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桃花源记》教学杂谈

《桃花源记》教学杂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桃花源记》教学杂谈

〖谈谈教师的教学行为〗

(二)设置程序性问题,启发学生探究

学习从学生发现问题开始,当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设置一些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学习探究。在这些实质性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按照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而不是教师自己的思路,再设置一些程序性问题进行引导。程序性问题是从实质性问题开始的,是探索实质性问题的过程,应逐渐推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有严密的逻辑性。如教《桃花源记》,如果学生提出这么一个高品质的实质性问题:“作者描写世外桃源的目的是什么?”教师不要马上回答他,而是引导大家来帮助解答。学生1可能会回答:“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学生2、学生3可能会有其他回答……)教师据此深入地问学生1:“作者为什么要向往和追求理想社会呢?”学生1可能会回答:“因为当时社会太黑暗了。”那么教师再追问:“这个意思文章里有没有描写?”学生1马上会回答:“没有。”教师再深入地追问:“为什么不正面揭露?”学生1可能会回答:“现实不允许。”或者“正面揭露会招致祸害”等。教师可以让他谈谈陶渊明辞官回家的经历来印证。教师还可以继续追问学生1:“由此可见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的一个特点,是什么?”因为问题有点难,可能一时答不上,教师可以让全班学生回答,学生七嘴八舌,应该会有人答出:“含蓄。”至此,教师可以总结说:“这篇文章不是直接地,而是比较曲折地反映了社会。读懂这篇文章就要透过文本,掌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深意。正面文章反面看。感悟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然后,教师可以按照这个方式继续追问学生2、学生3的看法。这是按照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而设置的程序,有利于启发他们的思维,深入地探究问题。

这是线性引导,教师还应该作多维引导。因为作品的形象和含义是多层面的: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平直的,也有曲折的;有平面的,也有立体的。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 看,又往往不同,这样,答案就必然是丰富多彩的了。

〖如何让枯燥无味的文言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语文教学大纲》对初中文言文的要求是:“要了解内容,能顺畅地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熟读背诵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巩固学习成果的必要途径,是其他任何教学活动所不能取代的一种训练。学生只有熟读背诵,加深了理解,积累了知识,才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要让学生做到熟读背诵,也要注意从趣字上做文章。如教《桃花源记》时,我采用让学生表演的形式,分别扮成渔人、村中人、太守和刘子骥,模仿他们各自的语言、动作、神态,这样就把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感非常清晰的再现出来,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就水到渠成。

〖中学语文课的导语艺术〗

(三)故事导入,引起兴趣

通过讲故事引入正题。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可以从与课题有关的生活实例或故事(科学发现史的典故,趣闻轶事,寓言,笑话等)出发导入新课。这种导入,不仅符合中学生认知的心理轨迹,还能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如教《桃花源记》,教师空着手走进教室,同学们对教师的异常表现十分奇怪。“这节课我来讲故事。”教室里立刻活沃起来。“讲故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哪些学生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举手的同学不多。我接着说:“那现在就请大家查查这条成语的含义。”

一阵快速的翻检之后,我继续说:“今天我就是想给大家讲‘世外桃源’的故事。”于是我便依照课文内容,加入自己的发挥,以讲故事的形式把课文内容讲给学生听。讲完后我说:“老师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故事的呢?它呀,就是我们课本的第20课,是篇古文。”话音刚落,学生便迫不及待翻书。这时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朗读、翻译、讲析。

可喜的是,故事不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独立理解文言实词也很有帮助。翻译、复述以至背诵都非常顺利,学生不觉得像以往学习古文那样艰涩。可见,凡是像《桃花源记》、《狼》这类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都可采用这种导入方法。

〖我的教学理念──浅谈语文创新思维培养中的辩证法〗

在语文创新教育中,教师要根据辩证法的规律,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前人的结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进一步探索,有所发展,有所开拓,达到创新。如教《桃花源记》,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了作者描绘的桃花源是对当时黑暗社会批判的现实意义之后,出示“桃源猜想”的题目,──现代人访桃源。让学生假设自己的身份,有个学生假设自己是企业家,眼中的桃源:

1、自然景美,空气清新,有丰富矿藏,珍稀动物,无污染,民风淳朴,一片和平安宁的景象。

2、人愚昧,保守,经济文化落后,没有纸、书,农业落后,无工厂、学校、商店、医院,没有电气化,不懂科学,原始生存状态。这就说明学生对作者所描绘的社会理想的积极性和局限性都有正确认识,体会到它既代表和平、自由一面,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同时,还融进了自己的理解、评价和创造,体现出现代人对桃源的认识:既向往又不满。显然,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辩证思维得到了培养,批判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有效的保证了批判的正确性,以利于发展创新思维。如果只强调批判,就可能怀疑一切;如果只会认同,那是盲从。这都有失偏颇。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校园
我眼中的月亮
春游
苹果的心情
在奋斗中前进
打飞蛾
假如我是
妈妈笑了
捉蟹乐
小狮子变好了
我的妹妹
工人伯伯真辛苦
倡议书
我的妈妈
小蝴蝶哭了
理想COP电耗比例法
关于SF6开关位置继电器的接线对防跳回路的影响
智能建筑的弱电工程
施工阶段质量的事前控制
防雷接地及电涌保护的方案和问题
涡旋压缩机通用几何模型研究
桑拿浴室场所电气设计的探讨
提高农网可靠性及安全性的措施
略论我国农用运输车产品技术发展趋势
35kV无人值班箱式变电所的应用
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采用砼接地体降阻的实例
实施21世纪公路交通发展战略的对策和措施
关于湿度测量的讨论
新型无功发生器中光耦合器电路参数的选择
浅析河北南部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教案讲义1
《找春天》课堂重点:拓展交流,强化感受
《找春天》教学设计及建议
《找春天》课堂重点:文章问题分析
《找春天》扩展练习
《找春天》教材简说
《找春天》课堂重点:背景描述 春的序曲
《找春天》教学建议
《我有两个月亮》
《找春天》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找春天》课堂重点:课堂回放 春的追寻
《找春天》课堂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找春天》课外延伸 春的赞歌
《找春天》读书笔记
《找春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