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周代饮馔技艺述论

周代饮馔技艺述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4-01-17

周代饮馔技艺述论

中国古代的饮馔,技艺精湛,源远流长,是一份属于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早在周代,中国饮馔就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技艺,这种技艺从食物的初加工,一直到可口的馔食,每一个环节无不闪耀着先民的智慧之光,同时也反映出周代社会的文明发展水平。因此,从各类史料中考察周代的饮馔技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食物初加工的精进

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殷商时期,人们对谷物的加工一直比较原始简单。这期间,先民们通过碾盘、碾棒、杵臼等对谷物进行粗加工,是难以提供大量去壳净米来满足饭食需要的。所以从殷墟出土的殷人牙齿经分析,齿冠均磨损得非常严重,反映了谷物加工不甚发达,殷人是连壳一起粒食,只有少数贵族才有权享受去壳谷物。周代,石岂的出现,是谷物初加工方法的一次飞跃。石岂,即石磨,《世本·作篇》云:"公输班作石岂",其原理是"合两石琢其中为齿相切以磨物"。谷物的初加工,由以碾舂为主变为以磨为主,随着石磨的普及,周人的饮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后来,人们还发明了由畜力和水力代替人力去推动石磨。迄今为此,石磨仍在农村中常常使用。

与谷物加工相比,周代的肉类加工更为考究,而且,作为对肉类初加工的选割,与后期烹制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尤其是周王室贵族在祭祀、宴会时所享用的各种肉类,其选割及烹制,由专设的官署"内饔"与"外饔"执掌。据《周礼·天官·内饔》记载:"牛夜鸣则臭;羊泠毛而毳,膻;犬赤股而躁,臊;鸟苧色而沙鸣,狸(腐臭);豕盲视而交睫,腥;马黑脊而般臂,蝼。"那么,什么样的畜禽适宜宰割入食呢?《礼记·内则》载:"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鬃,豚曰循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羹献,雉曰疏趾,兔曰明视,……"可见周人已完全懂得选择无病、无特殊腥臊异味而又健壮的畜禽,并辨别畜禽各部位,然后施行宰割。这一方面是为了解剖牲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牲肉分类,便于烹调,同时还具有礼仪性的意义,在进食时,各式各样的菜肴都有固定的位置,取食也按一定程序进行,这些都是由肉类所切割成不同形状所决定的。

二、烹饪方法的多样

有关烹饪的史料表明,炊器的多样化是与饮食的多样化分不开的。我国烹饪方法是由少渐多,烹饪技艺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地发展的。周代的烹饪方法已非常多样,主要有煮、蒸、烤、灸、炸、炒等。其中,炸、炒是周代青铜文化进入鼎盛时期后所出现的崭新烹饪方法。出土的周代炊器,多属蒸煮之器,可以看出,这时的烹饪方法以蒸煮食物为多见。当时用于煮食物的炊具主要的是釜、鼎、鬲等。据文献所载,釜与鼎这两种煮器似乎有所分工,釜主要用于煮谷物或蔬菜,如《诗经·采苹》中云:"于以湘,维 及釜"。鼎则用于煮肉,因为鼎在周代,已不再单纯是一种炊器了,而已成为一种礼器,是各级贵族的专用,被视为权力的象征,广大平民则不能使用铜鼎。作为炊器时,贵族们也主要用铜鼎来盛放肉类和其它珍贵食品。如《周礼·天官·烹人》云:"掌共鼎镬,以给水火之齐。"郑玄注:"镬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既熟及盛于鼎。"

鬲,主要用于煮粥。容庚在《殷周青铜器通论》中说:"鬲,发达于殷代,衰落于周末,绝迹于汉代。"周代,贵族盛馔用鼎,常饪则用鬲。

蒸是利用蒸气烹饪的一种先进方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蒸气烹饪的国家。周代的蒸顺有甑和。由于蒸具将食与水分开,纵令水沸,也不致触及食物,使食物的营养价值全部保持于食物内,不易遭受破坏。

关于周代有无"炒"这种烹饪方法,存在着不同的认识。美籍华裔学者张光直认为:"在周代文献里……最主要的似乎是煮、蒸、烤、炖、腌和晒干。现在烹饪术中最重要的方法,即炒,则在当时是没有的。"(1)

周代是中国传统烹饪方法的初步定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食物的品种不断增多,各种炊具的相继发明,更新和更先进的烹饪方法的涌现也顺理成章,如炒、炸、炖、煨、烩、熬以及腊、醢、菹脯等腌制菜肴之法,都为中国烹饪技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工精类多的饭与膳饮食,顾名思义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饮是清水和菜汤,食是用谷物做成的饭。这种饮与食并列对举的形式出现,在周代的文献中较为多见,如《礼记·檀弓》载:"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又如《论语·雍也》载:"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实际上,在正式的场合里,因周代贵族将饮食归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颇受重视,并为此多有明文定制。如《礼仪·内则》将饮食分为饭、膳、羞、饮四部分;《周礼·天官》所记"膳夫"的职责为"掌王之食、饮、膳、羞,以养王及后、世子,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吕。"这四部分,简而言之,就是饭(主食)、菜(副食)和汤饮。

