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写作背景
翻新时间:2023-06-19
《诗两首》写作背景
一、《雨巷》写作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
二、《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旅游欧洲的归途中,时值1928年11月6日。“康桥”现在通译为“剑桥”,英国的学术、文化中心,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也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徐志摩年轻的时候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这次重游康桥是在一个夏天的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对往事美好回忆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但遗憾的是,由于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迎接他,于是,他就一个人漫步在七八年前曾生活过的地方,感受那美好的回味。在他乘船离开马赛归国途中,在汹涌澎湃的海涛声中记下了重返康桥时的感受。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王大为——一个成功的例子
- 晚霞
- 我的大朋友王兴伟
- 看F1
- 孤苦无依,再失亲人
- 骑自行车
- 武汉的热干面
- 啊,未来......
- 建“大坝”
- 我学会了下跳棋
- 拔牙
- 外婆学电脑
- 月夜看瓜—《少年闰土》续写
- 皮肚
- 白洋淀的芦苇
- 试论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 关于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 试论优化职业教育办学环境研究
- 关于高职院校涉外法律职业教育分析
- 试析以“双证”实践“双核”融通提升就业竞争力
- 试论高职《经济学基础》项目教学模式的实践
- 试论实训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 试论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发展性考核评价
- 关于现代影像技术在《物流设施与设备》教学中的应用
- 试析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 试析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并举与融合
- 试论高职统计学原理的教与学
- 试析PBL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 利益相关者组织:析高职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路径
- 试析以社会化为切入点进行大学生职商培育
- 《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风筝》教学设计
- 《风筝》教学设计
- 《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风筝》教学案
- 《风筝》教学设计
- 《风筝》教学设计
- 《风筝》说课稿
- 《风筝》教学设计
- 《风筝》教学设计
- 《风筝》教学设计
- 《风筝》教学设计
- 《风筝》教学设计
- 《风筝》教学设计
- 《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