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江苏省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关系实证分析(1)论文

江苏省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关系实证分析(1)论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20

江苏省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关系实证分析(1)论文

论文摘要:江苏省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但最终仍旧未能实现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发展目标。通过结合1978年~2006年江苏省关于城市化与工业化方面的统计数据,从整体关系和工业化内部产业结构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建立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的模型,分析江苏省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作用机制,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 论文关键词:工业化;城市化;实证分析 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在工业化过程中,人口与资本向城市聚集,使工业化与城市化呈现十分明显的正相关性。H钱纳里和M塞尔奎因提出了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的世界模型。

该模型研究了90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得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工业化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的结论。世界银行在《198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根据亚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指标建立了二者之间的计量经济模型:U=0.52+1.882I(R=0.933)。

其中:U指城市化率,I指工业化率(工业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R为相关系数。这个模型表明: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同其工业化有很大的依存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业化率每增长1%,城市化率则增长1.882%。

国内学者根据我国1949年~1988年的时间序列资料,构建了一元线性回归模型:U=5.515+1.075I(R=0.6

7

9),得出新中国成立40年来,工业化率每增长1%,城市化率增长1.075%的结论。这说明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上述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在关注城市化与工业化整体相关关系时,没有进一步关注城市化与工业化内部产业结构(包括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对此,本文采用钱纳里和赛尔奎因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一般变动模型作为标准,结合1978年~2006年江苏省城市化与工业化方面的统计数据,从整体关系和工业化内部产业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互动关系问题进行探讨。

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及衡量指标 1.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类型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可分为三种类型:

(1)“超前城市化”,也称“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化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脱节。

(2)“滞后城市化”,有些国家其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工业向乡村扩散、农村人口就地非农化,城市化水平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3)“适度城市化”,即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加速器,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城市化反过来又作用于工业化,城市化适应工业大规模集中生产的需要,极大地推进工业化。

 1.2衡量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 根据钱纳里等人的观点,衡量工业化水平的主要指标应当是人均GDP水平、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经济发展与工业化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互促进关系”。

经济发展推动了工业化步伐,由于经济收入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得到提高,产生了需求结构随收入提高而转移的趋向,变动了的需求结构必然带动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相应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大规模转移;同时工业化使人口和资本由无序状态变为高度集中的有序状态,使生产要素得以合理组织、先进技术得以大规模采用、劳动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第

二、三产业高度发达的地方,在其发展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经济的总体水平。工业化引起产业结构的迅速转变,并通过这种转变带动城市化。

在这个过程中,与城市化联系密切的既有产出结构的转变也有就业结构的转变,因为就业结构的非农化直接带动了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集中。因此,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

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

(1)城市人口比重。该指标是世界上公认的城市化水平指标。它反映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空间分布,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2)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城市化水平是某一地区内的非农业人人口的比重,这个指标体现了人口在经济活动上的结构关系,较准确地把握城市化的经济意义和内在动因,反映了生产方式变革的广度和深度。

 1.3江苏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省城市化水平由原来的不足15%提高到目前的48.18%,城市和农村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然而,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城市化进程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

 目前,江苏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工业化水平达到62.5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300美元。与此同时,城市化水平仅为48.18%,低于发达国家(75%)27个百分点,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0%)2个百分点,也低于江苏省工业化水平近15个百分点。

与一些省份相比,江苏也存在明显差距。目前,江苏的城市化水平不仅低于原来城镇发展基础较好的辽宁、吉林等省,也低于近年来城市化发展较快的浙江、山东两省的水平。

 江苏城市建设还存在城市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超过50万的大城市数量少,超过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也相对偏少,大城市应当具有的集聚扩散效应不强。

(2)省会城市和全省中心城市的内聚力、辐射力不够大,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综合功能不够强,城市环境、城市形象不够美,在全省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不够明显。

(3)中等城市数量不足,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纽带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小城镇建设暴露出规模小、分布散、规划起点低、综合功能弱等问题。

(5)城市化水平空间分布北低南高,差异明显。实际城市化最高的南京市(74.8%)比最低的宿迁市(36.8%)相差38个百分点,苏南的城市化水平是苏中的1.4倍、是苏北的1.6倍。

 2江苏省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2.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一般变动模式理论 钱纳里和赛尔奎因在研究各个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变的趋势时,概括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业化的演进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并带动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从产业结构转变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看,由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结构比重基本同步(郭克莎,2002),因而城市化率的变化不仅与产业产值比重相关,而且与就业结构变动也密切联系。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业化的演进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带动了非农化的发展,非农化又带动了城市化,则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变动趋势是明显的。 2.2研究指标的选取 U表示城市化率,U=城市人口数/省内总人口数 I表示工业化水平I=非农产业就业人数/总就业人数 SE表示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与总就业人数的比率 TH表示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与总就业人数的比率 I=SE+TH 数据通过计算并整理,作出各指标的变化趋势图(图1),由趋势图可以看出江苏省的城市化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是仍然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有下降的趋势,此外,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也在不断增加,对城市化发展的带动作用如何需要进一步探讨。

 关系指标变化趋势图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1985-2006) 2.3建立分析模型 运用经济软件,采用最小二乘估计,得到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线性模型如下: 模型一:U=-0.1454+0.7847I t=-1.71244.9522 R2=0.6052F=24.5247DW=1.9928 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呈正相关,符合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变动模式,但是拟合优度值为0.6052,偏低,模型有待于进一步改进。现将工业化水平拆开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再与城市化率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模型如下: 模型二:U=0.0533-0.3263SE+1.4329TH t=2.7743-2.28978.4444 R2=0.8442F=40.6317DW=1.9861 拟合优度值0.8442较模型一有了显著提高,模型得到了改善。

