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探寻《朝花夕拾》的文外之旨

探寻《朝花夕拾》的文外之旨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26

探寻《朝花夕拾》的文外之旨

探寻《朝花夕拾》的文外之旨

《朝花夕拾》是鲁迅惟一一本散文集,是鲁迅先生回忆早年生活的文字。然而,“作家的生活与作品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无论是从作品的内容、情感上来看,还是从创作背景,以及创作手法上来分析,这个作品都具有更深广的意义。因此,本文试图从作者创作的视角,来探寻《朝花夕拾》的文外之旨。

满溢乐趣的百草园,质朴严谨的书塾,善良仁慈的阿长,乃至正直热情的异国老师……这些儿时记忆,曾时时“蛊惑”着作者,也使每一个读者,对《朝花夕拾》产生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温馨的回忆。这固然没错,然而,作者自己却又说,这些回忆,“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王得后先生在名著导读中,也分明告诉我们:《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只有深入阅读,才能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

“一部文学作品的最明显的起因,就是它的创造者,即作者。因此,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方面来解释作品,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结合到《朝花夕拾》这个具体的作品,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探讨。

一、罹陷纷扰:现实很“离奇”

文学是一种社会性实践,它首 先“取决于或依赖于社会背景、社会变革和发展等方面的因素”。鲁迅先生自己也有过相关的阐述,认为倘要论文,必须顾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据此,我们首先谈谈作品的创作背景。

“自一九二五至一九二六的八月底,到他四十五岁,时代背景是五卅,三一八,北方的军阀段祺瑞在北京还支持着残局,广州国民政府已经成立,鲁迅于一九二六年八月离开北京,把攻击“现代评论派”的工作,告一段落。这时期的开始,是女师大的校长事件。自一九二六的九月至一九二七的九月,是他生活上感受了异常不安定与压迫的时期,他赴厦门,又赴广东,这种变动使他对人生的体验更深刻了……” 这是李长之对鲁迅生活和思想的发展,所划分的一个阶段。我们且不论这种划分是否恰当,但他所列举的这一段的重大事件,却涵盖了鲁迅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遭遇,构成了这一时段鲁迅创作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他的《华盖集》、《华盖集续篇》就是最好的例证。问题是,这一背景对《朝花夕拾》这样一部回忆性作品,有没有产生影响呢?回答是肯定的!

大家可以看到,在《朝花夕拾·小引》中,作者就创作过程专门谈到:“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这话看上去说得十分平静,但这种强调的本身,就透露着作者难以自抑的愤激之情。难以想象,身处“纷扰”,面对迫害,作者还能沉浸到温韾的回忆中,去创作一些所谓的“性灵”文章。

阎昌明先生在《鲁迅与陈西滢》一书中指出:“鲁迅与陈西滢论战中的一些‘关键词’大都出自陈西滢的文章,反被鲁迅引用,以为还击的武器。” 据统计,在《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篇》中,“流言”、“公理”、“学者”、“正人君子”等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如“正人君子”这一概念,共出现过59次。同样,这些词在《朝花夕拾》中也并不鲜见,出现的次数依次为:“流言”8次,“公理”6次,“学者”7次,“正人君子”4次。而在《无常》一文中,引

用更是频繁,除了上述词语外,另有:“模范县”、“绍兴师爷”、“下等人”、“碰壁”、“跳到半天空”、“放冷箭”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文章与他的杂文如出一辙。

二、藏颖词间:内心很“芜杂”

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

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

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

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书塾中小孩读书的这一个场景,读者一定不会陌生。读着这样佶屈聱牙的文字,我们似乎很容易认同:它表现了封建教育的陈腐。但是,如果我们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这些句子的本义,包含着“求仁得仁”的从容,发愤有为的自励。

这是鲁迅初到厦大写成的回忆,而在他稍后写成的《藤野先生》一文中,却一开头便是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间又写道,“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失望之情溢于言表。当然,这些文章所叙写的,事件本身并没有关联,但从文章所传达出的感情来看,隐隐地构成了一条线索。

如前所述,当时鲁迅的生活,正经历着重大的改变。这时,他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虽然尚未完全结束,北洋政府的迫害也让他极为愤慨,但他的所有工作并未中断,而且,通过抗争,原先担任的佥事的职务得以了恢复;与此同时,由朋友介绍,厦大向他发出了邀请,或许出于多种原因,鲁迅欣然应允。按他的说法,此行的目的,至少可以使自己“少问别事”,避开纷扰,一则可以“专门讲书”,同时写点文章,“印点关于文学的书”;二则也是为生活计。可是赴任不久,种种不如意的事情接踵而至,于是,他很快就萌生了离开的念头,而且,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终于到厦大不到一个学期,就辗转去了广州。

如果把他的这段生活经历与相关文章所反映的感情变化相比对,显然,两者之间与其说是某种巧合,还不如说是作者真实内心的折射。

“鲁迅先生的写作,总是由于当时相当事实引起了感想的。”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所写的,“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

心由境生。“离奇”的处境,使作者的内心十分“芜杂”,有时甚至相当的矛盾:譬如他在谈到《野草》时,说“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在《两地书》中,也曾有过“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的感慨;但在后来给朋友的信中,却呈现出积极昂扬的一面,他说“我自憾我没有什么话可以寄赠你,但以为使精神堕落下去,是不好的”。反映到《朝花夕拾》的整个作品中,我们就可看到,有时他直抒胸臆:“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有时甚至痛斥诅咒,如《二十四孝图》;有时则充满了深深的怀念,如对阿长。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三、为情造文:内容很“蛊惑”

