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0
谈《出师表》的潜主题
公元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上伐魏之前,向后主刘禅进表陈情,这就是为陆游盛誉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前出师表》(以下为和教材标题一致,一律称《出师表》)。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代表作。后世读者感于诸葛亮的真情切意之余,对其主旨,形成了这样的定论:表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出师表》一文感情深挚,言辞恳切,具有丰富的涵蕴和主题,下面,笔者就这篇表文的“潜主题”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开掘与同仁们共榷,同时为作品或文本的“潜主题”的分析提供一个具体的个例:
1、追求道德的完善:进表陈情无自取之意:
刘备临崩前托孤诸葛亮,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然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刘备的这一番话,对追求道德完善的诸葛亮来说,是内心深处永远的隐痛。当时,他手握军政大权,又要在“益州疲弊”之时率师北伐,昏庸之后主未必以此为然,臣僚们也定会有所非议。在这种情况下,追求道德完善而又以相位行君事的诸葛亮的确有必要表明一下自己无意自取的立场。
我国自古就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训戒,道德价值总是至高无上的。这种价值往往带有鲜明的封建社会以等级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的特征。正如湖大的王齐洲教授指出:“每个人只有在宗法等级制度的金字塔形的阶梯上占据恰如其份的一个位置,才能得到社会的肯定;他的事功也只有在适合他的身份和位置的前提下才能受到社会的赞扬。”正是因为诸葛亮对道德完满的追求为刘备所烛察。也正如金圣叹评点《出师表》时指出:“岂‘知臣莫如君’,而自取之语,乃遂敢真蹈也?”刘备完全相信诸葛亮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破坏等级制度,从而背离自己的价值目标,不过是以示他和诸葛亮肝胆相照,对诸葛亮推心置腹而已,目的是使诸葛亮为他刘氏父子肝脑涂地鞠躬尽瘁。
诸葛亮追求道德的完善,必然不会“自取”,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诸葛亮第四次伐魏的情况中得到验证:当时,诸葛亮夺了祈山形势,迫使魏兵屯渭滨,曹真病死军中,而司马懿斗阵失败,魏方正军心动摇,正是取长安图中原的千载良机。而司马懿散布流言,诱骗后主诏还诸葛亮。诸葛亮明知是佞臣蛊惑,且深知“日后再难得此机会”,还是为免遭“欺主”之嫌授人以柄而违心地班师回朝,失却了一次天赐良机。从这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对昏庸的后主之诏尚不敢违,更不用谈其“自取”之心了。
《出师表》全文共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并在表文中请命:“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事实上,诸葛亮不过是在反复申述其在金字塔形的等级制度中的位置,目的是坚定刘禅对自己不会“自取”的信心,让他放手伐魏助其“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然而“此地乐,不思蜀”的后主何曾有这等的理想和报负,诸葛亮在固守着道德价值的前提下的主观努力必然化做充满遗憾的梦幻,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感叹和唏嘘。
2、临表涕零:理想幻灭的现实慨叹:
诸葛亮一直以道德的完善为价值目标,但他不是没有另外的价值追求。虽然他曾向诸葛均表示过:“功成之时,即当归隐。”这句话在表明了他的“澹泊”和“宁静”的同时也表明了他在事功方面的目标和追求。他在“定三分隆中决策”时,就把“大业可成,汉室可兴”作为奋斗目标,并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的战略构想。在北伐曹魏前的这篇《出师表》里,更明确地把“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为自己毕生经营的伟大事业。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他在事功方面是一直有着明确的事业理想和价值追求的。在这篇表文里,诸葛亮自云:“临表涕零。”伐魏就伐魏,为何要“临表涕零”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国事正危急存亡之际,而后主却处醉生梦死之时。刘备临终的“不才”之目已然验证,以他“既生瑜,何生亮!”(周瑜语)、“此天下奇才也!”(司马懿语)的才能却不能实现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因此,理想失落的现实慨叹令其一眶热泪就自然不过了。其实,他的一眶热泪正是为对后主积淀了太多的热望与理想而洒落。但是,他要追求自己的道德完善,又不能不对先生临终的垂托尽力而为,同时,他也希望“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美好前景能够多少打动刘禅。所以,“于是而身提重师,万万不可不去;心牵钝物,又万万不能少宽。因而切切开导,勤勤叮咛。一回如严父,一回如慈妪。”因此,他“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叮咛痛切言之。”但是,他对自己劝勉后主效法先帝、发扬“遗德”以振兴蜀汉是否有效深感怀疑,甚直是绝望,因而“临表涕零”百感交织。金圣叹的评点之中,连用五个“自叙最悲苦”来分析诸葛亮当时的心境。的确是十分恰切与精辟的评点。可以说,历史为诸葛亮提供了出色的活动舞台,但他事昏庸之君,其结果只能是宏伟的理想化为现实的泡影,他的一生也被涂上了浓重的悲剧色彩。在他“临表涕零”慨叹理想幻灭的现实之时,也令我们后世读者“临表涕零”感慨万千。
