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真实的绝望──关于《祝福》主题的再思考

真实的绝望──关于《祝福》主题的再思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11

真实的绝望──关于《祝福》主题的再思考

《祝福》的主题是启蒙还是感叹?是愤怒地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达毁掉“铁屋子”的奋力呐喊,还是痛苦地抒发唤醒愚昧的艰难,倾吐身处黑暗长夜中真实的绝望?这是一个关系到怎样按照新课程标准教学鲁迅作品,怎样让学生认识鲁迅、学习鲁迅的问题,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执教新编高中教材课文《祝福》时,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关于《祝福》的主题,中学语文界曾长期并存着具有代表性的、至今仍被不少教师当做“标准主题”的两种分析:

一是《祝福》的主题在于揭露“四权”(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中国妇女的迫害。(着重号为笔者加,以下同)这种观点自建国至80年代中期,始终贯穿于各类语文教学资料之中,而且是这一时期语文教师教学所必须遵循的标准主题。其主要依据是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一段话,“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宗法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我们曾经依据教参引导学生做这样一一对应的分析:祥林嫂是“四权”的受害者;她的婆婆、大伯、堂伯身上体现了族权;柳妈和四婶身上以及神庙体现了神权;未出场却压在祥林嫂心中的祥林和贺老六体现了夫权;而鲁四老爷更是这“政权”的代表,因为农村中的封建地主是国家赖以统治的基础。“所以说,鲁四老爷是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是元凶”。

二是《祝福》的主题在于“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理由是:鲁迅先生当时的战斗实践,主要是“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而封建礼教就是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封建礼教,一直是鲁迅先生反封建的主要内容。“总之,《祝福》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在它的全部描写中,包含着打碎这个精神枷锁,改变那不合理的社会的强烈呼吁,包含着为此进行坚持不懈的探索与追求。从中,我们可以见到鲁迅这个伟大的现代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巨大身影。”

很明显,上述观点都是以将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战斗者和伟大的启蒙者为前提,以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目光来定向透视《祝福》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而不是将鲁迅作为一个感情丰富的文学家,从文学创作动机和接受美学的角度把《祝福》当做一篇小说来解读。

反复研究《祝福》,审视《彷徨》创作前后的鲁迅思想情感历程,笔者发现:《祝福》的主题,不是偏重于揭露和呐喊,作者不是重在以启蒙者的姿态去唤醒沉睡的人们,而是侧重于抒发因为多次的呐喊不见回音,多次的奋力前行不见光明的焦虑和绝望情绪。这是一位成长中的伟大战士在四处碰壁之后自然的感情流程,也是一个伟大革命家在寻求疗救社会良方的过程中“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衣带渐宽”时真实的迷惘和绝望。就是说,《祝福》的主题是感叹“鲁镇社会”式的中国传统腐朽伦理文化的坚固,表现了唤醒愚昧进程中的彷徨,在强大的“鲁镇社会”式的伦理文化浸染下抒发了对所有麻木的病态灵魂的绝望之情。

如果结合《彷徨》创作前后鲁迅思想感情发展的历程,便能清晰地感受到《祝福》蕴含着的巨大痛苦和空前绝望的情绪:“找遍中国,作为精神世界的战士究竟在哪里?有谁能发出真诚的声音,把我们引向美好刚健的境地吗?有谁能发出温暖和煦的声音,把我们从荒凉寒冷的境界中援救出来吗?国家的情况如此糟糕,可是像耶利米那样将最后的哀歌唱给世界、遗留给后人的诗人也没有。不是产生不出来这样的人,即使产生出来也被群众所扼杀。”这就是《彷徨》创作前夕鲁迅眼中严酷的社会现实。“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是鲁迅创作《彷徨》时的痛苦冲动。而居于《彷徨》篇首的《祝福》,又是作者彷徨和绝望情感最激烈的宣泄:“我也常常想到自杀,也常想杀人,然而都不实行,我大约不是一个勇士”,“我自己总觉得我的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我极憎恶他,想除去他,而不能,我虽然竭力遮蔽着,总还恐怕传染给别人”。《祝福》刚发表之后,鲁迅在给友人李秉中的信中这样说,“毒气”和“鬼气”,即是他心中真实的绝望心情。

《祝福》的全篇正是在这样的心情笼罩下,展示了一个死气沉沉毫无希望的社会环境,讲述了一个令人万分痛心而又绝望的祥林嫂的故事。“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在这令人压抑的自然环境与氤氲着呛人的愚昧的伦理气味的社会环境中,回荡着令人绝望的各种声音:不仅有鲁四老爷冷酷的“可恶”“谬种”的谩骂声,绑架并转卖祥林嫂的婆婆及家人们的喧闹声,听完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之后的男人女人们满足的调侃声;还有常常在祥林嫂面前起哄的孩子们的哄笑声,可怜至极却又“诡秘”的哂笑祥林嫂的柳妈“恐怖”指点祥林嫂的窃窃私语声,更有为捍卫神灵而给祥林嫂以炮烙重创的四婶那“你放着吧!”的断喝声。在这无情的混响声中,祥林嫂变成了游走在鲁镇绝望的街头的行尸。当她犹豫而恐惧地遇见了“出过门”“见识也多”的“我”,又听到“我”支支吾吾的答问声后,不久就悄然地倒在了鲁镇的雪地上。当然,促使她倒下的,除了鲁镇街上的混响声,还有来自她心灵深处的负罪感,她意识中阴魂世界的阎罗大王,令她惧怕的祥林和贺老六,以及让她念念不忘的阿毛。

