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6
《寡人之于国也》的论辩艺术
孟子是以“好辩”著称的,他善于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辩论,或借题发挥,或因势利导。其文气势磅礴,逻辑严谨,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有极大的说服力,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是对话体论辩文,体现了孟子论辩之术的众多高超之处。
一、抑扬兼施,诱导启发
文章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针对梁惠王因施小恩小惠于百姓而矜功自得的心理,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使梁惠王认识到自己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生计问题,否定了其盲目自大心理,这是“抑”。同时,针对其渴望使民加多,希望得民众拥护的心理,孟子又给以肯定和勉励,使得谈话能得以进行下去,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这是“扬”。文章最后一段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就可以使“民至焉”,这也是先抑后扬。这种谈话的方式可以使梁惠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能更容易地接受孟子的观点。
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后,孟子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方法,从“王道之始”的初步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和“王道之成”两个方面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大大增强了气势和逻辑力量。这是其循循善诱的体现。
二、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陈述事理,辩论是非,增强论辩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本文本意要讲施行仁政,却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如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五十步笑百步”之喻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只有程度的差别,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文章的第二处比喻是最后一段揭露统治者把“途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孟子把它比喻为拿刀杀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通过比喻,统治者的这种荒谬观点自然不攻自破。
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孟子的论辩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本文第一段末尾用“寡人之民不加多”说明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的。第二自然段孟子用比喻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于是文章就自然地过渡到第三自然段。接着作者具体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又进一步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文章最后又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只有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才能使“天下之民至焉”,可谓是水到渠成地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这种论辩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了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四、排比对偶,气势充沛
文章恰当地运用排比、对偶手法。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论辩的气势。如本文第三段提出了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第四段的四种主张,全用排偶,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校园的那株紫藤树
- 仙居观油菜花
- 梅花
- 难忘的早读
- 如诗的春天
- 第一次做家务
- 心情
- 妈妈的爱
- 走在春风里
- 我学会了溜冰
- 我的烦恼
- 可以增加知识的小游戏
- 熊猫
- 紧张的英语竞赛
- 兰
- 闽中秋思
- 《端午的鸭蛋》教学实例
- 端午节挂蛋兜的来历
- 中国医生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初探
- 发生在中秋前夕的乌龙血案
- 关于金融刑事立法改革的法律构想(2)刑法论文(1)
- 民族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 债务人处罚的历史性考察(6)刑法论文(1)
- 2013年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状况(9)刑法论文
- 债务人处罚的历史性考察(5)刑法论文(1)
-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传统教育模式探讨
- 夜凉中秋
- 债务人处罚的历史性考察(2)刑法论文(1)
- 2013年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状况(13)刑法论文
- 债务人处罚的历史性考察(4)刑法论文(1)
-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
- 《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
-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
- 《狮子和鹿》教学设计
-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1
-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 《玩出了名堂》教学设计
-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2
-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
-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
-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 《找骆驼》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