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16
漫谈语文课上的作家介绍
" 中学语文课上,教师一般都要介绍文章的作者。为什么?目的至少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文学是人学,言为心声,作品是作家思想感情的反映,要了解文章中反映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题,就必须知人论世,披文入情。只有全面地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或处境,设身处地地去分析和理解作品,才会对文本有较全面的深刻地理解,理解文章中那些细微的东西,理解叙事、描写与抒情的关系,理解作品的主题。其次,作家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带有时代的印迹,作家的情感,本身带有时代的特征,只有全面地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或处境,才能准确地体会到作家在文章中蕴涵的感情。还有,因为学语文不仅学知识,还要学做人。任何一个热爱祖国的作家,透过背景可以窥视到作家的内心世界,正确体会作家的品格和情操。
所以,我以为,介绍作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因为作家的情感,本身带有时代的烙印,所以只有全面地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处境,了解他的思想、品质、人格,才能准确地体会到作家在文章中蕴涵的感情。所以,介绍作家时教师一定要传达必要的信息。
前一种介绍无疑尚缺少一些有助于理解作品的关键信息:因为它不能使人明白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崇敬、赞美托翁。后一种介绍因为补充了一些作者与托翁出身、身份、行动、思想以及他们两个人在各自作品中表现的情感等各方面的相似之处:茨威格出身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茨威格关心民众命运,同情弱小,托尔斯泰对贵族生活抱批判态度,努力寻找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等等。这样,学生就容易明白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崇敬、赞美托翁。这就等于给理解文章中的内容及文章抒发的感情作好了铺垫。譬如,作者为什么赞美托尔斯泰把自己的坟墓修建在“离尘嚣的树林中”?目的是希望读者联想起主人生前追求平民化的简朴平凡普通生活,深感被声名所累宁可放弃贵族生活而离家出走的行动。因为托尔斯泰追求的是道德自我修养,远离世俗,平凡普通,追求的是没有罪恶的理想社会。由于生前没能实现,他希望在这远离尘嚣树林中实现他的愿望——亲手栽下的树能给他带来远离世俗疏远贵族的真正的幸福。作者为什么要特地强调坟墓上“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不留姓名”?目的是在希望读者联想主人生前因追求真诚而大胆抨击宗教虚伪被教皇驱逐的结果,主人生前深感被声名所累宁可放弃贵族生活而离家出走的行动。为什么作者说三个伟人的坟墓都不如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庄严肃穆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人的心灵?因为作者认为托尔斯泰生前力求简朴平凡普通、道德自我修养,追求没有罪恶的理想社会的人道主义精神更伟大。一生追求、死不渝的精神更感人,因而朴素的坟墓也比其他三人的大理石墓更感人,更能剧烈震撼人的心灵。
(二)知人论世,披文入情,就是全面地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或处境,透过背景去窥视到作者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去分析和理解作品,理解文章中的细节,理解叙事、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比较地接近于作者的原意。所以,语文教师在介绍作家的时候一定要传达准确的信息。
例如,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看法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而足。有人认为:,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心里如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有人认为,“将朱自清的不平静仅仅归因于蒋介石叛变革命的黑暗现实是不全面的”,还有“心怀疑惧”、逃避现实的倾向。有人认为应把《荷塘月色》作为纯粹的美文来赏析,文章是指向景物美、指向女性的外在美青春美内在美。也有人认为,由夫妻冲突摩擦而引起的“颇不宁静”,作者于情感生活上有难言之隐,文章抒写了向往美满和谐家庭生活的感情。有人认为,《荷塘月色》的“真意”是在要抒发月下暂得的逍遥之乐与行暂的人生的自由感:黑暗和丑恶是暂时的,生活和生命是永恒的,美丽的,一个人最好是师法先民,躲开现实,才能战胜迷惘,获得心灵的宁静。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读《百泉村》有感
- 雷锋精神在抚安家
- 春天的声音
- 我家盖雨篷
- 亲情妈妈
- 柳
- 回顾鼠年拥抱牛年
- 读《夏洛的网》有感
- 梅花
- 参观海安县博物馆
- 家乡的变化
- 童年•李子树
- 春天来了
- 读《剑鸟》有感
- 越来越好
- 论20世纪初期“美术革命”思潮
- 俄罗斯美术再认识
- 宗教热:灵魂的痛楚
- 民主价值观的普适性
- 21世纪音乐教育学科研究展望
- 美术理论的学科概念和学科建设
- 论莫扎特——根据莫扎特的书信
- 民主政党的社会学思考
-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值的几点浅识
-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
- 中国省制问题研究
- 城市·水墨·现代性
- 技术与机械制造的抒情形式
- 视觉文化研究
- 理性官僚制的困境与创新
-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之三
-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之一
- 《我的舞台》教学设计之一
- 《我的舞台》教学设计之二
-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之二
- 《月光曲》教学设计之一
- 《月光曲》教学设计之二
- 《月光曲》教学设计之一
-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之三
-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之二
-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之一
-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之二
-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之一
-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之三
-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