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龙舟、端午节和屈原

龙舟、端午节和屈原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01

龙舟、端午节和屈原

甲骨文中分别有舟和龙字,但没有“龙舟”连称,说明那时还没有龙舟。 随着历史发展,龙舟一词出现了。龙舟最初指競渡之舟,后来它的含义扩增了,可以兼指大的船;天子所坐的船也专称龙舟;画有龙纹装饰、甚至有楼台亭阁的游娱之船也称龙舟。本文专指端午競渡的龙舟。

我们现在不知道古越龙舟的结构怎样,从铜銊、铜鼓上的图样看,当然比后世简单些,但古朴的艺术性非常突出。有史以后有关龙舟的结构、取材、大小、长短、形制,龙舟的人数、桨手的培训、挑选等,文献上少见全面的记载,直至明朝的《武陵競渡考略·競渡考》中才有详尽的记载。[3]《競渡考》虽然有龙舟的大小尺寸,却没有形象的图画。但可以与现存最早的宋代龙舟图联系起来理解。宋代龙舟种类之多样化,出乎今人的想象。其大型的龙舟有多层的楼台亭阁,豪华非常,当是天子所乘的龙舟。其余龙舟也有大小不同,或八桨,或十桨,都是可以競渡比赛的。[4][附图 2]

龙舟发展到后来,內容趋向复杂。如龙舟競渡的时间定在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前后举行,龙舟节和端午节重合,家家都要裹粽子、吃粽子,龙舟上也必备带粽子。并且有关龙舟的传说积累很多,最流行的是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因为据说屈原是五月五日自沉于汩罗江的,粽子是给屈原吃的,一说是给蛟龙吃的,以求保全屈原的屍体…等等。但在南朝·梁(公元502~557)的《荆楚岁时记》中,对五月五競渡的起源,有三种不同说法,一是“按五月五日競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荊楚方言,称大船为舸)取其轻利,谓之飞凫。”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没有提龙舟,称之为飞凫。二是作者摘引邯郸淳(人名。邯郸,复姓)《曹娥碑》的原文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其三又引《越地传》云:“起于越王勾践,不可详矣。”[5 ] 笔者按,《曹娥碑》全文已佚,这里的摘引,易致误会。因曹娥是东汉(浙江)上虞人,传说她的父亲是五月五日投江死,曹娥沿江哭父,后跳入江中抱父屍而出,是个孝女故事。伍子胥是春秋吴国故事,似乎张冠李戴。也有可能《曹娥碑》文字中提到伍子胥的故事,才不矛盾。但不论曹娥或子胥,都非屈原。《荆楚岁时记》作者宗懔是楚人,他也听说过龙舟起源于越王勾践,只是详情不知。这都说明南朝时,五月五的競渡还存在不同传说。唐朝的诗歌中有以龙舟競渡为纪念屈原的,也有不是指屈原的(详后),到了明朝《競渡考》中,开头就说:“競渡事本招屈,实始沅湘之间。…故划船之盛,甲海內。盖犹有周楚之遗焉。宜诸路倣傚之者,不能及也。”不过《競渡考》是专讲武陵(今湖南常德地区)的競渡情况的,当然以沅湘为起源地。

屈原是公元前299 年自沉于汩罗江的,当年,楚怀王为秦所执,过两年客死于秦。在屈原自溺之前两百余年的吴越两国,已有龙舟競渡活动。查屈原《楚辞》中提到的船名,计有“舟”字:“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6];有“舲船”、“吴榜”:“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7]舲船即通常帶窗的小船。榜是船桨,也可指船。有“桂舟”:“美要目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8]桂舟指用桂树木制造的舟。所称的舲船、桂舟,吴榜都是其他处也见使用的词,与龙舟无关。所以司马迁详细叙述屈原如何遭遇楚怀王和襄王的迫害,最终被谪于南方,作“怀沙赋”之后,“怀石自沉汩罗以死。”紧接着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司马迁批评他们“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最后又说;“自屈原沉汩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贾谊)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9] 如果屈原自沉汩罗以后,当时楚国的百姓们即以划龙舟、投角黍纪念屈原,如此重大之事,司马迁决不会弃而勿写,却连百余年后贾生投书吊念也予以记载。

与龙舟密切相关的是角黍和端午的问题。

角黍的最早记载在晋·周处的《风土记》,此书已佚,《齐民要术》引《风土记》

注云:“俗以先二节(指端午节夏至节)日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粘黍一名糉(粽),一曰角黍。盖取阴阳尙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齐民要术》又引《食经》及《食次》的内容,角黍也可用糯米做。[13 ]说明古代的粽子可兼用糯黍和糯米制作,其起源当甚早,但那时还没有和龙舟发生关系,这里不作讨论。

