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重读《再别康桥》之我见

重读《再别康桥》之我见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21

重读《再别康桥》之我见

高中新教材选入的《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笔者在教学该诗时,揣摩吟咏中,对诗中的有些章节,结合作者的背景生平及创作意图,有一些个人的理解体会,述与此,就教于大方之家。

1、对《再别康桥》中开头和结尾以及“轻轻的”与“悄悄的”理解: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开头与结尾的两小节中“轻轻”和“悄悄”,在诗歌中起何作用呢?对此,注者颇多,看法殊异。笔者认为,前后此两小节,作者把康桥看作人,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这样,我与母校的交流就成了与人的亲近,有了人的感情,如此,可以看作是一种拟人的写法。以此表达了诗人对母校康桥的一片深情。

体会过与亲人尤其是母亲见面与别离的人,往往有这样的经历:年末岁尾,游子归来,为了给母亲一个惊喜,也为了不扰乱母亲宁静的生活,省去母亲为即将归来的儿女的操办,儿女多是“轻轻的来”,尤其是“悄悄的来”;为了工作事业,为了养家糊口,节假一过,劳燕分飞,儿女就要走了,离情别绪萦绕母亲心头,旧时的母亲是手捧游子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今日的母亲,行车安全吃喝拉撒,一遍遍地叮咛嘱咐。东方欲晓,夕阳西下,游子登程,手提行囊,为了不惊扰母亲,多选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儿女所以如此之为,是为了不惊扰母亲,这是对母亲的深挚之爱。

通过如此的联想理解,我们可以不难理解诗人在开头和结尾两小节里面为什么反复吟咏“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因为把康桥拟人化,所以诗人告别的再见的,已不是客观物质的母校康桥,而是已经人性化了的母校,如此的写法,深切婉转地表达出了对康桥母校的深情……一个“轻轻”与“悄悄”,平实的语言中,蕴涵着对母校的深深依恋;一个“轻轻”与“悄悄”,虽平浅却悠长,表达了诗人绵长细腻之情感。“轻轻”与“悄悄”表达出的深远意境,可看出诗人驾御语言的不凡技巧。当我们反复吟咏“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时,会深切地感受到一种撼人心扉的人性之美!

另外,为什么诗中说“我不带走一片云彩”,而仅仅“作别西天的云彩”?可以理解为这是“我“不忍心呀!母校康桥教育了“我”培养了“我”,我无以回报其教育之恩,我怎能拿走她的任何东西呢?哪怕仅仅是一片“云彩”!

2、《再别康桥》的第五第六小节里面有,“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对此,是否可以作这样的理解:

先看“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小船儿在水中飘荡,诗人仰望星空,由神秘的星空联想到别离,由别离,诗人翩翩飞翔的思想也在自由的境界里“漫溯”翱翔。“漫”者,充满覆盖也;“溯”者,向上也。诗人的思想将“溯”往何方?从诗人的笔端,我们可以知道是“向青草更青处”!何以如此“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君不知,古人有“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的诗句么?那是什么样的意境啊!无边的碧草,遮盖了古驿道,点染了旧城池;青青之草,弥漫天地,送别“王孙”的离情,也弥漫了送别者的心间……如此,我们应该可以理解诗人为何要“漫溯”“青草更青处了”!诗人于小船中仰望星空,想到就要离开康桥,别情涌上心头,再联想到中国古人离别诗章中吟咏的青草,于是,有了“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诗句,于是有了这意韵无穷令人玩味不尽的意境!

再看“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星辉”是不可能用船儿装载的,但是“星辉”却是可以看见可以感知的,但它又是无形的。诗人在这里却要用小船儿“满载”它,这是何其大胆奇特的想象。想象一下,诗人独倚扁舟,荡漾在闪烁着细碎银光的柔波里,仰望星空,遐想被触发,引出了诗人莫名的忧伤……星空是迷离、悠远、浩瀚无际的,从闪烁的群星中,地处异国之邦的母校而且即将离去的诗人,是否联想到了遗恨千古的牛郎织女,从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中,更感受到了离别的忧愁?

作者将中国古人以水、草写情的意象,与宁静的康河、现代的大学及西方的文明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而不显一丝雕琢之痕,表现了作者不凡的表达技巧。

3、第六小节中“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又该怎样理解?初读者常常会不自觉地问,“离别”既然是“悄悄”的,怎么会又有“笙箫”?矛盾否?

诗歌要借助想象。此时无声胜有声。笔者认为,对该句诗,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虽然诗人主观上是想“轻轻”、“悄悄”的离去,但是心底的波澜却如潮起潮落,诗人心灵的深处,奏响的是离别的呜呜咽咽的“笙箫”!貌似平静,心儿却在吹奏着“怨杨柳”、“琵琶行”!心底是不平静的呀!何为要吹奏“笙箫”?“笙箫”者,中国传统之竹乐器也。其声低沉婉转,夜间吹奏,更能勾动人的离情别绪!离别的惆怅,充溢心头,而外在的表情世界却是风平浪静的!这好有一比,就像一首诗,一支歌,描在纸上,是无声的,而诵读的人,吟唱的人,却可以从无声的字面上凝固的音符间,体会到婉转的声韵,领会到铿锵的旋律呀!同时,“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也照应了开头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潇洒飘逸的诗人徐志摩,以流淌着真情的生花之笔,把新诗的表现形式同中国古老的诗歌意象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技巧可谓圆熟高超炉火纯青!难怪世人公推《再别康桥》是作者的代表之作了!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今天我生日
汶川地震有感
可爱的英英
自我介绍
我的同桌
秋景
吊兰
攻击蚂蚁
小白兔
家乡特产
海下橘子王国的故事
谁是最佳水果?
可爱的小狗
爸爸妈妈的小时候
小树伴我快快长
论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相互关系
浅谈电视主持人队伍建设与管理
关于艺术的一些思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研究新进展
多数统治、多数暴政与多数善政——民主政治的制度基础
西方遗嘱继承理念变迁及规律(1)论文
农民集体所有权主体的明确性探析(1)论文
我国地方政府体制创新研究
对地、县、乡三级地方政权机构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论中央地方关系中的集权和民主问题
经济类节目主持人的非言语沟通技巧
物权客体代位主义研究(1)论文
权利的人本主义解释(1)论文
民事与行政交叉案件审理问题研究(1)论文
程序法治建设:论交往行为理论的解读(1)论文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之三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
《秋天的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教学设计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2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之二
《小壁虎借尾巴》讲读教案设计
《月亮的心愿》教学片断及反思
《北京亮起来了》
《松鼠和松果》教学片段实录及教学反思
《找春天》
《荷叶圆圆》课堂实录及反思
《爱迪生救妈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之一
《画家乡》
《我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