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2、课后练习: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走向成功的思维基石
- 我心飞翔
- 齿轮
- 浅析流行文化
- 生活中的俄罗斯方块
- 出入人生
- 双赢的智慧
- 花草的意义
- 众生
- 任是流行也精彩
- 如梅在雪
- 尽显双赢智慧
- 一粒沙的位置
- 向前看,向后看
- 留给明天
- 变电站新建工程旁站监理实施细则
- 信息网络·电于商务·现代物流(1)
- PE线与N线区别
- 某热电厂工程监理工作总结
- 水电工程施工阶段监理规划
- 物流中心功能研究(1)
- 供配电专业大纲
- 水电站工程监理大纲
- 混凝土表面缺陷预防措施
- 电梯采购的注意事项
- 电气工程监理细则
- 电厂机组热网技改工程监理旁站实施细则
- 高速公路防撞护栏的施工经验
- 变压器绕组变形原因及危害
- 关于公路工程建设中业主、监理、承包商的行为规范探讨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
- 《吃水不忘挖井人》片段教学案例3
- 《吃水不忘挖井人》片段教学案例1
- 《司马光》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三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二
- 《司马光》教学设计六
- 《司马光》教学案例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1
- 《司马光》教学设计五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3
- 《司马光》教学处理
- 《司马光》
- 《司马光》教学设计
- 《司马光》片段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