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20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小说的要素。
3、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鲜明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设想】
1、收集有关作者和文中背景的资料,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消息。
2、分析人物,体会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有关作者及背景。
都德:法国19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一生写了13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1部剧本。1866年写了第一篇小说《磨房书简》,1868年写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小东西》。《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
二、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
2、了解小说的要素:
人物:韩麦尔先生、小弗郞士、“镇上的人”、“普鲁士兵”。
情节:小学路上、上课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社会:“小说开头写普鲁士兵在操练和两年一直有坏消息、暗示时代背景、交代社会环境。
三、深入探究
问题:小弗郎士尽情是怎样变化的?文中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人”?
明确: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国的语言,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对老师深切地敬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感情。
指名读:18~20。
四、讨论
1、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
五、拓展
与课外“最后一课”对比,说说异同。
六、小结
学生从内容主题、手法等方面全面小结。
【课后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还比较欠缺,例如:在交流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将所收集的资料全部都读出来,不会将相关的、有兴趣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在读书过程中总结归纳概括的能力欠缺,例如:在12~16段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表现,学生只能注意到贪权,对待老师的态度,未能注意到对待书本的态度这个方面,说明在提炼信息方面,视而不见的情况还存在。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读《掩耳盗铃》有感
- 我的爷爷
- 我学会溜冰了
- 难忘的小插曲
- 第一次观螃蟹争地盘
- 认识空气
- 我是“书虫”
- 雨
- 书,我的好朋友
- 小白兔
- 我喜欢剪报
- 街头见闻
- 可爱的小鸟
- 有趣的山村生活
- 未来的多功能黑板
- 法治视野中信访听证制度研究_司法制度论文(1)
- 析法官在调解中的角色定位_司法制度论文(1)
- 从君主主权、人民主权到公民权利_司法制度论文(1)
- 我国司法改革的目标_司法制度论文(1)
- 论行政复议机构设置的改革_司法制度论文(1)
- 英国二元律师制度的起源、演变与发展走向_司法制度论文(1)
- 晚清预备立宪述评法学理论论文(1)
- 人民陪审制度的理性之辨_司法制度论文(1)
- 构建刑事司法和解制度对人权保障的作用_司法制度论文(1)
- 取消人民法院内部案件请示惯例之我见_司法制度论文(1)
- 论“和谐社会”的私法构建_司法制度论文(1)
- 法院的公共政策形成功能:比较与定位_司法制度论文(1)
- 中国司法改革的逻辑悖论_司法制度论文(1)
- 立案先行调解制度探析_司法制度论文(1)
- 论我国紧急状态法律制度的完善_司法制度论文(1)
- 《借生日》教学设计四
- 《借生日》教学设计五
- 《借生日》教学设计三
- 《雪孩子》教学设计一
-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二组教学设计五
-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二组教学设计一
- 《比尾巴》 教学设计
- 《借生日》教学设计一
- 《借生日》教学设计二
-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二组教学设计二
- 《影子》教学设计
-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二组教学设计六
-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二组教学设计四
- 《雪孩子》教学设计三
-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二组教学设计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