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2-30
《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4、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要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细读课文第2、3自然段,理解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感情朗读第2、3自然段,初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教学:你到过哪些地方旅游过呢?
一、欣赏录象,导入新课
1、同学们去过桂林吗?想去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桂林游览一番。
出示课件。
(桂林山水风光录象)
2、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3、揭示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认为作者会写些什么内容?
(围绕课题质疑)
估计:
⑴ 桂林山水的特点怎样?
⑵ 课文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二、重点学习第2自然段,欣赏桂林水“美”
1、听录音。思考: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句话写得最“美”,划出来,朗读体会“美”在哪里?
2、根据学生的发现,随机学习:
⑴ 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
⑵ 学习第1句,水“美”在哪里?“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体会水的独特“美”。
再读第1句,质疑。(估计)看似这句与文章联系不很密切,为什么要写这句话?释疑想象:“波澜壮阔”、“水平如静”的景象。通过对比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
(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漓江的水”的画面)
⑶ 学习第2句,水究竟“美”再哪里?指名读,自由说:
① 比较句子,你认为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道它在流动。
讨论,比较意思相同但感情不同。第2句含有赞美漓江水得思想感情。
指导朗读:你认为该怎么读?试读,指名读,齐读。
感情朗读课文第2句话。
② 填空练习,体会写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得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
先填空,再体会所填内容,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讨论:从不同角度(感觉、视觉、想象)对重点词(静、清、绿)的具体描写。
(出示漓江水的课件画面,体会静、清、绿的程度)
引读整句话。
③ 课堂练习,照第2句样子说句子:
公园里的花香( )。
校园里干净( )。
树林里的空气清新( )。
3、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试读、齐读。
(配上音乐画面)
4、总结:
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怎样读懂的。
三、自主学习第3自然段,欣赏桂林山“美”
1、自由读第3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用简洁的语言或画面表达出来。
(每人发一张白纸)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讨论:
你有什么发现?讨论时把练习纸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共同评议。
⑴ 写作方法上:
(比较简单,学生大多能发现)
泰山 桂 奇
林 秀
香山 山 险
⑵ 理解词意:
(较难理解,主要通过学生简笔画、桂林山的照片和老师的提示帮助结合理解。)
如:奇峰罗列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屏障色彩明丽(出示课件,“屏障”的样子与桂林山比较)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栽
3、听课文录音,欣赏桂林山的画面,感受桂林山的“美”。
4、配乐有感情齐读第3自然段。
5、总结。质疑问难,开拓思维。
6、再次欣赏配乐、配画的课文朗诵材料,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
四、 作业
1、作业本⑴第4题。
2、根据板书试背2~3自然段。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大 海 静……
水 清……
西 湖 绿……
(美)
泰 山 奇……
山 秀……
香 山 险……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欢乐的“六一”
- 假如
- 我终于做出了这道题
- 钢笔与墨水
- 寻找秋天
- 雨天真好
- 绿荫场上
- 智救小鸭子
- 开学了
- 《精卫填海》读后感
- 鼓和香草读后感
- 我爱我的家乡——瓜园
- 我的军令状
- 春天来了
- 家庭游戏
-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
- 论请求权与债权之关系混淆的历史成因与理论对策(1)论文
- 我国医疗侵权举证责任分配之反思与重构(1)论文
- 新世纪美术的中西问题
-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 乡镇为什么是民主化进程的“绊脚石”
- 舞蹈:洋为中用50年
- 何为艺术与科学——兼评“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
- 舞蹈文化观念与舞蹈本体意识
- 论我国林业物权制度的完善(1)论文
- 论诉之利益-基于正当利益的司法保护及中国实践(1)论文
- 世界文化视野中的楚美术
- 论梦与音乐创作的关系及其心理转换
- 工业时代的戏剧命运对魏明伦的四点质疑
- 论独立民事抗诉再审程序之构建(1)论文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18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10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11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12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8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及反思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21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24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22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23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13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9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20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14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19