 2.4结果分析

(1)从工业化水平的整体来看,江苏省现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呈正相关关系,工业化水平提高1%,城市化水平提高0.78%,二者的相关系数0.7847与发达国家(0.933)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省内的工业产值比重片面上升,超过了人均收入水平上升所引起的需求结构转变的要求;其次,工业化过程中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影响了非农产业就业的增长;再次,在产业选择和地域推进上,改革前的片面重工业化和改革开放以来的过度农村工业化这两个方面导致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转变的影响,影响了工业化的有规律的演进及其对城市化的带动效应。

(2)江苏省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呈负相关关系,这说明现阶段,第二产业的发展对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力很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反向的作用。

(3)江苏省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呈正相关关系,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每提高1%,城市化水平提高1.4329%,省内工业的发展和在特定区位的集聚,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无论从就业规模还是从国民生产总值来看,上升速度都越来越快于第二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部门,城市化的进展同第三产业的发展的相关性要高于同第二产业的相关性,从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推动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动力之源。

 3促进江苏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3.1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省内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取决于非农产业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劳动力配置的实际需求,首先,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等措施,逐步将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和第三产业。其次,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取消招工中对农村劳动力种种歧视性政策,实行劳动者凭学历、技能等自主择业、自由竞争,使农村劳动力获得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就业机会。

开放城市职业介绍所,对农村劳动力进所求职登记,给予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决不允许以种种借口予以拒绝或收取不合理费用,人为抬高农村劳动力求职门槛。再次,要加快省、市、县、乡四级劳动力市场信息计算机联网步伐,尽快建立统一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和市场需求信息库,及时准确地为用工单位和农村劳动力提供劳务供求信息。

 3.2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 发展第三产业必须依据江苏省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奋斗目标,对重点行业制定较为详尽的发展规划,包括短、中、长期总体规划以及各行业规划,使第三产业有目标、有重点、按步骤地全面协调发展。同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对第三产业按行业经济活动规律进行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服务,有效地实行行业管理。

制定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从转变观念、规范行为、适当扶持和增加投入等多个方面加以引导。努力发展各具特色的第三产业,逐步形成一个有地方特色、能够适应多层次需要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

其次,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推动第三产业各行业协调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的行业多,各行业性质差异很大,要以有利于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的,根据需要和可能,处理好全面发展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做到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 3.3重视城市化质量,完善城镇体系 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合理控制特大城市中心区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提高生活质量,加快大中城市现代化建设,提高小城镇质量,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总体规划要服从城镇体系规划。

加快改革,提高小城镇的建设质量、管理水平和规划深度。对乡镇规模偏小的地区,要有计划地撤并乡镇,集中人财物,建设中心镇,促进其成长壮大。

小城镇建设的重点,苏南地区在于提高质量,在建设过程中要防止太超前,有选择地促使部分小城市升级为中等城市;苏北地区则在于抓好规划编制,广辟资金渠道。通过各类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布局,带动从业人员向小城镇集中居住和购房、建房,促进小城镇容量的不断扩大,增强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 参考文献 [1]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译本) 第二卷[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沃纳•赫希.城市经济学[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H 钱纳里,M 塞尔奎因.发展形式:1950-1970[M]. [4]于水,严新明,对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思考[J]. 理论月刊,2003,

(8). [5]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6]黄家骅.论农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J]. 当代经济研究,2004,

(1

2). [7]周叔莲,郭克莎.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2002,

(2) :4455.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自画像
掌声
寻找秋天
音乐课前
扔沙包
美丽的秋天
小鹿与乌龟
我敬爱的老师
家乡的小河
发试卷
金鱼
蚂蚁搬东西
08奥运 百年梦圆
狐假虎威续编
龟兔赛跑
2012年年终入党志愿书
2012年大一学生入党志愿书范文
银行员工2012年入党志愿书范文
2012年10月团员入党志愿书
12月末入党志愿书
最新大学生入党志愿书模板
高校大学生入党志愿书
11月入党志愿书范文
大一学生入党志愿书范文
普通群众入党志愿书模板
2012年12月入党志愿书
进步大学生入党志愿书
2012年10月优秀团员入党志愿书
优秀教师2012年入党志愿书范文
2012年10月最新大学生入党志愿书范文
海洋工程辅助船动力装置简介
制冷空调绿色设计技术的应用策略研究
浅析推覆构造带及对地震的影响
国土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
刑法视野下的食品安全问题
刍议如何做好煤矿井下设备的保护接地
3D打印对工业设计发展的影响
土地管理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研究
湛江开发区工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对策
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在矿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设备故障维修常用方法分析
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探析
城市水污染现状与防治研究
浅谈深部大断面岩巷快速掘进技术
我国环境保护规划的具体分析和展望
《习作1》
夜莺的歌声
积累·运用六(第十册)
《练习1》
《习作二》
《快手刘》
《天鹅的故事》(第二课时)
《音乐之都维也纳》
《早发白帝城》
《吊灯和鲨鱼》
《二泉映月》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九)》
飞夺泸定桥
毛主席在花山
《读书要有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