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抗日战争时期的三峡盐业

抗日战争时期的三峡盐业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7

抗日战争时期的三峡盐业

摘 要: 自第一次“川盐济楚”高峰之后,三峡井盐业渐呈衰微之势,及至抗战前夕,已显得凋敝不堪。而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第二次“川盐济楚”高峰到来之际,古老的三峡井盐业再次得以激活,或增灶增产,或革新技术,为稳定大后方、支援抗战前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抗日战争;川盐济楚;三峡井盐业

一、“川盐济楚”高峰述略

在 中国 盐业 历史 上,曾经出现过两次“川盐济楚”高峰。

第一次发生在清代道光三十年至同治三年(1850~1864年)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时期。其时,三峡地区大宁、云安两大产盐重镇,尽管其井盐产量远远落后于富荣盐场,然亦在困顿之中获得了生机,而且在其后的一段时期内得到了稳步 发展 。但由于三峡地区井盐生产凿井汲卤技术,可谓数千年不变,即使有所改进,也是小敲小打,很难有大的突破。这与三峡地区盐泉多从山麓岩隙渗出、凿井取卤甚为方便有一定的关系,故而在川南盐区井场采卤迅速朝着近代机器 工业 转化之际,相形之下,古老的三峡井盐业就显得落后得多了。及至四川军阀混战的防区制时期,三峡地区各主要产盐井场及沿江各口岸,由于过往军阀强行筹集军饷,巧立名目征收各种附税,甚而估放仓盐换取税银,以致本呈衰微之势的三峡井盐业更显得凋敝不堪。

在八年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沿海产盐区沦人日本侵略军之手,全国盐产量减少了一半,在民食军用急需的情况下,四川井盐业的地位急剧上升。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和不断向前推进,四川井盐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显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川盐济楚”亦迅速涌上了历史上的第二次高峰。这不仅为战时大后方国民政府财政提供了充足的税源,而且亦非常有效地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实行“盐遮断”的企图。当此之际,古老的三峡井盐业再次得以激活,并为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抗战时期三峡地区的盐务管理

1937年8月,抗战全面爆发。1938年9月,日本侵略军进攻湖北,武汉告急,湖北鄂岸盐务办事处西迁宜昌;旋即武汉失守,11月湖北鄂岸盐务办事处不得不再次西迁,移驻三峡地区腹心——万县(今重庆万州)。时沿海各产盐区以及上海、南京等地已相继沦陷,淮盐上运受阻,湖北、湖南等省的海盐销区全赖川盐济销。四川盐务管理局奉令尽力增产以供应湖北、湖南、四川、陕西、西康、云南、贵州七省军需民食。是年,位于三峡地区川东段的云阳、巫溪、开县、奉节、忠县、彭水等县盐场“场长公署”一律改称“盐场公署”,长官仍称场长。

1939年1月,国民政府作出食盐“民制、官收、官运、民销”的决议,川东盐区和川南盐区先后均办理“官收、官运”,或以部分官收之盐招商代运,或转配运商缴本代运。与此同时,四川盐务管理局改组为川康盐务管理局,下设西康、五通桥、川东、川北四个盐务管理分局。川东盐务管理分局即设于三峡地区腹心——万县近郊。

由上述三峡地区盐业管理机构领属关系的频繁变动,以及其分支机构的渐次增设等等情况,我们可以窥知,三峡地区各主要产盐井场和各主要运销口岸,在八年抗战时期,在国民政府军事与 经济 领域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三、第二次“川盐济楚”中的三峡井盐业

在川盐济楚第二次高峰到来之际,三峡地区各产盐井场均被激活。

忠县涂井盐场自1938年后亦尽力增产,据实地调查,时全场拽卤、挑卤、制盐工加辅助工等总计达1800多人。迄至1944年,七年内年均产盐588.1吨,基本上解决了本县各乡镇的食盐需求 问题 。

更有意思的是,原已被国民政府勒令封停的一些小井场,亦在抗战爆发后得以复生。

原被国民政府一再勒令封停的城口县明通盐井,经全县士绅及商会各方人士多次请愿抗议,亦于1940年8月由省政府行令正式复开,准由城口县地方公营,以解决开县温汤井盐运济不足,以至食盐断绝民生困扰的问题。

综上可知,抗战时期,随着川盐济楚第二次高峰的到来,古老的三峡井盐业于衰败的困境之中再次获得生机,呈现出一派兴旺繁荣的景象,为满足三峡地区及周边鄂、湘、陕等省县地的食盐供给,以稳定大后方的 社会 秩序,为支援抗战前线,充分保障军事游击区的军民所需,均发挥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Salt Industry on the Three Gorges in Anti- Japanese War

Abstract

After the first top of Sichuan salt aiding for Hunan and HubEi, salt industry in Tree Gorges showed de- clination to the time before Anti -Japanese War. After the War completely breaks out and the second top of Sichuan salt aiding for I-Iunan and I-IubEI also came again. In the region, many salt stoves were increased and it did indelible contribution for the stabilization of rear area and support of the front of Anti -Japanese War.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好友
西红柿
我爱看书
自我介绍
我的妈妈
我心爱的书包
拔河比赛
我的自画像
秋天
我和“小萝卜头”比童年
可爱的照片
争当环保小卫士
猫儿脸花
死罪、死刑与期待可能性
论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下)(9)法学理论论文(1)
论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下)(15)法学理论论文(1)
死罪、死刑与期待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10)法学理论论文(1)
论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下)(14)法学理论论文(1)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4)法学理论论文(1)
农民、民工与权利保护
交易中的物权归属确定问题(3)法学理论论文(1)
技术理性、社会发展与个人自由
论纳税人权利保护的最低法律标准
死罪、死刑与期待可能性
论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下)(13)法学理论论文(1)
试论知识产权评估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依据(3)法学理论论文(1)
技术理性、社会发展与个人自由
《白杨》整体阅读感知
《白杨》作者资料及主要作品
《白杨》教学设计之体味篇
《白杨》同步作文之范文欣赏
《白杨》随堂练习 巩固篇
《白杨》重难点分析
《白杨》考点练兵 积累篇
《白杨》随堂练习 提高篇
《白杨》教案设计之讲解篇
《丝绸之路》作文指导二
《白杨》重点字词梳理
《白杨》老师语录
《丝绸之路》课后作文写作指导
《白杨》重点问题探究
《白杨》考点链接之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