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噪音对人体有益

噪音对人体有益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噪音对人体有益

噪音对人体有益

噪音历来臭名昭著,人们对所谓噪音污染的担忧越来越大,但也许噪音并非一无是处。最新研究显示,噪音经过技术处理可以变得有用,成为先锋艺术甚至让我们变得更聪明。这是为什么呢?

训练神经细胞

世界卫生组织将噪音定义为“任何不希望听到的声音”。西班牙法律把白天35分贝晚上30分贝的标准定为舒适的室内声音环境。另一些研究则把合适的声音环境标准定在50~65分贝之间,在此范围之外连续产生的声响会让人感觉不快。不过舒适音量的标准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感觉,摇滚音乐会的声音分贝在120以上,但对重金属音乐爱好者来说却甘之如饴。

此外,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电子系教授巴尔特·科什科指出,比吉他声音稍低一点的音量对大脑是有益的。他解释说:“想像你正在一个拥挤的酒吧里,当你试图和朋友交谈时,音乐和鼎沸的人声会阻碍你们的交流。”这些噪音令人厌烦,但时间长了它们却是有好处的。“噪音迫使我们集中精力,这时大脑必须运用比平常更多的神经细胞,结果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声音环境有利于驱赶思想的惰性,训练我们的大脑。”

作家伊萨克-阿西莫夫并不认识科什科教授,却在不知不觉中将他的理论付诸实践。阿西莫夫如果没有背景声音就无法工作,因此他录制了地面颤动和交通声响等各种噪音,在自己写书的时候播放刺激灵感。还有不少年轻人听着音乐学习,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也不会受到影响。

随机共振

2001年,新奥尔良大学的生物专家对密西西比河里一种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进行研究。该鱼捕食既不用视觉也不用嗅觉,而是使用身上的一个器官,这个器官在接触到浮游生物的电场时会发生反应。浮游生物电场的波是直线状的,没有任何波动,但研究人员用声音对电场进行干扰,声波打乱了电场原来的直线波,科学家以为这将会使鱼儿很难再找到电场,但结果却相反,由于噪音的介入,鱼儿变得更加灵活,因此吃到了更多的浮游生物。

原因在于这种鱼的触觉系统对所谓的随机共振感觉非常灵敏。物理学家用随机共振来形容某种程度的干扰有利于甚至可以改善最终信号接收的现象。这个道理对人类来说可能也一样。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人脑和认知科学教授亚历克斯·普热解释说,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会放射出混乱的电子信号,它们被称为“神经噪音”。当这些神经细胞收到外界的声音刺激时,发出的神经噪音便会增加。但这不会引起脑部混乱,反而可以令思维更加敏捷。

普热认为,是一种进化机制在帮助人类不致于在嘈杂的噪音世界中迷失。他解释说:“就好像如果神经细胞知道我们生活在噪音的世界,为达到最大的工作效率,它们需要接收这种噪音的信号。”

生物效应

噪音为人们所厌烦,它在实际生活中第一个应用是作为战争武器。传说古代罗马人在围攻时往往吹螺打鼓干扰被围困者的神经。

幸运的是,如今人们正在考虑对声音做更为有益的应用。声音的潜在应用是“声聚变”,即使用声波来轰炸一种化合物(例如重水)触发核聚变。用声波冲击液体使其产生微型气泡,当这些气泡膨胀并爆裂,会在内部产生冲击波,导致出现很高的温度。如果科学家能够使气泡的温度超过1千万℃,气泡内部的压强就会变得很大并可能促发核聚变。这种方法可以获得比原子核裂变更多的能量,又不会有放射物,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声音。

另外,科技证明结束噪音折磨的最好武器是另一种声音。史蒂夫·古德里奇是一名专门消除城市家庭噪音的消音工程师。他解释说,噪音是一种以固定密度和频率行进的声波。当两道密度和频率相同的声波相撞后,

会产生与海浪相似的结果:当分别处于最高峰和最低谷的两道海浪相遇时,双方的运动会抵消。这种现象被称为“反相”,在声波上也得到同样体现:如果两道声波相撞会相互抵消,结果就是我们不会听到任何声音。因此古德里奇的工作就是制造一种设备,使其发出另一种声音对噪音进行中和。

噪音文化

尽管很多时候我们厌恶噪音,但人类其实喜欢高分贝。事实上,如果这种声音是我们所喜欢的,大音量会给人带来非常愉悦的感觉。巨大的声响会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而这正是那些喜欢冒险的人追求的效果。

对于人类来说,噪音是一种进化遗产。史前人类生活的环境比较安静,声音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危险信号。因此至今巨大的声响仍会刺激我们的预警系统。不过也有相反的效果,研究人员指出,人类已经习惯了生活在有一定噪音背景的环境中,一旦这种噪音消失,人们就会感觉不安。噪音是生活的信号,我们需要感受到它的存在,以确认人类自己的存在。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快乐的“五一”节
猴子过河
爱护国旗
夏天,我想……
快乐的“五一”节
啄木鸟是森林小卫士
快乐的“五一”节
彭园快乐游
我的“五一”节
克和千克的对话
快乐的“五一”节
美丽的万安——我的家
快乐的“五一”节
快乐的“五一”节
我喜欢这样的妈妈
再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学法学理论论文(1)
文化的民间传承机制与传统诉讼理念的形成
法治的基础、目标和途径
自发的法律与自由市场法学理论论文(1)
法律价值概念的解释法学理论论文(1)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制问题法学理论论文(1)
“非典”事件的法律性质法学理论论文(1)
法律家的技能与伦理法学理论论文(1)
亟待法治建构的警察裁量权法学理论论文(1)
正确的观点、缺憾的论证
中国法引论法学理论论文(1)
宪政政府的难题法学理论论文(1)
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法学理论论文(1)
两种自由概念(二)法学理论论文(1)
析自由心证原则法学理论论文(1)
《葡萄沟》教学设想
《葡萄沟》教学设计二
《葡萄沟》教学设计四
《葡萄沟》教学设计八
《日月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九
《日月潭》第二段的语言文字训练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七
《葡萄沟》教学设计九
《日月潭》教学设计七
《葡萄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葡萄沟》教学设计一
《日月潭》教学设计与反思
《葡萄沟》教学设计十
《日月潭》教学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