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4-01
《孤独之旅》问题探究
1、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出发时:
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
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
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
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
坚强。
2、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3、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⑴ 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⑵ 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⑶ 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⑷ 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4、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
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5、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
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如:写父亲拼命赶鸭子,“不肯给它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写鸭群“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少年杜小康?作为低等动物的鸭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看医生
- 美食家的结局
- 有意义的生日
- 游赣东北乐园
- 遇到难题想办法
- 看话剧
- 小猫
- 我
- 魔鞋
- 小白龙
- 自我介绍
- 儿童节的来历
- 时间一去不复返
- 夏日趣事
- 奶奶家的小鸡让猫叼走了
- 董事忠实义务研究法学理论论文(1)
- 论商业信用与商业信用制度之构建法学理论论文(1)
- 试论跨国银行监管的法学原理法学理论论文(1)
- 法律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
- 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诞生与成长法学理论论文(1)
- 法伦理学如何可能
- 公民个体为本、统一宪政立国(下)法学理论论文(1)
- 法院取证违宪吗?
- 法律方法法学理论论文(1)
- 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学理论论文(1)
- 侵权行为概念之研究法学理论论文(1)
- 康有为宪法思想述评法学理论论文(1)
- 在规范与价值之间 ――评《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
- 第三者强制责任险制度实务的几点看法法学理论论文(1)
- 两种自由概念(四)法学理论论文(1)
- 《葡萄沟》第二课时说课设计一
-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三
-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三
-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一
-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五
-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六
- 《北京亮起来了》综合资料一
-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一
- 《动手做做看》教学建议
- 《葡萄沟》第二课时说课设计二
- 《北京亮起来了》综合资料二
-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八
-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四
-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四
-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