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我国城市商品住宅价格上涨因素分析与对策

我国城市商品住宅价格上涨因素分析与对策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19

我国城市商品住宅价格上涨因素分析与对策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城市商品住宅价格出现的大范围、高幅度上涨,引起了 社会 各界广泛关注。本文概述了我国城市商品住宅价格上涨现状,从政府、投资商、消费者三个层面 分析 房价过高与上涨过快的原因,并对各层面进行对策构思,意在将房价调控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

[关键词] 城市;房价上涨;因素分析;对策

一、我国城市商品住宅价格上涨现状

二、城市商品住宅价格上涨因素分析

房价上涨幅度如此之大,究竟是何原因?从现象上看,从宏观上国家经济环境的大背景分析,近年我国经济的稳步快速 发展 、房地产政策的助推等都是原因。我国经济进入高涨期已有几年,这促使房地产业随同大趋势保持不断增长态势。同时,房地产业本身也成为现阶段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反过来更促进了宏观经济的蓬勃发展。1998年,我国在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把住宅建设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目标确定之后,城镇消费者的住房需求逐渐旺盛起来。因此,房地产市场化之后,住房供给与购房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从本质上看,从更加微观细致的角度分析,我们认为是由政府、投资商、消费者三方面因素对拉动房价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一)政府方面因素分析。近年来,中央政府围绕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出台的政策不少:2003年6月,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的通知》;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2005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5月,国务院转发建设部等七部委《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2006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六条措施;同月还转发了建设部等九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但是,上述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仍没有抑制住房价的快速上涨。究其原因,分析如下: 2.地方政府作为房地产市场的利益参与者和分配者,其角色导致行为取向会略有偏差。作为房地产市场的受益者之一,市场越扩张,政府收益越大。地方政府基于一定自身利益考虑,对宏观政策执行不力。在与中央政府的“博弈”中,地方政府是“经济人”,为了地方经济的增长和个人政绩的考察,行为偏差产生了逆向的经济效应:

(1)房地产价格上涨不仅可以提高当地GDP,还可以使地方政府得到更多的土地出让金,但同时又不用付出任何经济上的成本,大多数房地产交易收费都是地方政府直接或间接的资金来源。这种收益与成本的极不对称性容易导致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政绩观。

(2)地方政府对经济适用房政策落实不到位。多年来,经济适用房建设水平始终在低位徘徊,2005年全国这方面投资仅565亿元,同比下降6.8%,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则由上年的4.6%下降到3.6%。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经济适用房免除了土地出让金。所以,地方政府出于财政考虑必定不会安排太多土地用于经济适用房建设。

(3)少部分地方政府盲目扩大拆迁规模,人为地增加了大量被动购房需求。一些地方政府作为土地的直接供应者和房地产市场行政管理的主要承担者,为在短期内“有效”提升政绩,大搞形象工程和“造城运动”,大拆大建强制性地导致了大量拆迁户产生被动购房需求。这种状况正好迎合了开发商的利益诉求,容易导致房价的非理性上涨。

(二)投资商方面因素分析 2.投资者追求利润最大化。 中国 人地关系紧张、民众偏好置业的国情特色和加速城市化的背景,为房地产开发商提供了充分的市场空间。再加上体制缺陷、政策偏差、政府资源垄断和“设租”、消费者的盲目、丰厚的利润回报,都在不断积累开发商的财富数额和社会地位。这种积累效应吸引着更多开发商不断进入该市场进行投资。同时,加上近年股市低迷,投资渠道有限,满足人们投资需求且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较好的 金融 产品相对不足,资金雄厚的投资者只有将资金释放到房地产市场,而中小投资者也因为信心不足从而将闲散资金选择房地产这一相对安全、稳定的投资对象进行投资,这也带动了房价的不断上升。

3.开发商的不良经营也是房价不断上涨的重要原因。鉴于土地的不可移动性、不可复制性和稀缺性以及房地产业的行业壁垒,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属于垄断性竞争市场,开发商是价格决定者。某些开发商在可以垄断话语权的区域,利用信息的不对称,针对“买涨不买跌”的购房心态,营造涨价气氛或进行投机炒作,与政府博弈,并发布虚假信息,制造房地产供不应求的假象,推动房价上升。某些开发商还通过延期竣工、合作开发、收购其他公司项目等手段囤积土地或通过“捂盘”延期销售等方式囤积房源,以减少当期房屋供给量,通过时间差价致使房价上涨。甚至还有开发商与房地产中介机构存在联手虚构买卖合同,哄抬房价,欺骗消费者的现象。

