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24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合作学习,结合注解,疏通字句,抓住主旨,分清层次,明确作者观点。
3、学习作者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勇气和精神;追求健康积极的学生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课前演讲已经进行大半个学期了,有的同学演讲很精彩,有的同学则稍逊一筹。这一轮演讲主要是为了锻炼咱们同学的“胆儿”,让你敢于站在讲台上面对下面的同学侃侃而谈。那么真正的演讲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通过学习第四单元来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阅读单元提示。总结出学习演讲辞的方法。
探讨:如果你要发表“就任班长之演说”,你都想说些什么内容?
好,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第一篇文章《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看看蔡元培的这篇就职演说是怎样写的,内容与我们构思的又有什么不同?
二、教学过程
1、简单介绍北京大学相关知识。参考教参“整体把握”中的内容。
2、分段朗读文章,解决字音问题。如:
数载(shù zǎi)
干禄(gān lù)
提携(xié)
肄业(yì)
孜孜(zīzī)
造诣(yì)
店肆(sì)
沦丧(lún sàng)
訾詈(zǐ lì)
冶游(yě)
塞责(sè zé)
会晤(wù)
相(xiāng)
勖(xù)
敷衍(fū yǎn)
庶民(shù)
切磋(qiē cuō)
正轨(guǐ)
砥砺(dǐ lì)
鲜为人知(xiǎn)
3、再读文章,思考: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中心突出、结构分明。直接引入对演讲辞的介绍。
演讲又叫讲演、演说,是指演讲者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借助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向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感情,从而达到感召听众的一种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演说辞是在较为隆重的形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也叫演讲稿。它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
由于演讲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在这方面是个典型的范本。它的结构非常明晰。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明确提出了三点要求,结尾点出自己的计划,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4、那么内容与我们构思的又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明确:我们的重点在自己,主要谈自己的施政纲领;作者的重点在听众,主要谈对学生的要求。那么,大家思考一下,一上来连客套话也没说,就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可以看出蔡元培是个怎样的人?联系三点要求,两个计划谈谈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及他对北大的贡献等等。(可由这两个问题引入:在文中,严厉务实的北大新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了哪三点要求?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开门见山地提出这三个要求?)
5、从他对青年学子的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蔡元培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讨论。
三、从蔡老先生的演讲中你受到哪些启示
讨论。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雨天真好
- 欢乐的“六一”
- 春天来了
- 钢笔与墨水
- 家庭游戏
- 我爱我的家乡——瓜园
- 绿荫场上
- 我的军令状
- 鼓和香草读后感
- 智救小鸭子
- 《精卫填海》读后感
- 我终于做出了这道题
- 假如
- 开学了
- 寻找秋天
-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
- 舞蹈文化观念与舞蹈本体意识
- 论梦与音乐创作的关系及其心理转换
- 论独立民事抗诉再审程序之构建(1)论文
- 舞蹈:洋为中用50年
-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 乡镇为什么是民主化进程的“绊脚石”
- 世界文化视野中的楚美术
- 我国医疗侵权举证责任分配之反思与重构(1)论文
- 论诉之利益-基于正当利益的司法保护及中国实践(1)论文
- 论请求权与债权之关系混淆的历史成因与理论对策(1)论文
- 何为艺术与科学——兼评“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
- 新世纪美术的中西问题
- 工业时代的戏剧命运对魏明伦的四点质疑
- 论我国林业物权制度的完善(1)论文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14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9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12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18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10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11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13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及反思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24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20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19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8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22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23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