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孔雀东南飞》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刘、焦之死?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鲁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
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
刘兰芝、焦仲卿与焦母刘兄不同的是:刘焦的爱情理想与这些封建教冲突,而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
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
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2、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如何实现和完成的?
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
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此外,简洁的人物行动刻划,精练的抒情性穿插,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都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3、如何理解结尾“化鸟”这样的情节安排?
这首诗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精心塑造人物形象,在结尾安排了“化鸟”这一情节,则是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具体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巧妙结合则充分地表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矢志不渝的爱情,表现了人们对幸福婚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从而更充分地表现了诗歌的主题。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最敬佩的老师
- 我的好妈妈
- 一件让我讨厌的人
- 我们的沈老师
- 我老爸是“三星级”
- 建国英烈——方志敏
- 我的平头爸爸
- 妈妈让我懂得了道理
- 班主任生气了
- 我的老师
- 老师也疯狂
- 我最敬佩自己
- 美丽的班主任
- 憋在心理的话
- 我敬佩的铁路工人
- ICT 助力中国经济绿色转型
- 古代文学论文古代文学元明清论文选题方向
- 2012中国经济“稳中求进” 等
- 中国经济已经见底了吗
- 古代文学论文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程建设之我见
- 万历年间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 古代文学论文佛禅对柳宗元山水诗的影响刍议
- 2012:营造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 中国经济:在世界危机中重新洗牌
- 中国经济转型期城镇少数民族教育收益率的实证研究
- 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接受
- 中国经济转入低速增长概率大
- 古代文学论文李白写实文学思想述论
- 试论场景描写在小说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 李勇:将天津开发区建成中国新经济平台
-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 《再见了,亲人》第一教时教学设计
-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