(三)消费者方面因素分析

1.我国当前正处于城市化和 工业 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每年1500万新增城市人口中部分人有首次置业的需求和能力。同时,城市居民本身收入也在不断增长,闲散资金增加,这些都产生了巨大购房消费需求, 影响 了房屋价格。

3.消费者对价格走高的预期进一步助长了投机,刺激了房地产价格上升。由于房地产不同于一般商品,当价格上涨时,人们预期价格将还要上涨,需求量则增加,房地产持有人惜售,供给量反而减少,价格定会走高。所以,价格预期一旦形成,就可能 影响 供求关系,消费者预期在一定时期内能够主导房地产价格。

三、调控房价的对策

房价过高、涨幅过快 问题 ,是国家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房价问题的外部性很强,涉及到人口迁徙、城市 交通 、 教育 、医疗等公共设施、户籍管理和中小 企业 发展 等多方位、多视角的相关利益群,尤其是在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 社会 矛盾凸显的背景下,与房价过高、涨幅过快相关的社会问题将日趋复杂。因此,将房价调控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一)政府角度的对策。政府是房地产市场的监管者,对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负有直接责任。因此,稳定与调控房价,政府应有所作为。 2.因地制宜,实现土地利用的价值最大化。

(1)盘活存量土地,尽快开放一级土地市场。

(2)开发功能相对完善的卫星城或小城镇,从而形成大量有效土地供给,分流强大的住房购买需求。 4.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1)规范开发商。 中国 的开发商与土地国有、统一规划、规模建设、期房预售等国情相伴而生,其逐利本能与社会责任都需要政府来规范。当开发商的失范行为侵害了多数公众的利益,政府必然应参与管理。此外,开发商瞬间暴富、过度民营化、利益结盟与规模化不足等现象,也需要政府给予矫正。

(2)开征物业税。对持有多套房产的行为进行征税,并对二手房交易的差价部分进行征税,降低房地产的投资价值。对房地产投资人采取严格控制个人房贷和提高首付比例,乃至要求一次性付款。 6.建立完善的信息 网络 ,加强舆论导向和监督。针对开发商利用信息不对称、虚假造势的现象和消费者盲目的心理预期,政府要积极组织好供需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适时披露土地供应、建设计划、住房供求、价格涨幅等信息,规范开发商的宣传,稳定市场心理预期,引导消费者适度消费,使居民住房消费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使当前住房消费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从而促进市场理性发展。

(二)投资商角度的对策

1.房地产开发商可以采用需求导向定位 方法 ,即以消费者为出发点,以消费者的认知价值、需求强度及对价格的承受能力为依据,以市场占有率、品牌形象及最终利润为目标,真正按照有效需求来确定投资结构和价格。

2.加强自身商业道德,提供真实信息给消费者。严格遵守房地产开发经营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自觉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共利益,减少垄断房源、垄断信息、垄断市场的经营计谋。

参考 文献 : [2]蔡鑫.北京房价猛涨成因及对策[J].集团经济 研究 ,2006,

(9).

[3]王成林,唐文彬.盐城房价上涨原因及对策 分析 [J].江苏商论,2006,

(10).

[4]卢卫,刘重.从混乱走向理性:住房宏观调控的方向与变局[J].房地产市场,2006,

(8).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学习生活
我爱家乡的可比克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开往“春天”的“地铁”
厨王争霸赛
烤番薯
她笑了
我永远忘不了这件事
校园的早晨
马兰宴
妈妈的厨艺
诚实最可贵
爱,是需要表达的
表妹的心事
分享亦是快乐
关于高职学生价值观现状及其优化策略
关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探讨
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建设中外部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于国家电网公司农电竞赛特点分析和集训实施策略研究
关于气动技术项目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浅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权益的维护
简析农电人员高技能实训教学工作研究
关于图式理论与高职高专英语听说教学导入设计
关于高职校企合作中利益不一致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关于构建企业文化素养融入高职素质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生态教学团队建设的外部环境探析
试论高职高专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浅析变电运行岗位培训方式的探索
关于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初探
关于高职教育中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索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蒲松龄赴宴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案例
《山市》有关资料
《月亮上的足迹》课堂实录
关于海市蜃楼
蒲松龄故居简介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杂谈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