尽管《朝花夕拾》是作者惟一一本散文集,而且其中作品的抒情

性也不尽相同,但它们的文学成就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不少成为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有研究者这样评价:

“因为是回忆,因为是说个人的事情,所以我们感觉到亲切,像是当着春秋的佳日吧,在森林里被轻风吹拂着一般,我们所见的便是安详、平和。”

“与其强调《朝花夕拾》属于一般的自传,毋宁说它更象真正的作品。”鲁迅自己也把它称为“回忆的记事”,大概在于区别其他的杂文。

古人论文,推崇为情造文。依照鲁迅当时的情形,可谓是“志思蓄愤”。事实上,抒情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以是直接宣泄现实的苦闷,也可以转向记忆和幻想,用另一个充满诗意的境界,把自己从这苦闷中吸引出来。显然,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较多地采用了后一种方法(当然也不乏杂文式的议论)。这种选择或许是不经意的,但却是必然的。

对此,韦勒克有过相关的论述。他认为,“与其说文学作品体现一个作家的实际生活,不如说它体现作家的‘梦’;或者说,艺术作品可以算是隐藏着作家真实面目的‘面具’或‘反自我’;还可以说,是一幅生活的图画,而画中的生活正是作家所要逃避的。此外,我们还不要忘记艺术家借其艺术去体验生活,与人们实际生活经验有所不同;实际生活经验在作家心目中究竟是什么样子,取决于它们在文学上的可取程度,由于受到艺术传统和先验观念的左右,它们都发生了局部的变形。”

拿这个观点来分析《朝花夕拾》,也同样适用。作者曾经说过,自己有一时屡屡受了记忆的蛊惑,进而时时反顾。不错,每个人都有蛊惑他,使他时时反顾的记忆,但他在什么时候回头过去,却多半取决于他此时此刻的具体心境。当现实中在某一方面情感极盛时,作者就不自觉地转向过去。所不同的是,他所作的回忆,并非单纯地为淘取慰藉,更主要的是,在于通过对往昔印象的重新描绘,艺术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感情,或者更具体一点,那就是与“正人君子”之流所笼罩的黑暗相抗争。所以,李长之十分肯定地认为:“‘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只有这一句才是这些散文背后的一字一句的骨髓。”

四、笔区云谲:表现很“闪烁”

还是上面引用的那句,也可以用来讨论他的创作方法。在《小引》中,作者说:“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这里的“离奇和芜杂”,所指的不仅是现实,也是一种心情,而且,惟其因为“离奇和芜杂”,所以作品的表现手法也就显得“闪烁”起来——“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

当然,这种创作的特点,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情性”。对此,在《两地书》中,鲁迅坦言:“自己爱作短文,爱用反语,……我的东西却常招误解,有时竟出于意料之外,可见意在简练,稍一不慎,即易流于晦涩,而其弊有至于不可究诘者焉。(不可究诘四字颇有语病,但一时想不出适当之字,姑仍之。意但云‘其弊颇大’耳。) ”“自己呢,又做惯了晦涩的文章,一时改不过来,初做时立志要显豁,而后来往往仍以晦涩结尾,实在可气之至! ”

这话说的是实情,也是自谦。畅达自有畅达的好处,使读者览之了然,无所疑惑;同样,简练、含蓄,不同于晦涩、雕削,当可使文章言近意远,辞约旨丰。其实,鲁迅对自己的这种作文方法是并不排斥的,在谈到《野草》一书时,他就自认为“技术并不算坏”。所以,在创作于同一时期的《朝花夕拾》中,作者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其中,而且得心应手。如《五猖会》中,作者一方面叙写“我”对五猖会的渴盼,但另一方面,却又奇怪五猖神的与“礼教”有妨;《无常》中,作者竟把无常刻划成一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认为它与人最为稔熟;即便如《阿长与<山海经>》,作者描写阿长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或者也可让人联想到他所憎恨的“流言”……可见,这样的“闪烁”之间,作者为我们留下了深长的意味。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地震兄妹
国殇之后,唯有坚强
表哥,你听我说
渴望丰富多彩
诚信归去来
豆角月亮
感受乡村
蝶变
触摸都市
彼岸,灯火阑珊
我爱这个七月
丢掉“诚信”的背囊之后
感受乡村
举手投足之间
换位人生
优秀团干部标准
青年文明号标准
进出口管理系统规章制度(一)
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贴息资金管理办法
中小型企业行政事务管理制度
员工上下班遵守细则管理规定
省地勘局直属公司管理办法
计算机安全管理制度
长途电话管理制度
进出口管理系统规章制度(三)
关于公司制服、工作服和其它劳保用品发放的规定
企业总机管理制度
进出口管理系统规章制度(二)
办公室布置要点与原则
青年岗位能手标准
2009造价师考试《理论与法规》复习精华汇总
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的利弊
泥石流险情预报,预测方法
关于调整宁夏回族自治区计价定额人工费的通知
飞来峡水利枢纽水情遥测预报和调度系统
清华斯维尔三维算量软件应用技巧
卫生系统防汛工作实施方案
水文实习报告
地下水资源勘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水质监测毕业实习报告
建筑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则
强烈推荐 预算问题大合集 (经典啊)
丹江流域水文特征浅析
造价员应掌握的竣工决算技巧
胁迫与补偿: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探求
《失物招领》教学1
《失物招领》教学2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二
《美丽的小路》教学1
《柳树醒了》教学1
《柳树醒了》教学2
《美丽的小路》教学3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四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三
《美丽的小路》教学2
《看电视》教学设计之三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
《借生日》教学设计之一
《看电视》教学设计之二
《美丽的小路》教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