1、饭 以饭为主食的中国饮食结构,几千年来根深蒂固,这国古代谷物农业的长期发达直接相关。《论语·乡党》有一句关于饮食安排的话:"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朱熹《论语集注》释为:"食以谷为主,故不以肉胜食气。"是告诫人们不要使吃肉的量超过吃饭的量。周代普通人家的日常饮食,不外乎吃喝粥,如《左传·昭公七年》中所载:"于是,粥于是,以糊于口。"稍稠一些,象糊一样的名;稀而水多的名粥。另代,周代的饭,不仅五谷可以做饭,大麦、菰米等都可以用来做饭。《礼记·内则》所列天子的饭食品种为:"饭:黍、稷、稻、梁、白黍、黄粱、糈。"平民百姓常以"黄梁饭"为饭中佳品;另一类是以多种原料制作的饭,如王室贵族所享用"八珍"中的"淳熬"、"淳母"就是以稻米、黍米加肉酱做成的饭。

2、菜 膳羞即指菜肴,周代的烹饪艺术也主要是在菜肴的制作上表现出来的。从《周礼·天官》所记载负责王室饮食的官员高达两千三百人,说明周王室中庖厨之事的重要性。也正是这一庞大的饮食管理机构,把周代的菜肴制作技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周代菜肴已渐形成色、香、味、形这一中国烹饪的主要特点,周代名肴"八珍"足以表现其烹饪艺术的成就。《礼记·内则》记有"八珍"及烹饪方法,现录如下:

淳熬:煎醢,加于陆稻上,沃之以膏。

淳母:煎醢,加于黍食上,沃之以膏。

炮:取豚若将,圭刂之刳之,实枣于其腹中,编萑以苴之,涂之以谨涂。炮之,涂皆干,擘之。濯手以摩之,去其膻,为稻粉糅溲之以为酏,以付豚,煎诸膏,膏必灭之,巨镬汤以小鼎芗脯于其中,使其汤毋灭鼎,三日三夜毋绝火,而后调以醯醢。

捣珍:取牛、羊、麋、麇、鹿之肉,必月灰。每物与牛若一,捶反侧之,去其饵,熟出之,去其膻,柔其肉。

渍:取牛肉,必新杀者,薄切之,必绝其理,湛诸美酒,期朝而食之,以醢若醯酱。

熬:捶之,去其膻,编萑布牛肉焉,屑桂与姜,以洒诸上而盐之,干而食之。施羊亦如之,施麋、施鹿、施麇皆如牛羊。欲濡肉,则释而煎之以醢。欲干肉,则捶而食之。

糁: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

肝 :取狗肝一,巾蒙之其腡,濡炙之,举腡其焦,不蓼。

周代"八珍"的出现,是我国烹饪形成为一门艺术的重要标志,显示了周人的精湛技艺和食饮的科学性,以炮豚为例,首先将小猪洗剥干净,腹中实枣,包以湿泥,烤干,剥泥取出小猪,再以米粉糊遍涂猪身,用油炸透,切成片状,配好作料,然后再置于小鼎内,把小鼎又放在大镬鼎中,用文火连续炖三天三夜,起锅后用酱醋调味食用。这一道菜先后采用了烤、炸、炖等三种烹饪方法,而工序竟多达十余道。"八珍"开创了用多种烹饪方法制作菜肴的先例,后世令人眼花撩乱的各种菜肴,均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甚至在菜名上也袭用"八珍",至今还有"八珍糕"、"八珍面"、"八宝粥"之类,虽然内容在不断更新,但名称却历代相沿,说明周代"八珍"在我国饮食史上占有不可抹灭的地位。

周代菜肴烹饪还存在着地区性特点,这在文献中亦有反映。《楚辞·招魂》中对南方楚国宫廷筵席中菜肴的多样化、精细化进行了艺术描写。其中"大苦咸酸,辛甘行些"一句强调了楚人在烹调过程中重视五味的运用,显示出当时地处长江流域的楚人与中原周王室在菜肴烹制与调味上的侧重不尽相同。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金色的鱼钩》缩写
刘爷爷·旱烟袋·筛子眼
《金色的鱼钩》缩写
热爱生活的外婆
一个穷困潦倒的人
《金色的鱼钩》缩写
《景阳冈》(缩写)
《金色的鱼钩》缩写
《草船借箭》缩写
一个特点鲜明的人
《金色的鱼钩》缩写
《金色的鱼钩》缩写
重病之人
乐于助人的她
我的老师
韩语歌曲在韩语教学中的应用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政府管理创新
英语文学中俚语的社会语言学特征分析
生成语言学语言观.认知语言学语言观
对电子信息行业的4P营销策略浅析
市场参与者眼中的艺术品市场转变
开发能够满足目标市场的营销战略和营销组合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访谈语篇
高职韩语专业教学中“韩语阅读”教材的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听力教学策略探究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职业学校英语词汇教学探索
关系营销概述及发展前沿
浅谈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色彩营销在汽车营销中的应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科技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我为你骄傲》 相关介绍
《三个儿子》 考点练兵1
《三个儿子》 范文习作
《我为你骄傲》 考点练兵1
《三个儿子》 写作指导及训练素材
《三个儿子》 知识点精析
《三个儿子》随堂练习 巩固篇
《三个儿子》 考点练兵2
《三个儿子》 趣闻故事
《我为你骄傲》 写作指导
《三个儿子》 教师语录
《我为你骄傲》 范文习作
《三个儿子》 重难点分析
《我为你骄傲》 训练素材
《三个儿子》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