结合实现农民在城镇的生存和发展。

农村向城镇过渡阶段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依据特色资源的培育,实现经济的起步,而这种起步是与城镇化的起步相对应的。通过县域城镇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同时激活了农村劳动力市场,加速了人口流动的趋势。

为应对人口的过快流动所带来的负影响,应该对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水平进行评估,对劳动力就业市场本身进行革新,出台相关的政策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保障农民利益,稳步推进人口城镇化。 随着吉林省乡镇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增长,所需的劳动力也会相应增加,而规范城乡人口的合理流动,实现充分就业,对乡镇企业的升级和县域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城乡的有效保障结合来增强县域经济,实现县域城镇的发展。具体要求:一是增强城镇就业的比较优势,强调在小城镇就业为农民带来的保障感和发展潜力。

二是在户籍制度没有完全取消的情况下,主要解决就业歧视问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利民政策,做到保障优先,消除障碍,简化繁琐入城手续,放宽农民的就业政策。三是相关人力保障部门要提供给农民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劳动权益,提高农民工工资标准,改善农民工收入状况,对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进行有效管理和制度创新。

四是实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体化,需要在相关的医疗保障、社会福利保障和贫困救济等要求的原有基础上进行保障升级,为农民在面临和处理风险时增添信心,也可为农民在城镇的未来发展潜力提供保障。五是尝试建立区别于“城保”和“农保”,与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收益制度相联系的“县保”制度,实现农民的发展。

六是通过各种社会资源重新配置与结构性重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重新开发利用,农民根本的发展要求在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子女未来由村民向市民的转变,而受教育水平决定了未来的发展水平,加强教育的投入方向,提高农民对城镇的期望值。 第二,人口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城镇生态环境建设。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对农业资源环境的人为干扰逐渐增强,导致吉林省部分地区的农业资源环境恶化趋势比较明显。 同时,由于早期生态环境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企业建设的起点低、工艺技术落后、资源消耗高,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比较严重。

加之后来大量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转移到县城,县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这些都严重地违背了人对环境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县城对农民的吸引力下降,不利于人口城镇化的推进。 所以,吉林省在扩权强县的背景下赋予了县域更多的权利,县域可以运用这一优势来保护生态环境,一是培育农民环保低碳的思想观念,减少人为的环境破坏,加强循环农业建设,实现低碳农业发展。

二要为高污染和高消耗的工业企业设置一定的“门槛”限制,减少“三废”的排放和控制资源的消耗,实现低污染、低排放、低消耗。三要以生态发展为基准来调整产业结构,对第二产业威胁生态环境的企业在数量上减少和污染规模上最大的消除,对生态环境污染较少的第三产业提供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王维国,于洪平。农村城镇化的次序[Z/OL]. http: //www. z.j gov. cn/gb/zjnew/index. htm.l吉林省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专题[Z/OL]. http: //www. j.l gov. cn. 李晓,张建平。

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的政策建议———基于地区间产业关联研究的结论[J].东北亚论坛, 2010,

(3): 3-10. 陈柳钦。总部集群发展问题探讨[J].东北亚论坛, 2009,

(2): 44-53. 蔡国华,李苗。县域城镇化发展的趋势、问题与对策[J].生态环境, 2007,

(4): 138-141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生日是怎么过的?
考英语书面表达写作常识 1
介绍你的学校
难忘的一件事
Holidays and Outings
天来了 Spring is coming on
普及普通话的必要性
孩子的独立教育
给母亲的感谢信
周末的生活
排队日的建议
我的梦想
​考试 Examination
见 祝你好运
劳动节英语作文
10kV真空断路器常见故障的原因运行分析
谈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
试论网络政治学
汽车电器维修的常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浅谈建筑工程配电设计中普遍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
物探方法在漯驻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应用试验
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策略综述
近代中国民权思想演进轨迹探因
关于改革铁路冷藏运输管理体制的建议
什么样的公共利益才是合法的?——三论私权优先原则
地轨式自移电气列车的研制与应用
政治判断如何可能?——简述汉纳·鄂兰晚年作品的关怀
试论铁路如何扩大市场份额
智能小区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关于尽快制定适应长大货物车过桥活载新标准的建议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难点
《我最好的老师》重点字词梳理
《跨越百年的美丽》范文习作
《跨越百年的美丽》考点练兵(二)阅读篇
《我最好的老师》训练素材
《跨越百年的美丽》写作指导
《我最好的老师》写作指导
《我最好的老师》重点字词意思
《我最好的老师》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我最好的老师》教案讲义2
《跨越百年的美丽》整体阅读感知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重点
《我最好的老师》教案讲义1
《跨越百年的美丽》考点练兵(一)积累篇
《跨越百年的美丽》训练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