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07-27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策略
【摘 要】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敏锐的感受和领悟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中极为重要的感知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素。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和形成阶段,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学生通过接触大量的言语材料以及对话练习,能够积累起一定量的经验,形成一定程度语感,并有可能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自身去吸收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进行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策略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受。”郭沫若先生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要有对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内容,应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语言、体验情感。可见,语感的培养对于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人对作用于它的语言信息直觉地感受、把握、领悟的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一个学生如果具有极佳的语言鉴赏能力和敏锐的感受技巧,就可以在短时间内领略文字的内在含义,文章作者的实际意图,对于学生自己内在的思想深度和文学品味都有很大的辅助作用。语感是学生的一种修养,是一种主观性的感悟能力,需要长期的训练。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左右着听、说、读、写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小学阶段,是进行语文语感培养的最基础、最重要的时期。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以读为本,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感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外部语言的刺激以及内部知识的融合。“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汉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都需要通过有指导、有要求的反复吟诵,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意。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具体做到以下方面:第一,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引读、范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培养语感。第二,重视课外资源。语言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是承载思想内容的重要平台,而且经典著作的语言都极富特点,很值得学生去感知和体味,最终做到有意识地摹写和运用。语文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从优秀的篇章中感知、积累、丰富语感,为学生的写作引进潺潺活水。
二、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丰富语感
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的,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课文是形象性很强的文学作品,以生动、活泼、感人的具体形象反映客观事物。训练语感,需要与具体形象联系起来,才能领会其丰富的内涵。因而,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地,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将课文内容像“过电影”一般在头脑中一一闪过,从中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例如,在讲解“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先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暖风吹拂、桃红柳绿、风光旖旎的境界中,然后慢慢地将目光定格在那缀满枝头的红杏上,去静静地体会春光的灿烂和春意的盎然,从而品味出“闹”字中包孕的丰富含义。当然,为了效果起见,我们还可以借助于绘画、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由此达到提高学生语感的目的。
三、立足生活,获得语感
一切语言的源头是生活。要想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获得敏锐深切的语感,仅仅依靠在课堂上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去揣摩课文,显然是不够的,因为作者生活阅历丰富,他透过文本表达的旨趣往往是广大深远的,而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阅读面不够宽等因素,不能挖掘出文本真正的含义。因此,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还要引导他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因为生活体验是语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生这样积累的生活体验才会越来越丰富,对生活的认识越来越真实深切,才能获得敏锐的语感,才能在鉴赏文章时较轻易地走进作者的生活和心灵世界,从而“接近作者的旨趣”。
例如,课文《第一次抱母亲》中提到“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因为作者以为母亲有100多斤,其实母亲最重的时候才89斤。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不够关心,甚至很粗心。教师此时顺水推舟,反问:“谁知道自己母亲的体重呢?”联系生活,学生的内心产生了共鸣。看似不经意的一问,触动了学生内心藏着的伟大的母爱情结,也为理解下文的“愧疚”作了铺垫。这样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融入了自己对亲人的切身体会,因此学生内心的情感性、思想性得到升华,有利于语感的形成。
四、通过写作,强化语感运用,增强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其实,写作同时是一种情感体验的深化过程,也是一个语感实践的过程。学生初步具备语感技能,应引导他们勤练笔,使感性东西逐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在教学中,教师师要让学生把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更多地运用到写作中来。从提出写作要求到讲评,要始终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学到的语言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同时,我们更应重视抄写、仿写和改写,因为它们都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写的重要中介环节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充分运用知识储备来进行创作,有利于学生将所有吸收来的素材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写出有创见的作品来,从而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提高语感。
总之,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通过各种方式强化语感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字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的学习。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温馨的相册
- 独特的我
- 好书是我的好朋友
- 收获最大的一堂课
- 树杆为什么涂上白色的
- 我喜欢钓龙虾
- 不要被以往的经验所困
- 梅
- 蒲公英旅行记
- 我懂得了要均衡营养
- 热爱生活的爷爷
- 盐水泡过的菠萝为什么更好吃?
- 我最喜欢的老师
- 我爱蓝色的大海
- 《100位名人成材故事》给我的启示
- 简析体验性学习与大学生思维的发展
- 简析大学生择业观教育要解决的六个重要问题
- 试析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学生党建
-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三大件”的资源性思考
- 探析信息化建设中数字语言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 关于大学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 关于高校在主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 试论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双语能力培养的新探索
- 试析新时期高校教师素质及其培养
- 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及其引导机制的构建
- 试析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 试论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 浅议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 试论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思考
- 试析“以人为本”构建班级情感文化
-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