混响着吞噬祥林嫂生命的愚昧躁声的鲁镇,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生活在这里的人,全都是病态的人。

谁能疗救鲁镇社会病态的众生?这是确定《祝福》主题是否侧重于“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是否侧重于表现“巨大身影”的启蒙者“强烈地呼吁”的关键。我认为,如果《祝福》的主题侧重于“揭露”和“唤醒”,那么从“外面”回归鲁镇,是“出门人,见识也多”的“我”,面对祥林嫂“一个人死了,究竟有没有灵魂”的郑重询问,就不应支支吾吾,至少应从道义上或是从启蒙者的责任方面给祥林嫂以生的劝诫;如果《祝福》的创作主旨意在显现启蒙者的“巨大身影”,那么,面对“竟不知有辛亥革命,无论共和时代”的鲁四老爷,至少应顺便在“寒暄”中介绍一下“革命形势”。我们在鲁镇的街上,找不到充满必胜信心的“巨大身影”。

谁可作为“鲁镇世界”里有希望被“唤醒”,并能有望起来“打碎封建礼教”的人选?

这又是解开《祝福》主题的一把钥匙。很明显,自己深感罪恶深重,迷信思想毒害已渗透了灵魂,对现实的世界已彻底绝望的祥林嫂,已是没有希望醒来的,满嘴“可恶”“谬种”的鲁四老爷,更已无法疗救,又有谁能唤醒四婶、柳妈?难道祥林嫂的婆婆、卫老婆子、常听“阿毛故事”的男人女人们,甚至连在祥林嫂痛心怀念阿毛时,似笑非笑着起哄的孩子们,还有救吗?没有救!面对这样的鲁镇,奋力呐喊的意义和希望在哪里?有谁能唤醒酣睡在腐朽伦理世界里的鲁镇众生吗?没有!这是绝望的世界,绝望的众生!

或许有人担心,让学生发现鲁迅情感中的“绝望”,会削弱鲁迅的伟大形象,这是一种不必要的担忧。鲁迅的大绝望源于他的大希望,因为彷徨之深,才有他《彷徨》之后大彻大悟的超然清醒,因为绝望之极,才有他绝望之后义无反顾地毁掉旧世界的奋然前行。《祝福》的绝望情绪,并非是消极和虚无的退却,而是他由真实平凡的生命到伟大哲人成长历程中真实的心灵轨迹。透过作者为我们呈现的鲁镇祝福天空下团团飞舞的雪花,静听天地圣众醉醺醺的灵魂,会猛然发现作者面对民族生存困惑,寻求救国良药过程的巨痛和艰难。鲁迅的绝望至少告诉我们,对生存困境缺少近乎绝望的危机,没有痛苦,没有悲哀,以为社会的改革会在激情狂热的呐喊中可以绕过绝望之痛,绕过彷徨过程中深刻的察省,轻而易举即可达到创新境界的思维方式,不仅是片面的,也是危险的。

我认为,教师只有走出政治解读鲁迅作品、神话鲁迅人格形象的定向思维习惯,按照多元解读鲁迅作品、走进鲁迅情感世界的开放思维原则,让学生既看到他奋力呐喊冲破黑暗时的勇往直前,也看到他面对超越困境前艰难的绝望彷徨,才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品味鲁迅作品,于真实平凡中发现鲁迅的伟大。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重新解读《祝福》,倾听鲁迅真实绝望的叹息,也许更能让学生感受到鲁迅爱之深恨之痛的巨大震撼。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中学生该不该看武侠小说
校园流行风
中学生为何不读名著?
人类会毁灭地球吗?
浅析流行文化
人类会自己毁灭地球吗?
流行文化
从“哈日族”现象谈流行文化
只有一个地球
中学生要不要读名著
流行文化之我见
中学生该不该看武侠小说
中学生要不要读名著
班级流行风
中学生该不该看武侠小说?
法治和自由之间的道德联系
试论党内“四个民主”的完善路径
关于高速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的探讨
建构主义的发展空间
城市轨道交通站台屏蔽门系统电气设计
市场经济与有限政府
试论徐光启的荒政思想
浅谈杂散电流腐蚀机理及防护措施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道路交通
基于剩余交通需求的城市轨道交通需求预测方法
打磨技术在地铁轨道养护中的实践探讨
配合城市轨道交通的常规公交起讫点的确定
津滨轻轨一跨京山铁路结合梁桥施工要点分析
地铁车辆干线铁路运输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持续改进的效果评价
《人物描写一组》随堂练习——基础篇
《人物描写一组》趣味故事
《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设计之二
《刷子李》教学设计二
《刷子李》同步作文 写作指导
《人物描写一组》同步作文 训练素材
《人物描写一组》随堂练习 提高篇
《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设计之一
《人物描写一组》老师语录
《刷子李》重难点分析
《人物描写一组》美文赏析一
《人物描写一组》美文赏析二
《刷子李》重点字词梳理
《刷子李》老师语录
《人物描写一组》同步作文 范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