3、防患未然、警示诸臣:
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良将择主而事,杀主献土的情况极为普遍,更有甚者,一些手握大权,身拥重兵的重臣经常做出“自取”之事。“三国鼎足”的大势也正是在上述情况下形成的。张扬个性,建功立业的思想影响着世人。回顾“三国”的历史,此种例子举不胜举,如董卓废少立献,曹丕废献自立,司马代魏,魏延杀主献土,以及吴懿、张翼、姜维等人背主之事都是那种时代风习的使然。正是因为对这一点的深刻认识,诸葛亮不能不当担心他提师远去之后发生宫延政变。这同样也是《出师表》的主题之一,对此,金圣汉挖掘得异常深入,分析得异常透辟。所谓“此表所忧,不在外贼,而在内蛊也。哀哉!”可谓一语破的。受此影响,吴楚材也在《古文观止》里评说:“时宵小伺侯,必有乘孔明远出而蛊惑其君者。”
《出师表》全文中,十三次提及“先帝”,无非是想让诸臣不要忘了刘禅是先帝之嗣,不要忘了先帝之“殊遇”和“简拔”,其用心可谓深远。正如前文指出,在《出师表》里,诸葛亮以极其悲苦的语调陈述身世,不过是想以自身的忠贞感染诸臣,其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使诸臣看在先帝的份上,忠诚于昏庸之君。正是因为其“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的磊落和坦荡才使其“行君事而国人不疑”,也影响着诸臣,使他们表现出了对刘氏父子的无比忠贞,甚直得到了敌手的尊崇,以至曹睿在临终前仿效刘备托孤,要司马懿学诸葛亮“竭尽忠诚,至死方休”的榜样。诸葛亮忠贞的人格力量可见一斑,可惜司马父子并非诸葛亮,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诸葛亮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诸葛亮借出师一表警示诸臣。
上述三点,就是笔者对《出师表》一文“潜主题”的阐释。当然,也可能会有读者从另外的角度对其“潜主题”作出挖掘。一篇作品、一个文本的“潜主题”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阵地之一,这也正是笔者写作此文最重要的目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观看军训汇演
- 我的同桌
- 假如我有一张魔毯
- 假如我有一张魔毯
- 我是一条热带鱼
- 天鹅、梭子鱼和虾
- 假如我有一张魔毯
- 未来的桥
- 水果王国舞会
- 美丽的雪景
- 勇敢的鸡医生
- 懂事的
- 我是小鸟
- 零的自我介绍
- 妈妈,母亲节快乐
- 试论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思考
- 浅析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制度的法律完善
- 简论民办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论职业学校图书馆采访工作探讨
- 浅论高职学生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的心理分析
- 试论企业文化视角的职业院校班级文化构建
- 浅析高职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研究
- 浅析艺术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 试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
- 试论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特色专业建设的突破口分析
- 试析高校党政办公室作风建设的思考
- 试析体育信息传播对高校体育的影响
- 试论加强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建设的思考
- 试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创新模式
- 试析中高职数学课程的衔接
- 西安市民的回归记忆
- 见证历史,演绎尊严──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
- 香港回归时查尔斯日记原文
- 香港简介
- 老记揭秘香港回归“世纪新闻大战”
- 客观的事实 主观的印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
- 香港书写新的辉煌──国际社会评香港回归十年
- 粉碎魔窟──苏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
- 奥斯维辛集中营
- 让史册永记回归的时刻──评析《别了,“不列颠尼亚” 》
- 精确·凝练·鲜明·庄重──《别了,“不列颠尼亚”》语言美赏析
- “奥斯维辛集中营”简介
- 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和显示意义
- 新华通讯社简介
- 平中见奇的佳篇──评析《别了,“不列颠尼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