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课后练习> 《游褒禅山记》课文品读

《游褒禅山记》课文品读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12-13

《游褒禅山记》课文品读

这是王安石惟一的一篇游记(其《鄞县经游记》实为其任鄞县县令时的巡视各乡工作的日录),除去例行的结尾,整齐地分为两个大部分,前部分记游,后部分论说。第一段写游山,路线是:入山──慧空禅院──华山洞。但我们看到的却是一段考证文字,考证了褒禅山和华山洞得名的由来,根据倒仆的石碑考订出华山应读作“花山”,纠正俗传的音误。至于一般游记必不可少的内容,如山的形势风光如何,作者一行有没有进禅院“随喜”等,却竟然毫不提及。

第二段写游洞。前洞只有三句介绍性的概述,还谈不上“游”;后洞是此游的重点,但除概况介绍外,也只写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为止,究竟怎么个“难”,怎样的“奇”,也没有一字具体形容。游程就此半途而废,匆匆结束了。

出洞之后,作者却不惜笔墨,围绕着“悔”字做起文章来。首先详细补叙了两点实事:其一,“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其二,当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十一”已是“所见愈奇”,则那未至的“十九”以及更深处境界之更加奇妙也可想。倘若真是“火且尽”,倒也无可奈何了,偏偏力尚足,火尚明,一切条件具备而“不得极夫游之乐”,这就构成了“悔”的前提,接着又对举了在共同现实面前的两种不同态度,以他人的“咎”旁衬自己的“悔”。

只“咎”疲倦者之欲出,是从客观上推卸责任;而“悔”自己之“随之”,则是从主观上寻找原因。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有严于自责的精神,由责生悔,由悔生思,由思生悟,由悟生叹,引发了一段大议论,通篇为之振起,把如两崖对峙、壁立千仞的记游与议论两大部分有机地联系了起来,过渡非常自然。

第三段以一声感叹接转,以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方能有得,兴起自己的思考,细致地叙述了“求思”的三个层次。自“夫夷以近”至“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为一层,从游洞的经历直接体会到欲达目的,必须“有志”。“有志矣”至“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为二层,进而从反面作逻辑推理:有力有物而无志,其后果已为实践证明;那么,有志而力不足,物不备呢?结论也是不可能的。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志、力、物三要素缺一不可。

“然力足以至焉”至“其孰能讥之乎”为三层。物是客体,故暂置而不论,着重分析志与力的关系。志是意志,力是精力,二者虽同存在于主体之中,却非齐等平列,志起着主导作用。哪怕同样是“不能至”,有力而志不坚,在人会被讥,在己会有悔;尽志而力不足,在己既无悔,人亦未能讥。

思考到这里,已经豁然开朗:要争取理想的实现,就须意志坚定,尽力而为,成败在所不计。于是“此予之所得也”一句总述,完成了认识的全过程,获得了思想的升华。这一段是全文的中心,是作者用全力来捕捉和表达的主旨所在。层层析理,文意愈进愈深,文笔曲折多变。

抓住四个“不能至”,交错叠用“然”、“而”等转折性的连接词,令人感觉如登九折之坂,虽陡险而不断;如溯九曲之溪,虽萦回而相通,充分体现了作者峻拔奇崛的文风。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保护水资源
游邵伯湖
寒假跑来了
一首令人心酸的颂歌
妈妈我错怪您了
企盼2008
逗人的小猴表演
笨狼上学
未来学校
暑假里的一件事
大龙虾
淘气的蝙蝠
新被罩
春天地脚步
楼房的痛苦
学校“规范管理年”期间保卫综治工作总结
2012年创建平安校园工作总结
工程建设公司安全工作总结
纪检部文明督察大队上一学期工作总结
学校法制教育活动总结
2012年学生会主席个人工作总结
秋季学生会工作总结
2012年度上半年法律援助工作总结
党支部2012年年终工作总结
学生会心理咨询室工作总结
上半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范文
2012年小学安全工作总结
中学安全教育活动总结
2012年中学学生会工作总结报告
2012年上半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建设工作总结
发挥内部审计在基层事业单位中的监督管理作用
刍议乡镇工程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大股东控制与审计质量相关性研究
浅谈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持续审计
工程造价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探索与讨论
审计委员会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对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职业化的探究
作为一种新趋势的战略审计
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力度 服务干部管理
陕西省审计学会召开六届四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
从簿记到审计 现代会计职业的成型
职业怀疑、职业判断与审计艺术
浅析我国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经济责任审计相关问题探讨
高职院校审计学教学困境及应对研究
海燕
《海燕》问题探究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写作特色
燕子
《海燕》重难点讲解
《海燕》结构分析
《海燕》教学设计
燕子
《海燕》词义辨析
鹰之歌(摘录)
《海燕》写作特点
《海燕》主题思想
《海燕》知识延伸
《海燕》语法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