《风土记》所记的做角黍和端午节吃粽的风俗,起因于秦汉时期,那时中原人民迷信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后汉书·礼仪志》里讲一年四季里应该注意的礼仪,其中仲夏之月云:“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14]。到南朝时这个风俗更为完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繫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名拟甚多。”[15 ]。有的地方在这天用菖蒲叶做成宝剑狀,挂在大门上,认为可以驱赶疫鬼消灾,还有打扫房间,饮雄黄酒(有杀菌消毒作用)等。这些活动,全国都有,只是内容大同小异,流传至今。如所众知,端午以后,天气转热,流行性传染病开始流行,饮食不小心,就容易得病,端午节民间的这些活动,可以视为古人的卫生防疫活动。

把端午节吃粽子、挂五色线禳灾等和龙舟连在一起,组成为共同风俗的,当在晋以后,其中起有关键性影响的当是纪念屈原投江之事。 距《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五百年后的南朝·梁·吴圴在《续齐谐记·五花丝粽》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今世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色丝,皆汩罗遗风也。”为什么用五色丝纒粽,吴均有个故事交代,说是汉时长沙有个姓曲的人,路上遇到一个自称三闾大夫的人,对他说,谢谢你们年年祭祀我,只是祭品常被蛟龙吃掉了,以后请你们“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緾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楝叶五花丝遗风也。”[16]这个故事托古到汉时,人们无从对质,但值得注意的是,故事里仍没有牵涉到龙舟競渡,只提到蛟龙偷吃角黍的事。这与沿海一带崇拜蛟龙为图腾,粽子专门为祭蛟龙而制作的,完全不同,也可以反证龙舟最初不是起源于华中地区。

到宋朝的黄公绍,有《端午競渡櫂歌(櫂即棹,船桨)》十首,都是描写杭州西湖競渡的,其第四首云:“贺灵鼍,贺灵鼍,几多翠舞和珠歌;看到日斜犹未足,湧金门外湧金波。”灵鼍即鼍龙,鼍是鳄鱼,即龙的原型之一。这是典型的古越人贺灵鼍遺风,没有牵涉到纪念屈原[24]。

明·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把屈原和龙舟的故事更进一步完整化、通俗化,书里详述屈原受廹害的种种情况,最后屈原“叹曰:楚事至此,吾不忍见宗室之絶灭。忽一日,晨起,抱石自投汩罗江而死,其日为五月五日,里人闻原自溺,争棹小舟出江拯救,已无及矣。里人乃为角黍,投于江中以祭之。系以彩线,恐为蛟龙所攫食也。……龙舟競渡之戏,亦因拯救屈原而起,至今自楚至吴,相沿成俗。”又说:“ 宋元丰中,封原为清烈公,…后复加封原为忠烈王。 髯翁有过忠烈王诗云:‘峨峨庙貌立江旁,香火争趋忠烈王。侫骨不知何处杇,龙舟处处吊沧浪。’” [25] 冯梦龙把龙舟起源归在楚国,然后东传到吴国。冯梦龙不知道这类传说各地都有各自的说法,其特点是结合地区历史风情。如浙江绍兴地区传说古越国勾践曽于五月五日在这一带操练水军,龙舟競渡是仿照水师操作。江苏苏州(古吴国)地区的传说则是龙舟競渡起因于伍子胥被吴王夫差杀害,投屍钱塘江,所以后来钱塘江江涛汹涌澎湃,还有子胥的女儿驾舟追潮故事…等。

当然,龙舟競渡并不局限于汉族,壮、苗、侗、布衣、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地区都有他们自己的类似龙舟活动。如大部分壮族地区都过端午节,人们用糯米包成卷狀,中夹猪肉,煮熟后作为节日的食品,一部分投入江里祭奠屈原。有些地方这一天整天只吃凉粽,表示对屈原清孝,当月不剃头,表示对屈原崇敬。端午的中午,把雄黄酒喷洒到房屋四周,以避邪疫。全家老少都喝一两口雄黄酒,有钱人家还用雄黄酒洗身,表示消灾。在门口插艾草、枫叶或茅草等,屋里熬醋液,烧柚子皮等,认为它们散发出来的气味,可以驱邪。靠近河边的壮族,举行龙舟活动,龙舟用长竹扎缚而成,约七八个人一组,競赛的情况和汉族地区一样。值得注意的是,广西宁明县当地传说,古时候的蛟龙叫“图额”,是壮族的雌性水神,宁明县五月五纪念的不是屈原,而是白母娘。当天先在室內祭祀祖先,然后换衣,化妆,打扮一番,去看龙舟競赛。在競赛时,还要放鞭炮和地炮,炮声和呐喊声此起彼应,十分热闹。与他们祖传的《端阳节歌》所唱的一致:“划船恭敬白母娘,鞭炮地炮响连天。”壮族地区龙舟的演变,更为明显地说明端午纪念屈原是后来受到汉族的影响,他们最初祭祀的白母娘(蛟龙图腾)才是与古百越族同源。[26] 端午节也是湘西和贵州部分地区苗族的节日。有关裹粽子、挂艾叶、饮雄黄酒、祭祀祖先等,都大同小异,有的还要祭五谷神。贵州东北部间于四川湖南之间的松桃县,地处酉水上游,端午节有划龙舟的习惯,但西北部的苗族是以跳芦笙为主[27]。纳西族的端午节,一切和其他地区相同,上引《后汉书·礼仪志》所提到的“续命缕”,纳西族称“续命线”,长辈们要在十五岁以下的男女小孩手腕上,绕上五种颜色棉线,说十五岁是人的生命一道“坎”,缠上续命线,可以度过这一道“坎”。这是对 《礼仪志》的一个注释[28]。拉祜族的端午节则类似汉族的植树节,这天各家各户都在村旁和房屋前后种植树木、竹子等,同时禁止在这一天砍伐树木[29]。凡此可以说明端午节的习俗,因地而异,不一定都划龙舟。

