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01
以情动人,让学生畅所欲言
古往今来,无数文学作品无不饱蘸着作家的感情,凝聚着作家的心血。文学创造都被用于传达感情,主要是“以情动人”,阅读是一种接受情感的活动,主要是“以情会文”。情感不但是语言表现的动机,也是语言表达的内容。如果说各科教学都应晓之以理、传授正确的思想的话,那么动之以情、传授高尚的情感,就是语文教学的特征所在。
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篇篇感怀抒情的文学作品,处处流动着丰富的情感,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当充满感情色彩,没有感情的语文教学是苍白无力的。所以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我把重点放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身情感上。
培养和激发学生情感的前提当然是教师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但是作为新教师的我,自身原因,总是无法很好的去解读文本。因为要上公开课,所以不得不逼着自己认真地去看、去体会、去请教,后来发现深读此文之后,唤起了自己内心沉默已久的感情,本来有点落寞的心也重新燃起了希望。在准备时,我特意将一些过渡语句进行了修改,让它听起来更加生动。因为我觉得在课堂上教师的过度语言很重要。只有教师的语言投入了感情,学生的感情才能被真正激发。我的此种想法在上课时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在读到课文第20段描写胡杨树这部分文字时,我用了三个“一千年”(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来形容胡杨树,把它原本那种坚强、倔强的性格充分表现出来,并与文中的“20年”加以对比,强烈的反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情,勾起了他们想说的欲望。在我看来,这无疑是成功的。
在我看来公开课能很好的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与人交流的机会。在语文课堂中能够真正的为学生着想,单纯的让学生交流读文的感受,说自己想说的话。他们才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说出他们的真性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说明通情才能达理,达理必先通情,情理交融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理解文学作品所要传递的情感之后,教师应以富有情感的生动语言,再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境。使师生双方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当然作为新教师的我在课堂上还留下了太多的遗憾。由于自身的原因,总觉得自己不能给学生太多,不能给学生精确的引导,在部分问题的理解上也不解的比学生高明,点拨的也不够到位。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首先,在课前充分准备,其次,在课堂上要做出恰当的点拨和评价。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拾金不昧的舅舅
- 妇女节帮妈妈炒菜
- 清明节
- 春天在哪里
- 我的同桌是幽默大王
- 南汇游
- 自我介绍
- 生命球
- 可爱的春娃娃
- 献给母亲
- 妈妈的爱
- 日全食
- 小车子
- 我是幸福的
- 我最喜欢的小动物
- 关于提高教师师德,保障学生权利
- 我国高校学生权利探讨
- 适应社会需求,改革高校教学模式
- 关于实现高校法治化管理保障大学生权利实现
- 试论构建高校学生权利保障制度
- 高校学生权利主体地位的确立与依法治校
-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调整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 论析我国民办学校的教师权利及其法律救济
- 关于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以学生权利为中心
- 高校与大学生法律关系性质分析
- 关于高校处分与学生权利救济制度的完善
- 高校教师权利与义务的法哲学观照
- 关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高校班主任工作理念
- 试论大学生权利文化的构建
- 构建高校学生权利保障体系刍议
- 《诗两首》疑难解析
- 太阳
- 《诗两首》阅读材料推荐
-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 《诗两首》中心思想
- 《诗两首》重难点讲解
- 《诗两首》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
- 《乡愁》写法特点
- 《诗两首》多音字辨析
- 思乡古诗
- 《诗两首》写作特色
- 《诗两首》同步练习
- 《诗两首》同步轻松练习
- 《诗两首》教学设计
- 《诗两首》难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