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17
《杨修之死》看人际交往的原则
初中语文,有一篇文章《杨修之死》是节选自《三国演义》的。从杨修之死的原因探索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杨修之死,死在不慎交际,没能很好地处理好与曹操的关系。好为人师,持才放旷的性格造成了他人际关系处理的失败,从而一步步地把他推上死亡的边缘。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文中所体现出来的人际交往的原则。
第一,替别人保守秘密。
我们顺着课文的情节结构来看,导致杨修之死的直接事件是“鸡肋事件”。本来,说者无意,曹操本是无意中道破军机的──欲撤兵。作为行军主薄的杨修,应该是“听者”也无意,不要过多地去仔细思考,过问口令──“鸡肋”之事,但他偏是“听者有心”,又擅自加以宣传,焉会不惹火上身,而致杀身之祸。
这里,体现的一个人际关系原则就是,对于别人的隐私,不知道就不要去过问,即使他无意告诉了你,你也应该替他保守秘密,而不得擅自宣扬。试想,谁会喜欢一个专揭自己烂疤的人?这就难怪曹操要杀杨修了。
当然,导致杨修之死的,在文中还有六件补叙的故事。它们分别导致了曹杨矛盾的产生与进一步发展,是杀修之事──鸡肋事件的前奏。它们所体现的人际关系原则是:
第二,不要自作聪明。
第一件事,操在园门内题“活”字,其本意是和园工们逗智或说斗智。众所皆知,操不仅是个帅才而且是个文才。他本是想露几手给园工们瞧瞧,好摆摆他的官威,好让那些园工们不知怎解,好来向他请示一番,以过足他的官瘾。但杨修却自作聪明地揭破迷底,委实不知趣。大坏操的美好计划,招致操忌,也就是在所难免了。试想,现在当官的那个不是对下属所做的事“鸡蛋里挑骨头”,以体现其存在的价值。这就是难怪现代的秘书在起草文书时,往往须故意写错几个字,好让那些头头有画圈的地方,以便通过。
第三、不要目中无人。
第二件事,修近乎恶作剧地把操的一盒酥给分吃道了。这分明是目中无人,狂妄自大极至。谁都知道,现在当领导,时不时会有人提着礼物来参拜。如果仅仅是生果之类的礼物,被下属分吃掉了也无关紧要。要怕的就是月饼盒里装现钞,十几万甚至几百万的,用来贿赂头头的。如果这样的礼物,给你做下属的随便“分吃”掉了,他岂有不恼火之理?不“恶之”才怪!
第四、亲疏有间。
第三件事,操梦中杀人,本是“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修既然知道是曹操的假意杀人,那么,他只有两条路可走。一就是亲而近之,同流合污;二就是与操彻底决裂,疏而远走高飞。但是,修却仍身在曹营而不同流合污,致使“曹愈恶之”!这里体现出来的就是:亲疏有间。在官场中,你要么与头头们同流合污,要么辞职不干。想保住职位又不想与头头同流合污,是不可能的!
第五、不要插手内部的权力相争。
而对于后来的三件事,更是由于修插手曹内部的权力相争,且公开地表示支持某一方,这很不理智。事性的发展,往往并不是朝着你所意愿的方向去发展的,它往往朝向相反的方向。假使修不死,后将亦被丕所害。因为他上台后绝不允许一个自己的对手的谋士在眼底身边存在的!这就告诉我们,对于领导的人选,如果是内定,即使有你自己的人选倾向,也不要公开表示支持,这样做不利于隐藏自己和保护自己!
因此,从《杨修之死》一文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被人们普遍忽略的人际关系问题,为我们立足社会提供反面的人际关系范例,以借鉴而避免重蹈覆彻。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心中的“太阳”
- 我们班的“四大才子”
- 我的同桌
- 我的爸爸
- 我最好的朋友
- 吾班的娘娘腔
- 我敬佩诸葛亮的N个理由
- 我们又长大了一岁
- 我的妈妈
- 我爱我的理由
- 我的小伙伴
- 吹牛一家···我倒!
- 可爱小妹嘟儿
- 小李子
- 我的老师
- 浅论当前大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 浅析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 探析人格权中经济价值法律保护模式
-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
- 分析死者人格精神利益的民法保护
- 研究新形势下护士的心理压力
- 浅论汉语拼音教学方法
- 研究游泳对新生儿情商影响
- 研究从财政预算角度分析我国住房保障
- 研究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资金“洼地”效应
- 浅谈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改革
- 研究提高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
- 讨论死者人格利益保护
- 研究如何组织幼儿的音乐欣赏活动
- 护生实习阶段临床能力评价现状与展望
- 《新闻两则》教案
- 湖心亭看雪
- 屈原《雷电颂》教学设计(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师中心稿)
- 《三峡》美点寻踪
-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师中心稿)
-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归园田居》《游山西村》
- 十四 我的母亲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 七背影(人教版八年级上)
- 二 《长征组歌》两首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 十六 小石潭记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 27、曹刿论战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 二十一 苏州园林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 二十八奇妙的克隆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