综以上所述可知,尽管龙舟、端午和粽子的起源都很早,屈原自溺也很早,但它们彼此联系在一起,是逐渐形成的。历史人物凡是生前受到人民拥护的,死后必受到纪念追悼,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类似屈原的在先秦还有晋国的介子推,吴国的伍子胥,汉代的曹娥等。何以随着时间的推延,独有屈原取得突出的地位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本文作这种分析,不是肢解这个古老的传统风俗,恰恰相反,笔者的意图是想从这一现象入手,探讨中华民俗的道德伦理精华是怎样发展演化的?它们对于中国人的精神文明和修养起着那些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农业社会(其实现代社会也类似),需要解决的有四大问题。一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个体生存的保障;二是“人丁兴旺,子孙繁衍”这是家族、种族绵延的保障。三是“祈禳消灾,趋吉避凶”这是身体健康的保障。四是“孝悌忠信,仁义道德”这是社会稳定、精神健康的保障。几千年以来,农业社会人们的人生观和宇宙观是所谓“天人合一”,或天、地、人的“三才”思想。人与天上的诸神及祖先在精神上是沟通的。龙是司理雨水之神和司理生殖之神,绘画和雕塑之龙是静态的,动态龙的形象化就是龙舟和龙灯(笔者另有专文探讨舞龙灯是生殖崇拜的升华)。所以,获得龙的欢心可以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获得龙的欢心可以“人丁兴旺,子孙繁衍”。至于第三个问题,古代人不可能知道细菌、病毒等病原物,它们心目中人之所以得病,是由于某种致病的“凶神恶煞”作祟之故,一年之中,五月被视为恶月,是最易得病之月,于是有了一系列端午节禳灾驱病的措施。现在看来虽然无稽,却不能否认它具有警诫和预防作用。最后第四个问题是最为复杂的,除了儒家经典古籍的教导,在民间风俗上也自有其优良传统。把端午节、划龙舟同纪念屈原投江自溺联系在一起,就为第四个问题树立高尚的学习榜样,同时这四大问题也获得统一的解决。

屈原是一位热爱祖国的善良诗人,更是人们追求精神自由、社会公正、平等的偶像。司马迁说他“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騒"”。称赞屈原是“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之自溺,绝非他个人的不平和忧愤,而是楚国的悲剧,也是后世国家政治腐败屡屡重演的悲剧。屈原是以自溺抗议政治腐败的“变白以为黒兮,倒上以为下”[30]的精神堕落。人民所以怀念追悼的正是这位“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民意代言人。年年端午划龙舟,也即是人们年年期盼政治清明、相信好人永生的愿望。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玩“坦克大战”
我的体育老师
第一次升旗
老爸的“爱好”
跳蚤市场真热闹
不为彼岸只为海
小足球赛
斗地主狂
竹筒饭
同桌
竞选
老师,您真像我爸爸……
火树银花不夜天
假如我会了七十二变
我和书的故事
现浇钢筋混凝土斜屋面渗漏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某住宅楼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焊接工程施工技巧100招
一位人力资源经理给应届生的一些忠告
CAD施工图详细画法
二手房交易验房阶段实用技巧
建筑工地钢筋工施工技巧大全
CAD画施工图常用的快捷键命令
钢筋工工地经验集锦
关于施工组织设计的改进
高层建筑施工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
如何编制住宅建筑施工组织设计?
建筑行业常用技巧汇总
某学校食堂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安全管理违章违纪情形
《最大的“书”》 重点问题探究
《最大的“书”》 知识点精析
《最大的“书”》随堂练习 巩固篇
《最大的“书”》 范文习作
《最大的“书”》 考点练兵1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整体阅读感知
《最大的“书”》 整体阅读感知
《最大的“书”》随堂练习 提高篇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随堂练习 巩固篇
《最大的“书”》 相关介绍
《最大的“书”》 考点练兵2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相关介绍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随堂练习 提高篇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重点问题探究
《最大的“书”》 趣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