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14
22 五柳先生传测试题
基础练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写出加粗字的拼音。
shì_________酒 zhé_________尽 qián_________娄
宅_________边 吝_________情 箪_________瓢
衔觞_________ 短褐_________ 人之俦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黑词的含义。
(1)亦不详其姓字( )
(2)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
(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
(4)曾不吝情去留( )
(5)箪瓢屡空,晏如也( )
(6)不戚戚于贫贱( )
(7)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8)衔觞赋诗( )
3.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句中义和现在义(今义)。
(1)好读书,不求甚解。
①句中义: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现在义:___________________
(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①句中义: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现在义:___________________
(3)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①句中义: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现在义: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常识和理解性填空。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名_________,字_________,号_________,我国_________时期诗人、_________家。课文是作者托名写的自传,着重描述自己_________的性格和_________的志趣,抒发自己_________的超脱情怀,
(2)作者也是一位著名的田园诗人,其作品内容多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试写出一两句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课文中原句填空。
(1)点出五柳先生隐者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出五柳先生来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总写五柳先生思想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展现五柳先生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展现五柳先生率真放达的个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五柳先生衣食不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描述五柳先生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思想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下列句子。
(1)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4)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提高练习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共言兹若人之俦平?衔筋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7.解释下列字。
(1)性嗜酒
嗜:________________
(2)造饮辄尽
造:________________ 辄:________________
(3)期在必醉
期:________________
(4)颇示己志
示:________________
8.“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含意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句话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点考题
(2004年,河北省)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宇,宅边有五柳树,固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1.文章的作者是晋代文学家陶渊明,你还学过他的《________________》。
1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13.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1)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嗜:________________
(2)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置:________________
(3)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去:________________
1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环堵萧然,不避风日。
15.请概括出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与提示
1.嗜 辄 黔 zhái lìn dān shānɡ hè chóu
提示:此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
2.(1)详细地知道(2)爱好,喜爱(3)就(4)吝惜(5)安然自若的样子(6)忧愁的样子(7)朋友、伴侣(8)酒杯
提示:做这类题应联系语境来推敲。
3.(1)①句中义:只求领会要旨,不在字句上刻意下功夫.②现在义:多用来指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入理解。(2)①句中义:指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②现在义: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3)①句中义:旧交,旧友。②现在义:过去的,过时的,陈旧的。
提示:有些词语由于时代的变迁,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千万不要用现在的意义来解释古义。
4.(1)陶渊明 潜 元亮 五柳先生 晋宋 散文 五柳先生 甘守贫贱,不慕名利,率真放达 隐逸避俗 不计得失或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意近即可)
(2)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2)宅边有五柳树(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4)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5)性嗜酒,期在必醉(6)短褐穿结,箪瓢屡空(7)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提示:此题考查对课文的理解背诵能力。
6.(1)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2)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3)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4)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7.(1)爱好(2)往、到:就(3)希望(4)表现
8.这句话主要说明了读书的方法问题。要读书,要知识渊博,不在于对一个问题、一个细节的刻意追求。但对一些好书、见解独到的书却不能草草放过,又必须细嚼慢咽,读深读透。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泛读精读的问题,或这样理解: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宇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了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
提示:此题两种理解方法,前一种是联系现在实际,深入理解,后一种是联系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志趣去思考。
9.五柳先生是一个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爱读书,好喝酒,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的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
提示:只要抓住主要性格,意近即可。
10.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提示:用现代文翻译即可。
11.归园田居(或本册第六单元中《饮酒》)
12.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提示:考查对课文的背诵默写能力。
13.(1)爱好,特别喜欢。(2)置备,置办。(3)离开。
14.(1)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2)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
15.五柳先生是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立于世俗之外)、自得其乐(率真自然)、淡泊名利(不慕荣利)的人。
提示:抓住主要性格,意近即可。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自己编的小故事
- 有趣的猴子
- 我的铅笔盒
- 太阳公公剪指甲
- 美丽的秋天
- 学骑自行车
- 台风来了
- 我给妈妈过生日
- 秋天的校园
- 小树洗澡
- 帮爷爷捶背
- 一次有意义的散步
- 新年小日记
- 小学生日记一则
- 我
- 浅谈英语委婉语的分类、构成方式及社会功能
- 英汉委婉语的文化意蕴对比
- 浅谈城市营销助杭州城市国际化研究
- 浅谈从现代市场营销的本质评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
- 图案造型的审美特性释解
- 第三道路世纪梦—社会民主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回顾
- 论防范和减少合作建房合同纠纷的措施及对策(1)论文
- 谈关于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
- 行为艺术的引入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影响
- 汽车营销毕业论文
- 广告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和运用技巧
- 浅析中英语言禁忌
- 谈建筑雕饰与文化的关联
- 谈色彩造型的语意和实践
- 重评张爱玲及其他
- 《司马光》汇报课教学设计
- 《司马光》阅读教学片断及评析
- 《司马光》阅读体验性学习的尝试与思考
- 《司马光》课堂教案(第二课时)
-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 《阳光》教学设计
- 《司马光》送教下乡教学设计
-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 《给予是快乐的》教案
- 《匆匆》教案
- 《梦想的力量》A、B案
- 《看雪》教案
- 《穷人》(第二课时)教案
- 《司马光》
- 《比尾巴》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