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先秦时期重民思想评述

先秦时期重民思想评述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先秦时期重民思想评述

西汉贾谊在他的著作中更加清晰地阐述了重民思想:“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人民的力量如此伟大,以致于是“万世之本”。重民思想发源于西周,并且在管仲和先秦儒家的思想里不断得到发展。

一、周公神人杂糅的法思想

通说认为,夏、商、西周是神权法思想盛行的时代。夏朝是“家天下”的开端,正所谓“有夏服天命”,为了维护统治夏朝极力宣扬“天命”,“天罚”等神权法思想。商汤灭夏之后,商朝统治者也提出了神权法思想以巩固统治:“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样的理论使商朝统治者能够名正言顺的统治天下。“殷人尊神,率民众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然而,神明庇护的商朝却灭亡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当时的人们对神权法和上天产生了怀疑,周公神人杂糅的思想便应运而生了。

周公对夏商神权法思想加以继承和改造,提出了“以德配天”和“明德慎罚”的思想。周公认为夏朝和商朝的灭亡并不是他们错信了上天,而是因为他们的统治者没有德。“皇天无亲,惟允歉ā!碧烀是可以转移的,至于天命会转移到哪一个国家就要看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有没有德了。“以德配天”的思想不仅巧妙的解释了殷人侍神而亡的原因,也给统治者提出了重视德治的新要求。周公认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既然天命的转移以民心向背为标准,那么统治者就必须做到保民,顺民,以此来敬天。周公用“德”把上天和民众紧密的联系起来。使统治者开始关注百姓的力量。“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即实行德治,谨慎的适用刑罚。他认为统治者必须使用“德治”去治理国家,只有了解民众的疾苦,才能对症下药,采取必要的措施去保民,以便于争取到更多民众的归附,进而使国家更加强大。

二、春秋时期管仲的重民思想

管仲的重民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令顺民心”和“与民分货”。他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取得民心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但是“民心”如何把握呢?在他看来,民众总体而言是好利恶害的。因此,法令要顺应民心,法令越是顺应百姓的内心需求,就越会得到良好的实施。同时,他认为稳定的物质基础是百姓儒雅言行的必要前提,“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仲的重民思想在工商业方面主要体现是,“通货积财”,进而“富国强兵”。管仲主张兴鱼、盐之利,发展商业。在税收方面,他主张“省刑罚,薄赋敛;宽正役,敬百姓”。他说:“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征。”两年征一次税,并根据收成好坏来征税的做法显然有着很大的历史进步性,有利于民心的稳定。“征与关者,毋征于市。征与市者,毋征于市关,虚车毋所。徒负毋入,以徕远人”。这项规定,不仅规范了宽松的赋税,而且保证了市场的流通性,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三、先秦儒家的重民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了文化层面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而儒家被认为是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被称为“显学”。先秦儒家的学者们的思想一定程度上都显示了“重民”、“爱民”的成分,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是孔子和孟子的重民思想。

(一)孔子的重民思想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春秋时期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曾创立私塾,弟子众多。孔子的思想广为流传,被历代统治者们纷纷借鉴。他的重民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仁者爱人”。孔子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而为仁”。他认为“仁”是最完美的伦理道德,并把一切美好的品德都纳入其中。“爱人”在君臣关系中就是“君使臣以礼,臣侍君以忠”。“爱人”在家庭关系中的体现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孔子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百姓对于仁政的需求,比水火还要迫切。他的忧民,爱民思想可见一斑。孔子的“爱人”虽然具有宗法性和等级性,但是也有着爱民众的意思。

2取信于民。《论语》的《颜渊》篇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足兵”是指国家有足够的军备。“足食”是指国家有足够的粮食储备。“足兵”、“足食”都是取之于民的。在孔子看来取信于民是至关重要的,统治者只有取信于民,才能聚民、使民,国家才能繁荣稳定。 3“导德齐礼”的德刑关系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不仅仅体现了德主刑辅的思想,更多的体现了一种礼治、德治、仁治并重的思想。在孔子看来,道德教化是可以用来防止民众犯罪的。用道德教化教导民众不去犯罪,民众就会以犯罪为耻。孔子还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统治者实行德治,百姓才会归附于他。这种重德轻刑的理论鲜明地体现了重民、爱民的思想。

