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27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想、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重视朗读训练。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教学步骤】
一、看导语,默读课文
二、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
三、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四、内容研讨
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帮助理解诗歌。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
五、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教学目标。学习笔记应该有一部分专门记“语文学习经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等方面应该分页记。每次小结只须提要式地记一两点。
六、再朗读
七、课外作业
从“研讨与练习”选题,或自行设计。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最钦佩的人
- 角色体验
- 走进大自然
- 春天的金河
- 不久以前,不久以后
- 鬼脸秀
- 我的未来不是梦
- 今天我下厨
- 一件令我悔恨的事
- 胜似亲人
- 舞蹈小公主——胡帼琛
- 《海洋朋友》观后感
- 星期天的大扫除
- 冬哥哥的到来
- 中国国宝——大熊猫
- 融资租赁优势分析
- 私募股权基金将成中小企业融资的新途径
-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探析
- 浅谈高校融资渠道的创新
- 汉语音译语素的语源标注及汉语教学
- 关于论文本分析在翻译中的意义
- 专科词典编纂的学科依托
- 企业融资策略论析
- 论明用稽疑:引用修辞现象的存在论渊源
-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的趋势发展
- 房地产业融资问题现状浅析
- 基于修辞研究的女性主义视角
- 试谈表示让步关系连词“即使”和“尽管”
- 从紧货币政策下中小企业融资对策
- 信息不对称与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
- 《蝙蝠和雷达》
- 《去年的树》
- 《麦哨》
-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
-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 《白公鹅》2
- 《牧场之国》
- 《秦兵马俑》
- 《猫》
- 《小英雄雨来》2
-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 《乡下人家》
- 《父亲的菜园》
- 《乌塔》教学设计
- 《小英雄雨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