4富而后教。《论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富民,教民是孔子重民思想的两个方面。在孔子看来,首先要让人民富起来,因为贫困的环境会滋生犯罪,而后在用礼乐教化教育他们,让他们自觉守法。

5轻徭薄赋。孔子有言:“苛政猛于虎。”他反对统治者向民众征收的苛捐杂税。《论语》记载冉求帮助季氏敛民聚财,孔子气的和他断绝了关系,并发动弟子“鸣鼓而征之”。在封建社会,农业是社会的根基,孔子的轻徭薄赋思想,客观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

6刑罚适当。“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为了避免百姓不知所措,国家在制定刑法时就要确保刑罚得当。孔子继承了周公刑罚适中的思想,反对刑罚严酷,体现了他的司法人道主义原则。

(二)孟子的重民思想

战国时期阶级矛盾进一步恶化,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深知百姓的苦难,把重民思想推向了高潮。孟子的重民思想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具体表现如下:

1仁政学说。孔子创立了仁学,提倡德政。孟子对这些思想加以改造,形成了仁政学说。他说,“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不忍人之心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仁政学说表现在道德方面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现在教育方面是“教之以人伦”;在治国方面是“省刑罚,薄税敛”;在保障民生方面就是“制民之产”;在农业生产方面就是“不误农时”……

2“民贵君轻”论。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此,在继承孔子“君义臣忠”思想的基础上,孟子确立了“君义臣忠,君不义则臣不必忠”的以恩报恩,以牙还牙的原则。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种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暴君放伐”论。在君主专制的社会,它不可能被任何一个国家的君主完全采纳。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这一思想的民主性和先进性。

3养民富民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富民思想,认为人民犯法的原因是没有恒产。“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在他看来统治者不想办法给民以“恒产”就是间接地在坑害百姓。那么统治者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孟子在见梁惠王时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百姓生活富足,就不会因为贫困潦倒取触犯刑法了。

4反对战争。他看到了百姓在战争中受到的苦痛,“征地以战,杀人盈野,征城以战,杀人盈城”。不论胜败,战争都是百姓的痛苦,人们在战争中妻离子散,流移失所。孟子主张以“王道”统一天下,提出“保民而王”,反对用“霸道”的方式征战他国。纵观历史,没有哪一个真正繁荣稳定的国家长期处于战争之中。孟子反对战争的思想,毫无疑问也是他重民思想的表现,在中国思想史上曾经闪烁过民主的光彩。

四、结论

萌生并发展于先秦时期的重民思想影响深远,为后世历代王朝所借鉴。虽然它只是统治者或思想家们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提出的一种维稳策略,但却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民众的拥护。以古为鉴,在当今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民生问题,以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谁的伞大
除夕夜
逛书店
过年
妈妈,我错了
快乐的一天
今天真快乐
不能用鞭炮吓人
文艺委员竞选
《木偶奇遇记》读后感
植树节
美丽的校园
春天
踢足球的故事
我帮爸爸讲卫生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拓展综述
全球营销中跨文化管理的分析和运用(1)
浅论我国动物保护法草案(1)论文
浅谈对我国司法独立问题的几点思考(1)论文
浅析企业博客营销模型的构建与实施(1)
论弱势品牌的营销策略(1)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过程与体制性分析
试论《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从前期《小说月报》看王蕴章和恽铁樵编辑思想的不同
“天鹅绒革命”是怎样发生的? ——苏东巨变十年祭
新时期企业品牌国际化的营销组合策略(1)
江泽民科技伦理思想探析
一个经过西化而回归的社会主义情结
对餐饮行业的语言艺术述评
关于澳大利亚司法制度的考察报告(1)论文
《要下雨了》教学目标
《要下雨了》重点字词梳理
《要下雨了》考点练兵:积累篇
《要下雨了》相关资料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一
《要下雨了》重点问题探究
《要下雨了》随堂练习:提高篇
《要下雨了》写作指导
《要下雨了》考点练兵:阅读篇
《要下雨了》教学难点
《要下雨了》整体阅读感知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二
《要下雨了》教学重点
《要下雨了》随堂练习:巩固篇
《要下雨了》重点字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